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原理:压死骆驼的那根稻草长什么样?|心理词条
近来有一句网络流行语是这样说的:成年人的生活中没有“容易”二字,而崩溃,往往就发生在一瞬间。
我们能从网络热搜、短视频中看到有在出租车上默默啜泣的女孩,在马路边被交警拦下嚎啕大哭的中年男子,带着几大袋行李在火车站抱头痛哭的农民工人....
成年人上有老下有小,除了有来自父母儿女的双重压力之外,还有来源于职场、人际、个人健康等等方面的挚肘。因此在压力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的负重前行。
那么,当压力前仆后继而来之时,人的崩溃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稻草原理。
阐述定义
稻草原理:
将一根稻草放在一匹健壮的骏马身上,马儿毫无感觉;再添加一根稻草上去,马儿依然毫无反应;于是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将最后一个稻草放在骏马身上,马儿就会因不堪重负而倒地不起。
稻草原理是社会研究学中的一项理论,大意是告诉我们:当量变产生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质变。
效应来源
有记载称,稻草原理最初来源于阿拉伯的寓言故事:
一位主人拥有一匹十分听话的骆驼,无论背多么沉重的稻草都一声不吭任劳任怨,主人便很想知道这匹骆驼究竟能够承载多少重量的稻草。于是他开始往骆驼身上添加更多的稻草,骆驼还是毫无动静。直到主人将最后一根稻草投到它背上,骆驼立刻轰然倒地。
这也是我们熟知的“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句谚语的由来。
但是有后人质疑称骆驼出现在沙漠里,而稻草大多生长在热带与亚热带地区,这二者在阿拉伯时期是如何被联系在一起的呢?为什么是稻草而不是麦秆呢?
经查询发现,关于这句俗语最早是来自于西方的英文短句:"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 直译为中文应该是“最后一根稻草压断了骆驼的脊背。”
这一则谚语最早出现于著名的英国小说家狄更斯于1848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董贝父子》之中,他曾写出过“as the last straw breaks the laden camel’s back”这样的语句片段。
压垮骆驼的并不是最后那一根稻草,而是之前所有的稻草再加上最后一根稻草共同构成的结果。
因此在西方的语境之中,人们也会使用短语the last straw(最后一根稻草)来代指“使人们走向崩溃的那个最终事件”等场面。
并且在英文里“straw”有稻草、禾秆、麦秆等多重意义,因此“稻草”实际上并不是指真的稻草,而是通过稻草的轻量级与骆驼所背负的重担作一个对比与参照,体现出细微变量对于质变的影响程度之大。
相关科普
物理学如何解释稻草原理?
大自然之中总是拥有着很多神奇又还未被人类所理解的事物,因此引发科学家们孜孜不倦的对其探索。
例如:沙堆是如何形成的呢?为什么砂砾不停的堆叠最后没有形成一座庞大的“沙山”?
面对这个问题,丹麦物理学家 Per Bak 、Wiesenfeld与汤超 于1987年共同发现了“沙堆理论(sandpile theory)”也被称作“阿贝尔沙堆模型(Abelian sandpile model)”。
让沙子通过一种实验装置一次一粒均匀地落到桌子上,随着时间额流逝逐渐堆积成一小堆,接着借助样式摄像机与计算机模仿等方式精确地计算沙堆在堆积到一定高度之后,沙堆顶部落下一粒沙会带动多少沙粒移动下来;
在初始阶段,沙子的降落对沙堆整体影响并不大;但当沙堆的高度到某个临界值,一颗沙子的落下可能引发整个沙堆的崩塌。
这个临界值也就是著名的“自组织临界”理论的由来:
当沙堆达到临界状态后落下的沙子所引发的沙崩规模大小和沙子出现的时机和速度呈幂函数关系。
同理,当骆驼身上的稻草达到了它的“自组织临界”,于是轰然倒地也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为什么一个细微的事物能够产生巨大的反应?
原因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中事情的发展其实远不止我们看上去的那些因素,其背后还有很多复杂的及其微小的东西在默默推动着它。
例如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Edward N.Lorenz)所发现的蝴蝶效应:
“一只位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轻轻扇动了几下翅膀,于是在两周以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便迎来了一场龙卷风。”
一小股微弱的气流加上四周空气系统以及其他系统所产生的变化便能够酝酿成一场巨大的风暴,一根轻飘飘的稻草再积累到某个定量也足以压垮一匹骆驼。
而这些细微事物有时就在我们身边发生却浑然不觉,一直到巨大的声量席卷我们的感知,我们才会恍然大悟那些不经意的细节究竟意味着什么。
案例分享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stainislaw jerzy lec
在刚刚过去的21年10月份,社交平台上爆出了一条非常劲爆的新闻:女网红在直播间被网友怂恿喝农药去世。
这位ID名为“罗小猫猫子”,坐拥70多万粉丝的女孩,先是在自己的账号上发布了一条视频,在视频中声称自己已经患抑郁症很长时间并出示了医院所开具的诊断证书,以前在直播里是伪装成自己很开心快乐的样子,但是现在已经无力支撑这种伪装了,并留言说道“这大概是最后一条视频了吧,谢谢你们一路陪伴。”
在当天下午的直播里,她向观众出示了自己准备好的,装在透明塑料瓶子中的农药。
大家都在文字留言区劝她珍爱生命,不要冲动,但是仍有网友看热闹不嫌事大起哄道“快点喝啊!”“瓶子里就是水吧?”“我赌五毛钱你不敢喝!”
即使这样的留言只有寥寥几条,但是仍然刺激到了她,在直播中拧开瓶盖将稀释后的农药一饮而尽。
在直播结束后,即使女孩后悔了自己的一时冲动,主动拨打了120求助电话,但仍旧因为抢救无效而去世。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即使是不经意间的一丝恶念,轻飘飘的几个字符,对于一个饱受病痛磨难的人来说却是千钧之重,付出了沉重到无可挽回的代价。
个人见解
人类其实是一种很奇怪的生物。
我们时而会把自己的分量看的很重,一举一动可能就会直接影响他人的情绪感受,一言一行可能拯救某个生命于水火之中,一颦一笑可能会带去希望点燃他人求生的欲望。
我们时而又会把自己看的很轻,是万千种流水线中一颗不起眼的螺丝钉,是蜗居在地下室城中村中毫无存在感的打工人,是各种抽奖和彩票里微不足道的一颗分母。
自己看待自己似乎总是无法做到绝对的客观公正。
在父母眼中,我们是独一无二的珍宝;在老板眼中,我们是高性价比的工作机器;在孩子眼中,我们是厉害能干的大哥哥大姐姐;在司机眼中,我们不过是萍水相逢的一个旅客。
他人会是我们确认自己价值的一个标尺,但又由于远近亲疏等各种因素也无法能够综合这些信息得出一个有效的结论。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自己?又如何看待自己的言行之于他人的影响呢?
答案是:
不要太过于高估自己的力量,也不要低估自己任何一个日常行为所能够对他人产生的作用。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善恶或许只在我们一念之间,但生活在社会之中,尤其是网络发达的现在,我们的情绪容易被放大无数倍,以一种极为丑陋的方式深深的刺进某些脆弱的心灵之中,成为压死他的那“最后一根稻草”。
或许你会心存侥幸,觉得那是他人运气不好又或者是自身太过脆弱,可是,你怎么知道,暴风雨不会有降临到你身上的那一天呢?
我们都不希望自己是骆驼,但是每个人都不能够保证自己有一天不会在某个时刻成为那只骆驼,但我们却有办法让自己避免变成“最后一根稻草”。
用一种客观的方式去看待我们自身的所做作为,用一种谨慎的态度对待日常生活中或大或小的选择,用一种发展的视角去延伸看一看当下行为在更久远的未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面对每一件平凡而微小的事情,在做之前,都可以在内心之中问问自己:
这件事是否在让我变得更好?
是否再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这件事是否会损害到他人的利益?
是当下能让我获益但长久去看会转变为灾难么?
我们都是芸芸众生中一根稻草一样微小的存在,但是是呈现出丰硕饱满的还是残枯干瘪的形态却是由你自己来决定的。
每一个生命都不因其渺小而失去意义不值一提,它的深度、广度、厚度,真真切切的掌握在你的手中。
因你对待每一个生活中所发生的微末小事的态度,汇聚、写就出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璀璨人生。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