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楚门的世界》对认识自我的三点启示
01
我是谁——一个重要、似乎容易又很难的问题
“认识你自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如今已能遨游太空。但对于人类自身的认识却一直在路上。
对于个人而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更是关乎一个人活得好不好,活得是否有价值的关键问题。
“我是谁”作为每个人最重要也最难的课题,个人对它的探讨,就如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一样——是个一直在路上的课题。
它似乎很容易,就像在每次的“自我介绍”中随口告诉他人的姓名、性别、职业、爱好;它又确实很难,难在永远也说不清自己到底是谁?甚至不知从何处开启探索之门。
借助这次壹心理“自我之书”的书写活动,观看了《楚门的世界》这部电影,从中得到不少帮助自己探索和认识自我的启示。分享三点给大家。
(图一:我是谁。注:本文所有图片都来自百度)
02
《楚门的世界》作为一个“自我认识”的隐喻
《楚门的世界》是一部美国1998年出品的经典老电影。
影片中的楚门是一档热门真人秀节目的主人公,他身边的所有事情都是由导演精心设置,也可以说是虚假的。他的亲人和朋友全都是演员,但他本人对此却一无所知。随着年龄的增大,他发现周围许多“不对劲”的事情,凭着一种怀疑的态度,走上了追求“真实世界”的道路。楚门不断突破重重关卡,不惜一切代价最终走出了这个虚拟的世界。
(图二:《楚门的世界》电影海报)
在我看来,透过电影看到了一个关于自我和认识自我的隐喻。
(1)影片中的主人公楚门(Truman)是自我中最真实的部分,可看作是等待人们探索和认识的真我。
(2)楚门周围的世界是包裹在真实自我之外的后天造就的自我部分。它们是自出生以来,外界强加与个体的信念、观念、想法、信息等。自出生起就作为自我环境的一部分伴随个人左右,因此,大部分时候个体都只是自然而然接受,从没有怀疑。
(3)随着年龄的长大,楚门对周围世界真实性的不断“发现”与“疑惑”让他走上的一条探索真实之路的过程,相对与人长到一定岁数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探索。
03
《楚门的世界》对认识自我的三个启示
启示一:探索自我从察觉自我与世界的固定反应模式开始。
电影中楚门对自己周围世界的探索来自几十年如一日的“固定生活模式”的察觉。对于他来说,这个模式就是“世界围着我转”。在10909天的早上,他拿着文件包,走出家门,看到一家三口,习惯性问候“早安”,其他人分别给他回应“早安”。然后走到车边,会看到一只狗。然后每天都熟悉的情景一幕幕展开。
有一天他开车时,自己的所作所为都在收音机中直播,这引起了他的怀疑。他开始留意周围发生的一切,才察觉到周围的一切都处于一种“世界围着为转”的固定反映模式之中。他对他的朋友马龙说:
我今天发现了一些非常非常不寻常的事,自己可能惹上麻烦了,很难解释,千奇百怪的......
我可能受到别人操纵,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好像一生都身不由己。
并得出,“他一有举动,其他人就会有反映”这一与世界互动的固定模式。
据此开启了他的探索真实之旅“不要告诉别人,我打算外出走走”。
其中还有一个经典的情节,楚门和梅莉(扮演他妻子的演员)在车里面,预示了接下来会看到的三组画面:
一位太太骑着红色单车;
拿着鲜活的路人走路;
一架黄色甲虫型福士;
这些能够预测的行为模式印证了他的猜测,加剧了他想要“逃离”的决心。
(图三:楚门对自己与世界反应模式的反思)
这启示我们,认识自我可从察觉自己与世界的某些固定反映模式开始,这里面蕴含了诸多有价值的“蛛丝马迹”。
这可能是固定的某些行为。其实在生活中很常见,时间久了,自己也能察觉得到,或者由他人提醒,自己觉得“好像确实如此”。
有次在答疑馆看到一个提问,大意是,有个妈妈每次碰到12岁的孩子不听她的话,有些是生活极小的事,比如洗手不用毛巾擦,而是甩水之类的,她都会暴怒。她自己反省发现:
细细想来这完全是我父亲对我的模式,一模一样,也是必须要我听他的话,不听他的就会疯狂的攻击我,批评我。
拿我自己来说,通过日常察觉,发现也存在很多这样的“固定行为模式”。比如,面对事情特别害怕犯错误,因而会采取许多措施确保万无一失。
会把自己的时间安排的很满,不管有事没事总是没有“闲”下来的时间。
与他人相处时,会主动放低姿态,不喜欢过于表现自己,总喜欢占在他人的角度出谋划策,而忽略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想法。
所以,想一想,你是否也有一些面对他人、某些事情或对于世界的固定反映模式呢?尝试对自己的言行止举保持一段时间的察觉,把这些反映模式记录下来。看看它们是什么?再走到后面去看看,背后可能的原因。
启示二:探索自我要对现实给予的观念勇于批判。
在影片的高潮部分,加入了娱乐节目主持人、导演克里斯托以及观众的对话环节。
主持人提问:为什么楚门至今不知道自己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克里斯托回答:因为我们都接受现实,就是这么简单。
这段话很短,但却很有力量。
主持人的提问可以换成:为什么我们至今不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导演的回答可以当做:对于自我以及与之相关的观念人们都习惯接受现实,很少会对现实给予的自我观念进行批评。而事实上,自我被各种各样非常虚幻的现实包裹着,我们看到的只是外表,只有不断批评,不断怀疑,走到“我的想法”“我的信念”“我的情感”背后,才可能知道我是谁。
在克里斯托与西尔维娅(让楚门心动过的女子)的对话中,西尔维娅指责导演为人阴险,让人恶心。在她看来,楚门不是演员,而是一个任由他摆布的囚犯。
而克里斯托回答说:他随时可以走,假如他稍有野心,假如他下定决心要查出真相。我们无法阻止他。
(图四:主持人与导演的对话)
这段对话也带来很大的启发。
当我们还不认识真正的自我时,我们被许多虚幻的观念、情绪、行为中一个反映接着一个反映轮转,更像是一个自己做不了主的“囚犯”。
只有当我们足够勇敢,有野心,下定决心,才能走出这种“自动反映”的行为模式状态,走向有把控的人生。
在这次的书写中,我发现自己的许多行为都是以“听爸妈的话”为指导原则来进行的。好好上学是这样,找男朋友也是这样,找工作等等都是如此。看起来好像是在我做我的事,但其实背后我更像一个缺少思考力的执行者。
要走出“父母中心”的自我观念模式,需要很大大察觉和勇气,但只要下定决心,随时可以走出,无人能够阻挡。
启示三:探索自我是一个不断走出舒适区走向未知的旅程。
影片中楚门逃离“桃源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不算走出自我舒适区,走向未知的冒险之旅。在剧情中有专门的设计:
第一次探索:开车去大西洋城,塞车。转为去新奥尔良的狂欢节,要过一座桥。这座桥对他来说,是内心深处最大的恐惧所在(亲眼见父亲淹死之地)。
梅莉对他说“明知故犯,明知道自己不敢开车过海”,劝他回家“回家吧,你会觉得安全”。(回到舒适区)
但楚门下定了要走出去的决心,他把车开到桥头,选择面对。尽管呼吸加速,但他闭着眼睛,借梅莉的手来把方向盘,转弯、加油,终于过桥了,过桥了。
楚门回过头看跨过的桥,高兴的哈哈大笑,释放的内心更为狂野。接连跨过了烟雾做成的火山,主动逃离红色警报区。
第二次探索:他驾驶帆船,在大海中航行,拍摄组为了把他留在桃源岛,制造了两次风暴,他差点被海水淹死。但他足够坚强,最终挺下来了。随着帆船来到了桃源的边界,此时此刻他恍然大悟,原来一切都是人工制造的虚假环境。他走到楼梯上,按下了“EXIT-退出”键,这意味着楚门的醒悟,退出虚假就是活出真实自我的开始。
克里斯托对他发起了最后的挽留。理由就是,留在这里你更安全。他说:外面的世界一样有谎言、欺骗。但在我的世界,你什么都不用怕。......你害怕,所以你不能走。
楚门最后回过头,送给克里斯托那句出场时说的话:如果再碰不到你,祝你早、中、晚都安(对于这句话的解读,有多种角度。有人说表达他的善良,有人说是对虚假而毫无波澜生活的讽刺)。他做了一个谢幕的动作,走向了尚处“黑暗”的真实世界。
(图五:楚门和导演的对话)
这启示我们,探索自我是一个不断走出舒适区,走向未知(可能是黑暗、许多的不可把控,许多的意外)的开始。当我不再用之前的信念、观点、想法去模式化的对外界做出反应,我该如何应对呢?这种应对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是责任还是其他?我们不得而知,但这恰恰是真实最可贵的地方。
是选择停留在安全的舒适区继续“痛苦”,还是开启探索真我踏上未知的旅程,这也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