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效应:温水煮青蛙故事背后的误解 | 心理词条
在生活中,你对于“温水煮青蛙”这句话熟悉吗?
那么你对于这句话的由来以及其中的含义理解吗?
你有没有想过,温水煮青蛙的结论其实是错的?
阐述定义
青蛙效应也叫“温水煮青蛙”,源自于一只青蛙被慢慢煮死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基本论调是:将一只青蛙放入温度很高、很烫的沸水锅中,青蛙出于本能反应会很快的跳出锅去。
但如果先将其放入冷水中,对锅里的水慢慢加热,青蛙不会觉察到危险,而是很舒服的待在锅里,等水慢慢上升到一定温度,青蛙不会主动跳出锅,会慢慢被煮死。
我们很早就熟知这个“温水煮青蛙”的故事,但是上述的结论后来被科学实验证明是错误的,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真实的结果会是怎样呢?
背景/来源
关于青蛙效应,不同时期的科学家都有过相关的实验:
1869年,德国科学家格尔茨在研究和探索有关“灵魂”的存在时,设计过一个实验:
他把一只切掉大脑的青蛙放在温度较低的水里,水温从17.5℃加热到了56℃,平均每分钟升温3.8℃,最后,这只被切掉大脑的青蛙煮死在水里。
当场他又做了对照实验,把一只正常的青蛙同样放到相同条件的水温里,慢慢加热,青蛙在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会自动跳出。
1872年,生物学家亨滋曼也做过类似实验,他在实验中用了90分钟的时间把水从21℃加热到了37.5℃,平均每分钟升温不到0.2℃。他发现,如果水加热升温的速率足够低,青蛙并没有跳出来的打算。
此后,奥克拉何马大学的动物学教授霍奇森也做了青蛙实验。
这次实验中,他选取的加热速率是每分钟上升1.1℃,最后他发现,水加热升温到了一定温度以后,青蛙会开始躁动不安,试图逃离这个环境,而并不是如我们常听见的故事那样,青蛙不会有所动作,等待着活活被煮死。
2014年3月份,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郑宇等四名学生专门做了这一实验。
他们在烧杯中放入一定量20℃的水,将虎纹蛙放置于其中加热,当水的温度不够高时,青蛙不会有所动作,只是呆在水里,但是当加热到某个温度时,青蛙便开始会往外跳。
他们最后得出了一个规律:
在水量为440mL时青蛙的平均跳出温度为30℃,在水量为800mL时,青蛙的平均跳出温度为32.8℃。
相关科普
从德国科学家格尔茨的实验中,我们并不能证明温水煮青蛙的论调成立,因为那只被活活煮死在水中没有跳出的青蛙,并不是因为水温上升的速率太低没有觉察到危机而没有跳出锅的,而是因为它的脑部被损伤。
所以第一个实验并不能论证我们平日听到的“温水煮青蛙”的言论成立。
1872年生物学家亨滋曼的实验只能证明,如果水加热升温的速率足够低,青蛙越不易觉察到水温的变化,也就无法迅速的做出逃离反应,但是他的实验并没有进一步去论证如果水加热到更高的温度,青蛙会不会坐以待毙。
动物学教授霍奇森的实验以及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郑宇等四名学生的实验证明了:青蛙在水温不够高的时候不会做出逃离的反应,但是等水温到达某个难以忍受的温度时,青蛙会尝试跳出。
案例分享
温水煮青蛙的理论被被科学实验证明是错误的, 但是这个故事作为寓言流传至今,经常被用来比喻人们不能或不愿注意逐渐产生的威胁或对此作出反应。
在这个故事背后蕴含着三层寓意:
1、大环境的变化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但是大环境的变化有时候很难被觉察,所以我们要有危机感,平时多注意和警惕,多学习。
2、太舒适的环境往往蕴含着危险。习惯的生活方式,也许对你最具威胁。要改变这一切,唯有不断创新,打破旧有的模式。
3、如果觉察到环境趋势的一些变化,就需要“停下来”,及时改变自己的思考路径,换个角度和思路解决问题,多去尝试新的方法,不断学习新的路径。
我相信这些寓意对大家而言早已是陈词滥调。
从小就会从父母老师嘴里听到类似的教导,现在各种公众号文章和论坛都会拿这个告诫大家:
“要有危机感,不要安于现状。”
“不要呆在舒适圈,要居安思危。”
“要未雨绸缪。”
等等。
但是今天我不想从这个角度去说,我想要换个角度去说点什么。
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总是批判自己、提醒自己没有危机意识,总是会不断的宣扬危机感等等,但是我们遇到舒适的环境还是会想要维持。
很多人把这种习惯呆在舒适圈的状态潦草的贴上了“懒惰”或者“惰性”这一类的标签,然后不断去批评人不要“懒惰”,不要有惰性等等。
但是从来没有想过:
“人为什么总是会习惯呆在舒适圈呢?”
“总是会等到出现了问题才会觉得为时已晚呢?”
“总是会后知后觉呢?”
这背后会不会有其他的底层逻辑呢?
我认为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人类基因的模式导致人总是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优解,何为最优解?
即:花费最少的能量换取最大的利益。
其实说白了这是生物的本能,想要节约体力,保存体力,并且在有限的体力中获取最大的收益。
这是宇宙的规律,也是生物进化的规律。
基于这种本能,人会自动选择省时省力的办法来应对外界环境。就如这个温水煮青蛙的例子,如果人在水里每时每刻都有危机感,并且时时刻刻都谨防水温的变化,那么人还没有被开水烫死就会被累死,因为不断觉察外界变化,时刻准备应战的姿态是非常消耗的。
所以当人没有遇到危险之前或者脱离危险之后,都会逐步进入“省电”模式,保存体力和精力,进入到自动化熟悉应对状态。
第二,人的局限性。拥有危机感确实是件好事,这个道理没错,但我们忽视了人的局限,还拿温水煮青蛙这个实验作为例子,如果水温代表着环境,青蛙代表人,那么,如果水的升温速度足够小,青蛙就很难发觉。
换做人也是一样:人所处环境的变化也是一点一点积累叠加的,如果这些变化足够细小、足够精微,人很难第一时间捕捉觉察到。
个人见解
所以,拥有足够的危机感确实是一个理性状态,但是执行起来并不是那么简单,所以很多时候,尽管我们再怎么小心谨慎,处处提防,还是很难做到真正的居安思危。
这也是为什么人明明懂得一些道理,但是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之一。
在这两个底层的逻辑催化下,人即便知道自己要逃离舒适圈,要居安思危,要不断觉察大环境的变化,要做好预防措施,但是就是很难做到。
因为时时刻刻提防、觉察是一件非常耗费心力的事情,外加上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足够敏锐,很难观察到变化的方向,或者,即便观察到了也未必做得了那么多。
并且,人的习惯是有惯性的,并不是自己想停就能停下的,立马停下过去的习惯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和精力才能办到的,不是那么想当然的事情。
我今天写出这些观点,并不是教大家居安思危、有危机感不重要,而是想要大家明白,我们为什么有时候知道一些很重要的道理但却做不到。
我不希望大家对于自己和世界的了解太过于粗浅、标签化。
我也不希望人们总是不断给自己定目标,却从来都不去深度思考无法实现一个目标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就给自己贴上某某标签后责怪自己,讨厌自己,这不是我想要看到的结果。
所以我想要通过这篇文章给大家一个新的视觉,让大家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自己与环境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