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就动机的概述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意义,有一定困难,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满意的结果和成绩,并且能超越他人的动机。
如今所指的成就动机理论,即为这两类:

麦克利兰的成就理论
麦克利兰的成就理论也被称之为“三种需要理论”,麦克利兰在经过20多年的研究后,将人的高层次的需要分为对成就的需要,对权力的需要以及对亲和的需要。
其中他认为成就需要的高低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所以很多人就称其理论为成就需要理论。
(1)成就需要。
成就需要是指争取成功、追求优越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要。
而在这个需要中,最为明显的特点是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做选择的人更偏向于自己行为的上限。
其中一个实验是麦克利兰的套圈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成就动机高的孩子会套中间的木桩,而成就动机低的孩子则会选择要么特别近的木桩,要么特别远的木桩。
除此以外,麦克里兰研究发现,高的成就需要与成功行为有很高的相关性。成就需要高的人,通常对问题有很高的责任感,他们希望事业的成功不是靠运气和外界因素,而是靠自己的能力。比如说一个年轻有为的企业家,他的成就动机就会特别的高,目光也比一般人看的长远。
(2)权利需要
权力需要是指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
麦克利兰将组织中管理者的权利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人权利,所谓的个人权利,即是围绕个人的权利开展的,也就是说,向往这种权利的都是希望自己能够独立处理事情;一种是群体权利,需要管理者与组织者共同处理。
(3)亲和需要
亲和需要是指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寻求被他人喜爱和接纳的需要。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问你,你想工作吗?你肯定不想,谁不愿意躺在家里,不想出去上班啊。可是没办法啊,你要生活,所以你得上班,这个时候你的成就动机很高,这不是天生的,这是被逼出来的。
但是我在这里写这篇词条,仅仅是希望能够记录,如果能够被人喜欢,那我就会很快乐。
这就是亲和需要。
这三种需要为后来阿特金森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是在麦克利兰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以用数量化来说明的成就动机理论。
阿特金森认为追求成功的动机由成就需要、期待水平和诱因价值共同决定,他将成就动机划分为了两种,一种是力求成功;一种是避免失败。
他认为追求成功的动机=追求成功的倾向性×成功的可能性×成功的诱因价值,其中成功的可能性=1-成功的诱因价值。
避免失败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倾向性(失败之后体会到的羞愧感的能量)×失败的可能性×失败的诱因价值。
动机比重的差异不同,就会产生两类人,一种是力求成功者,另外一种则为极力避免失败者。
用麦克利兰的套圈实验结果来解释,力求成功的人会把那个圈丢到很远,因为他们的目标不止于此,而极力避免失败的人则会选择把圈丢的很近,因为可以防止失败。
尽管阿特金森的理论是第一个系统的成就动机理论,但是不可避免的,它忽视了动机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成就动机理论的意义
无论是麦克利兰还是阿特金森,他们的理论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他们可以通过一些激励机制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发展企业。
当然,我是觉得这个激励机制可能只能对低成就动机的人有效,就比如我们的学生时代,老师们都讲求尊重差异性。
很明显,成就动机理论已经作为教师资格证的一个考点。
对于那些力求成功的人来说,这类人喜欢有挑战性的东西,老师们需要针对他们的特性,制定符合他们的计划,让他们得到发展。
而对于那些想着避免失败的学生们来说,老师们需要想办法去提高他们的动机,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力。

个人看法
成就动机理论其实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有人会有“鸿鹄之志”,为什么会有人渴望“安定”。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现状,周末对于人们来说真的是天堂,因为这个时候,他们可以安静下来,可以不用被生活逼迫,可以享受享受安逸,但是当他们去上班或者去上学的时候,心里就会很低落。
当然了,我曾经见过一个高成就动机的人,她对生活格外的喜欢,喜欢工作,自己制定目标,一步步走。
后者常常被长辈拿来批评你不做事的理由,我觉得不至于,这两者站的从来不是对立面,而是相对来说的。
高动机的人和大部分人一起做一个很难的题目,大家失败了,他成功了,说明他很不错;但是低成就动机的人和大家一起做一个简单的题目,大家都做对了,那他还是不错的。
只是说个人选择不同而已。
尽管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生活里,尽管有很多人从事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但是喜欢安逸并不是错,这没什么可以批评的。
成就动机理论细说起来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而以上仅针对于我个人的理解,并不专业。
希望大家所做的工作是出于热爱,而不是被逼迫。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 成就动机理论;
[2].百度百科,麦克利兰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
[3].中公教育考试网,学习动机
©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文章转载/侵权,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