没有故事我们就完了!丨《写作脑科学》
作者:傩夫
编辑:阿某
美编:N
来源: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童年的夜晚,我们总是祈求妈妈“再听一个故事就睡好不好”。
有时携朋结伴到书店,沉浸于《笑猫日记》的世界,更渴望能进夏宫一探,摸一摸万年龟。
青年的我们,对《诡秘之主》、《龙族》、《哈利波特》等作品如数家珍,“通通石化”“滑稽滑稽”张口即来。
看向长辈们,虽然和我们喜好不同,但手握的书本里也是一个个“故事”。
对“故事”的偏爱似乎镌刻在了我们的DNA里。那么问题来了,它怎么被“刻上去”的?
故事是什么?
从中文来讲,“故”指过去,“事”指事件。所以“故事”就是“过去发生的一件事”。
也就是说,现实或作者脑海里曾经发生过的事才能是一个故事。
对心理学家而言,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想象,一个普通的过往。故事是大脑对我们接收到的信息经整合、筛选后形成的。
所以,当我跟朋友们分享过往经历时,我会说:“我跟你讲,那天深夜我骑车回学校,把一个气球绑在书包上,于是它就被我拖着飘啊飘,回头率百分百!”。
可我不会提路边的植物是什么种类,不会提路过的体育馆开着门没,也不会提警务室旁舔毛的猫。
为什么?因为这些信息,经过大脑判定后觉得与这件事没有什么逻辑关系,没有必要一起被整合起来,于是干脆就遗忘掉,只留一个我们能讲述的“经历”供我们进行分享,或是作为将来的参考[1]。
那如何分享有用的经历?如何使我们经历中的智慧能被理解、被传播、易被接受、且易于模仿?“长久留存”的要求该如何满足?
大脑选择了故事——作为经历的语言,服务于一切对于“经历”的要求。
我们为什么愿意读故事?
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一点:我们的大脑相当超载。
正常生活的一秒,我们的感觉器官将带着超过1100万bit(一种信息量单位)的信息冲进大脑,然后大脑便疲惫地进行筛选工作,并进一步加工,储存为我们的记忆。
筛选工作及加工的原则是什么呢?
对功利的大脑来讲,只有有用的信息才能经过重重筛选进入大脑,进驻成“记忆”,然后又在一次次外界信息的冲刷下被舍弃(遗忘)或是保留(长期记忆)[2]。
上文的“骑车带气球”就是例子。
我们吝啬的大脑往往会舍弃许多对现实不重要的东西,于是我们记不得无关紧要的小细节。然而我们记得故事——即使读到的故事不是我们身边息息相关的信息,甚至可能完全虚假,未来也不可能遇到(比如一只会主动寻觅财宝的嗅嗅)。
why?(大脑这也太双标了?)
因为它明白:没有故事我们就完了!
上文提到,故事是经历的语言。
我们从外界获取的故事承载着他人身上(或脑海中)的经历及其中的智慧。故事允许我们有机会模拟强烈的情感体验,而又不需要在现实中真正经历。
“为什么Flipped(《怦然心动》)这么受欢迎?因为它让我们不必设身地为恋爱努力而又能体验恋爱的美好。”
对丛林中的人们而言,故事很可能能够救命。当你听前辈讲故事,听说有一个人吃了一个粉白色果子结果去世了。你不需要真的去尝试这个果子便能知道这个果子不能吃(有毒)。
到了当代,故事更关注我们的内心世界,允许我们于各种情境下向内心探索、与外界沟通[3]——让我们更好的适应社会。
人们提出“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用于解释人们适应社会的能力需要,即个体凭借知识系统推测自身或他人心理状态,并据此因果性解释与预测其行为的能力[4]。说人话就是:我们觉察和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和推测、理解他人意图、信念的能力。
这是不是很像我们阅读的体验,我们跟随着主角的视角,看着TA经历的种种,体会、觉察TA的情绪,推测和理解TA的目标。
但有个问题,这一体验顺利进行的前提是,我们在看的是一个好故事。
如何算是一个好故事
我们最关注一个故事的什么?
这需要我们刨除一个故事绚烂多彩的外表(比如英俊的男主角,酷炫的赛博朋克背景等)来回答——最关注的应是故事的中心问题,就是:“这本书讲了什么”。
其实类似的体验来源于我们经受的营销、政客等的宣传刺激。他们尤擅长讲故事,是因为故事能很好地拉取一个人的兴趣并让听故事的人接受故事的主旨——也就是主题。
我们接收到的广告剧情便是如此,你喜欢的明星进行展示使用,剧情(或者说“故事”)主题便表明为:用了这个产品,你就和你的爱豆更接近了[5]。
是的!你的脑子里会接受这一主题信号,然后你就心动了。这就是故事主题的“说服力”。
不可否认,这个能力的实现基础在于听者完全接受并关注故事的主题。主题的作用不仅于此,文学研究加布莱恩·博伊德称:“没有主旨指向的故事让读者无法确定哪些信息重要”[6]。
大脑:谢邀,没那么多空间给你用,PASS。
所以好故事首先应明确讲故事的主题。这样一方面便于作者写作时排除冗杂的非必要信息(潜意识会在这时帮助你![7]),另一方面也便于故事抓住读者的心。
心脏:谢邀勿cue,抓上面那个叫大脑的东西。
比如《西游记》讲西天取经一路。妖魔鬼怪的群魔乱舞都是为了“取经”这个故事线服务。
下面来看看反面教材,一个脱轨的故事有哪些要素:
1、无法判断主人公;
2、主人公行动不具备逻辑;
3、主人公原本要素齐全,半途“死了”或“换了”;
4、能感受主人公目标,但无法感受故事发展与目标的关系;
5、故事发展对主人公的影响缺乏逻辑;
面对具有这样特点的故事,大脑的反应是一样的:舍弃对故事的兴趣,降低多巴胺,尤其是大脑中用于对比阅读前期待与阅读后收获的区域会受到极大打击,从而导致失望[8]。
体验一下:
我跟你讲过弗雷德没有?他本来昨天晚上过来的,但昨晚下雨,我像个傻瓜一样忘了关窗户,结果那张新沙发全淋湿了,那可是我花大价钱买的。真担心它会像我奶奶阁楼里的那些旧衣服一样发霉。我奶奶并不爱干净,不过也不能怪她,毕竟……
我猜屏幕前的你是:
(图源网络,侵删)
当然,好故事绝对不仅仅是包括一个非常明确的主题。以《哈利波特》为例,我们可以总结其为一句主题:一个男孩的成长和复仇。
可如果这个故事就以这么一句话呈现,我们绝不会对这个华丽的魔法世界念念不忘。
这个时候就要问:好故事还需要什么要素?我们闲聊时的故事和传世经典又差在哪
心理学家告诉你,好故事包含这些要素:
1、明确又有吸引力的主题:研究发现,当人们专注于某一事物时,大脑会过滤掉非必要信息,此时这个事物便会牢牢地吸引你的注意,而不会被别的事情分散注意力;
2、基础的情感:方便我们从基础情感去理解主角的行为,从而更真实地代入故事的主角;
3、主人公明确的目标及要解决的问题:一个人的所有行为(包括了解他人的动机)均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动机,所以只有当行为建立在合理、明确的目标上时,故事的发展才更加流畅自然;
4、主人公的内心变化:主角的心理变化需要有恰到好处的时机、变化内容和变化逻辑,总而言之:一切的内心变化必须要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
5、具象化的思维......
这些要素就是《写作脑科学》的部分目录。当然,脑科学发现的故事心理要素远不止如此,而这些都会在书中呈现,相应的理论及研究基础更能帮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故事。
好故事如何通过引导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读下去,我们如何感知故事的大局,作者们写作时又在想什么……我们都能在这本书里寻得答案。
或许,试试如何用心理学看待自己的故事,再更改亿点点细节,便是——临崖转角花又明。
-专栏君-
篇幅宜人性:★★★★★
趣味可读性:★★★★★
科学严谨性:★★★★★
大脑在其遇到的每一个故事中寻求什么?
是什么造就了一个好故事的成功?
又是什么吸引读者目不转睛、欲罢不能?
绝大多数写作指导盲目追求与如何“写得好”,比如优美的比喻、有趣的任务,但这与讲好一个故事不是一回事。引人入胜的故事必须做到的是:激发大脑渴望得知接下来发生什么的天性。当写作者成功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时,阅读就能带来让我们愉悦的多巴胺刺激,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即使是最完美的文章也不会引起任何人的兴趣。
《写作脑科学》为我们揭示了这些认知秘密——它将颠覆我们对故事写作的认识,带给我们真正有效的技能。本书以神经科学的新发现以及小说、剧本和短篇故事中的例子为基础,以读者大脑的体验为切入点,用革命性的视角系统地剖析了何为好故事。同时,通过解密大脑的认知特性,告诉写作者如何写出打动人心的故事。
当然,写作的能力不仅仅是一本书能带来的,还需要大量的阅读与练习、天赋、眼界等等。但或许这本书能启发你从心理学的角度思考自己的故事——再回头看看自己的写作,哦!这里或许这样处理下,便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