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病”如何形成?怎样和“公主病”相处?|心理锦囊
这里是壹心理互助社区出品的音频解惑节目,听一个心理锦囊,解决一个心理问题,我是心探教练熊猫君刘女士。
我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当成“公主”的人,这样的人,总是忽略他人的感受、不尊重他人。总是偏执的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要求身边的人为自己提供公主一般的待遇。
我们把这样的人称为“公主病”,而对于有相似情况的男性,我们则称之为“王子病”,和有“公主病”的人相处,会遇到很多问题,由于“公主病”者在校园、工作、生活中极容易与他人产生矛盾分歧,身边人自然会受到干扰,感受到来自“公主病”者不合理的对待,甚至会影响心理的健康。
一、要了解“公主病”“的成因,就需要了解相关心理学概念:
“公主病”严格来说并非由是科学系统性定义的某种心理精神障碍的概念,的而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发达,大家在人际交互中发现出、总结出的一部分人具有的特点,而有“公主病”者,往往存在一种或多种人格心理障碍,具有多种心理上的问题而不自知,长久之下,‘“公主病”者会产生心理冲突,消耗自我能量。
“公主病”实际上是一种个人的性格障碍和认知行为偏差。而往往这种不自知的骄纵,会让当事人极度渴求被关注,理所应当般觉得自己应该获得身边人的重视,一旦不合其心意,就会觉得全世界都辜负了自己,而在自己为人处世上,却做不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有公主病”的人会要求别人给予自己更多的呵护、疼惜,但内核是自傲的、高人一等的偏执。而产生这样的偏执的人,可能和一些心理综合征有关。
(一)“公主病”的人大概率具有水仙花综合症
往往有“公主病”的人,都有很强的“自恋”感,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水仙花综合症,也叫“水仙花情结”,其名字来源于古希腊神话。
传说,曾经有一名叫那喀索斯的少年,总是觉得自己乃世间第一美好,沉溺于自己的幻象中难以自拔,日日以湖水为镜欣赏自己,最后一跃跳入湖水之中,变成了一株水仙。
后来,心理学家将过度自恋的而迷失自我的障碍称之为“水仙花情节”。而现实中,有“公主病”的人就会产生自我认知的不协调,过度自我迷恋,无法接收他人的成就,甚至会对他人产生记恨之心。
(二)部分“公主病”者可能同时患有彼得·潘综合征
我们会发现身边有“公主病”的人,哪怕已然成年,言行上却不成熟,总是不愿意承担起自己的责任,遇事也总是逃避推诿,但这并非是什么童心未泯,而是极不愿意付出努力又想要获得不合理的特权殊遇,形成的言行上的伪装。
有“公主病”的人大概率会患有彼得·潘综合症,彼得潘综合症被定性为一种心理疾病,是指成年人面对社会职责担当和为人处世之时,非常幼态。
有彼得·潘综合征患者行为与年龄很不相称,有不少孩子的弱点,如优柔寡断、渴望被“众星捧月”、缺少勇气等等。患有“彼得·潘综合征”的人往往拒绝接受现实,他们的症状不但可能会导致家庭破裂,也容易使自己为在失落中获得暂时的满足中事事溃败。
二、“公主病”有三种亚型,不同类型“公主病”形成原因也有差别
(一)“控制型公主”往往过度自负、自我膨胀、为人跋扈。
“控制型公主”往往在某方面是有一定优势的,比如专业技能、学科成绩、容貌身材、天资禀赋等。可“控制型”却有恃才傲物之嫌,太过骄傲自满,固步自封。
虽具有较强的能力与优势,但做事略带娇蛮,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喜欢控制、影响周围的人,成为被关注的焦点,一不如意就会发脾气,在婚姻和职场中容易成为“闪离族”。
控制型公主的形成,和自幼被原生家庭教育方式单一有关,养育者只重视某方面的所长,而忽略全面的综合素质发展,在后来的社交环境中,缺乏教育者的及时干预,由于其拥有比较突出的闪光点,在人际关系中,会对他人产生心理“晕轮效应”,但长期如此,会产生错误的自我认知,形成心理障碍。
(二)“创伤型公主”往往情绪化、缺乏共情能力、攻击性强。
“创伤型公主”由于受创伤缺乏健康的童年,导致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也无法接纳自己的不足,在人际关系中非常没有安全感,总是会不停唤起过往的创伤经历,并且形成不合理逻辑,只要自己不被他人重视,就是对自己的二次心理伤害冲击,严重者,会通过自我伤害,来“绑架”他人意愿,胁迫他人。
“创伤型公主”和一般心理问题中存在自虐倾向的人不同,“创伤型公主”核心在于,伤害他人权益,扭曲他人意志,不考虑他人的合理诉求,自伤自残大多数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创伤型公主”在关系中以自我为中心,感受他人的能力低,有较强的攻击性,不愿意换位思考,尤其是两性关系中更易情绪化。
(三)“依赖型公主”往往社会适应性弱、独立能力差、习惯过度依赖他人。
“依赖型公主”相对于“控制型公主”来说个人能力相对较弱,主要体现在,自我无法真正独立,缺乏自理能力,错误的认知会导致其认为自己只有依靠他人、依靠外力才能够向前。
“依赖型公主”在重大的决定上往往依赖于别人,行事上非常的娇气,很怕吃苦,抗拒独立完成挑战,社会适应能力弱,容易成为”啃老族“或者“啃友”“啃伴侣”。
对他人来说,会带来非常多的苦恼,由于和“依赖型公主”相处,会承担过度的不合理的责任,心理上消耗巨大。“依赖型公主”的形成和原生家庭的过度骄纵、过度溺爱有关。
三、我们该怎样和“公主病”的人相处,以下建议也许会有帮助:
(一)根据和“公主病”者的社交距离远近来调整和其相处的模式
心理学家发现,任何一个人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能够把握的自我心理空间,根据距离的远近,人类在不同的活动范围中因关系的亲密程度而有着或保持不同的距离。而和“公主病”的人相处之时,就需要思考与之是何等关系,是一般的同事、同学关系,还是友谊关系,或者是亲密的恋人、伴侣关系,又或者是骨肉至亲的关系。
若是一般的关系以及朋友关系,那么就可以尝试着建立自己的界限,保持基本的为人处世的礼貌礼节即可。若是亲密关系、血缘关系,就需要适当对“公主病”者提供支持和建议,帮助对方慢慢的察觉自身认知、行为、情绪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纵容,最好是陪伴对方去进行完整的心理评估,通过专业的心理治疗、精神治疗等方式,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帮助“公主病”者重新调整自我,健康地适应社会。
(二)无论和“公主病”者亲疏如何,都需关注和保护自我心理健康。
所谓“关系”,本身就是人际互动的过程,若“公主病”者存在心理障碍,那在相处中,自然会对你造成很大的影响,越陷越深,自己也产生了心理问题。要是自己都出现认知混乱,那么这段关系就已经变质,使得“公主病”者的“公主病”更加被放大,而自己也会更加困扰。
爱人之前,要学会爱己,要尽可能减少消极关系对自己的伤害,若在和“公主病”者相处中感受到焦虑、压抑、抑郁,千万不要忽视自己的心理波动,可以尝试和专业的心理工作人员交流,梳理逻辑,整理心情。
当然,也要定期自我反思,也要坚持做好自己,不能别人犯错,自己也跟着犯错,直入弃珠玉而就草签,那就不值得了。
(三)学会拒绝对方不合理要求,避免自己陷入不对等关系的漩涡。
和他人相处,要学会拒绝。不能盲目应承一味附和,这不仅仅会间接导致对方“公主病”,也会让自己的自尊心受到冲击。不对等的关系,总是让人痛苦的,若不及时发觉,就会步步后退,产生对自我价值的怀疑。所在自身心态调整过程中,要建立稳定的自我人格。
可以尝试多阅读一些心理学书籍,找到自己的人生发展目标,分清轻重主次,也许就能够帮助自己,找到能够相互理解的朋友,实现人生价值。
我们这一生很漫长,会遇到的人形形色色。在不同的环境中,我们总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遇。
而我们大多数时候,只能做好自己,很难去彻底改变他人,如何在不伤害自己身心的条件下,和他人对等的相处,不卑不亢的面对有“公主病”/“王子病”的人,本身就是一种挑战。
希望我们都能在够做好自己的同时坚定自己的边界,为自己创造更好的成长氛围和环境。
感谢收听本期「心理锦囊」,想听更多心理学内容,欢迎加入壹心理互助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