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森塔尔效应:真诚热切的期望能产生奇迹|心理词条
阐述定义
罗森塔尔效应(Robert Rosenthal Effect),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或“期待效应”,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指真诚的期望与赞美能够产生奇迹:期望者通过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使被期望者的行为达到他的预期要求。
背景/来源
远古时候,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喜爱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个美女的形象,爱不释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看着看着,美女竟活了。
1963年,罗森塔尔和福德告诉学生实验者,用来进行迷津实验的老鼠来自不同的种系:聪明鼠和笨拙鼠。实际上,老鼠来自同一种群。但是,实验结果却得出了聪明鼠比笨拙鼠犯的错误更少的结论,而且这种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
对学生实验者测试老鼠时的行为进行观察,并没发现欺骗或做了其他使结果歪曲的事情。似乎可以推断,拿到聪明鼠的学生比那些拿到笨拙鼠的不幸学生更能鼓励老鼠去通过迷宫。也许这影响了实验的结果,因为实验者对待两组老鼠的方式不同。
“罗森塔尔效应”产生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一次有名的实验中:他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
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因为这个谎言对教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教师又将自已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绪、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热爱和期望,变得更加自尊、自信和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案例分享
1、家庭中的罗森塔尔效应
戴尔·卡耐基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在他9岁的时候,父亲又娶了一个女人。继母刚进家门的那天,父亲指着卡耐基向她介绍说:
“以后你可千万要提防他,他可是全镇公认的最坏的孩子,说不定哪天你就会被这个倒霉蛋害得头疼不已。”
卡耐基本来就打算不接受这个继母,在他心中,一直觉得继母这个名词会给他带来霉运。但继母的举动却出乎卡耐基的意料,他微笑着走到卡耐基面前,摸着卡耐基的头,然后笑着责怪丈夫:
“你怎么能这么说呢?你看哪,他怎么会是全镇最坏的男孩呢?他应该是全镇最聪明最快乐的孩子才对。”
继母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卡耐基,从来没有人对他说过这种话啊,即使母亲在世时也没有。就凭着继母这一句话,他和继母开始建立友谊。
也就是这一句话,成为激励他的一种动力,助他成为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学大师,西方现代人际关系教育的奠基人,被誉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和成功学大师。
2、学校中的罗森塔尔效应
记得在读研究生的第一年,因为专业训练需要,我去找自己的精神分析家做分析。第一次时,我在躺椅上等待了5分钟之久,一直没听到她说开始。
当我转头问低头闭目聆听我的精神分析家是否可以开始了时,她淡定地说,“我们今天就到这里”。
我不情愿、困惑地从躺椅上起来,付费,走人。
一走出房间,就有很强的愤怒和不解夹杂着眼泪奔涌而出。
在导师的课堂结束后,我追着问导师为什么会这样。导师淡定一笑,说,“很好,继续。”
就凭着导师的鼓励,我坚持了两年的痛苦又收获满满的个人分析。
3、企业中的罗森塔尔效应
“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也是一个善用罗森塔尔效应的高手。他首创了电话管理术,经常给下属,包括新招的员工打电话。
每次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只是问一下员工的近况如何。
当下属回答说还算顺利时,松下又会说:很好,希望你好好加油。
这样使接到电话的下属每每感到总裁对自己的信任和看重,精神为之一振。
许多人在罗森塔尔效应的作用下,勤奋工作,逐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高才。
相关科普
1、罗森塔尔效应的分类
一类是维持性期望效应。这可以理解为期望者对被期望者的期待程度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使他们的行为始终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持一定的倾向性——认为被期望者将维持以前的发展模式。
第三部分的案例分享都是这一类型的例子。
另一类是自我应验效应,即原先错误的期望引起把这个错误的期望变成现实的行为。
比如,一向学习落后的小明因为近期转变学习态度、用心上课,而在单元测试中学习成绩出现了大幅的提升。老师可能因为原先的错误期望——认为小明已经烂泥扶不上墙了、无论如何成绩都不能提高了——而认为这次的成绩提升一定是小明偷偷作弊了,于是未经调查就在班会上批评小明、并叫家长。让小明的自尊心很受打击,刚上来的学习动力岌岌可危……
可见老师作为权威人士的错误期望的负面影响之大。而家长、企业领导者等作为权威人士也要注意错误期望的影响,避免发生自我应验效应。
一般来说,自我应验效应多发生在期望者与被期望者没有太多接触机会,相互了解甚少的情况下,但是发生后影响作用更大;而维持性期望效应多发生在期望者与被期望者有一定的相互接触与了解后,所以在现实教育情境下发生的频率更高。
所以,作为权威人士,对被期望者充分了解是避免自我应验效应的一个有效方式。
2、罗森塔尔效应的传递模式
20世纪70年代以后,学者们开始研究罗森塔尔效应——特别是教师期望效应的传递模式。我们着重来看概括了教师期望产生的原因、过程和具体表现的“布朗模型”。
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个人信息,如性别、家长职业、身体特征、学习成绩等,作为输入信息会影响教师对学生做出期望,然后教师通过优差分组、批评与表扬、强化反馈、启发与暗示等方式把自己的期望表达出来(第一次输出信息),学生会把教师的输出信息作为自己的输入信息,形成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并表达出来(第二次输出信息),这次的输出又转变为新的输入信息重新作用于教师,形成循环往复的过程。
这一模式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教师不断按自己的期待影响学生,而学生也逐步向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
比如,数学老师觉得男生在数学上有先天优势,就会在有意无意间更关注、更愿意表扬数学有进步的男生。
男生就会把老师的期望内化到自己的头脑中,形成对自己的期望并表现出来,他感觉自己就是在数学上有天赋、持续有进步。
老师看到男生的表现后又继续投注关注和鼓励给男生,如此循环往复中,罗森塔尔效应就越来越明显。这样的传递模式,不仅体现在师生间,也能体现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
个人见解
1、发挥罗森塔尔效应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方面
如果是维持性期望效应,一般是积极作用。如果是自我应验效应,一般是消极作用。
通过“布朗模型”,我们知道发挥积极作用的注意事项是要充分了解你要给予期望的那个人。
如果你对对方不了解,那么也许给出错误的期望,难免负面作用。
同时,若在形成期望前有充分了解,但给出期望后,对方的行为也许没有达到你的期望,这时也要注意去做调整。
前面的了解是否真的充分?
是否有遗漏的信息?
对方反常行为的背后有什么动力?
你们的互动是否有让对方感觉不被尊重的地方?
2、不要一直活在别人的期望里
罗森塔尔效应让我们知道在人际相处中如何期望别人更利于关系的发展。作为被期望者,我们也能体会到别人特别是权威人士给我们积极的期望时带来的惊喜和力量感。
同时我们也要谨慎,不要一直活在别人的期望里。万一对方对我们的期望是负面的,比如对方觉得我们是妈宝、是loser,我们就更加做出妈宝、loser的反应,如此,最终损伤的还是我们自己。
如何跳出别人的期望呢?那就需要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在内心和外界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而找心理咨询师、旅行、看书、灵修都是不错的方式。
总而言之,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作为期待者,真诚热切的期望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错误的期待也容易伤害别人。
作为被期待者,我们在享受别人积极期待的美好时,也要注意跳出别人的期望,找到真实的自己,在内心和外界保持稳定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