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馆|如何区分「杠」和「批判思维」?
by 壹心理优秀答主们
有时候和别人想的不一样,但说出来就被骂杠精。
怎么区分这两者的区别?
是因为大家不容易接受不同观点吗?还是有什么隐性的标准呢?
Page B:一个机敏而浪漫的实用主义者。
这两个词是有交集的,而且可能交集并不小。
「杠」本身也是表达观点,
只是表达的时候,阴阳怪气,或者场合或时机不对
可以换个地方表达呀。
但因为社交平台很多都是陌生人,
好像就不必珍惜每一份关系,于是完全不管它时机、场合、位置,想说就说了。
其实这也是「边界感」的问题吧。
比如鹅组最近一周都刷zzh和AL。
刷屏不说,且不允许其他人占用首页。
如果此时有人发了其他内容例如:
“是否预留20%的位置给其他内容呢?”
或者在别人的帖子下评论:
“想起了《浪潮》那个电影,群体无意识也是可怕的,大家也适当抽离一下。”
肯定是会被骂的很惨的。因为时机不对。
“显得你很理中客?快来看这里有个傻子。”
“又在帮xx分担火力?”
“如果我们不发声,这件事就会被慢慢淹没,你有心吗?”
……
从对方的角度看,杠的人似乎也没有什么错,
只是和我们不同,且说话不太客气(阴阳怪气太好用了,最近外交部都开始学起来了哈哈哈哈哈)
那就不表达了吗?
不,我就可以在别的组、自己的微博、心理圈、朋友圈,甚至自己的广播里表达呀。
而他们的注意力,也早晚会被新的话题替换的~
表达,批判思考,并不是为了改变别人的想法,而是获得「有效的交流」 。
非要在不对的时机去不对的场合表达,就无法获得有效的交流啦。
《优秀“杠精”技巧总结》:
1、时间不对,等一等
2、场合不对,去自己的地盘一吐为快
3、想要获得交流,搜一搜实时动态看看有没有和你观点一致的人,去评论他们,交换和打磨观点
4、边界感。可以不喜欢,但不要当网络jing察。
温寻梅:我之所以漂泊,就是在向你靠近~
在我看来,两者最关键的区别在于,“杠”是一种主观上的攻击行为,意图在于打压对方,威胁对方或者压迫对方,初心在于要证明“我说的是对的,你说的是错的”,其中有一种胜负欲……
这也是为什么“被杠”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很不舒服。
而批判性思维则更多的关注于事实层面,关注于逻辑分析,意图在于那个更加全面,客观,理性地看待正在讨论的话题。
这其中是没有要证明“自己的观点一定更加正确”的这种不友好的想法的。
实际上在很多问题上,根本没有标准的答案。只是大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结合自己的认知,自己的经验,去对问题做出分析和判断。
没有标准的答案,也就意味着,想要去证明自己一定比对方更加的正确,是没有意义的。
想“杠”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可以有无数个角度,从本质上来讲,我们只是想让对方觉得尴尬,想要从某种角度上战胜对方,而不是想要知道问题真正的答案。
至于什么是批判性思维,这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问题。有人正在深入的研究这个话题,也给出了非常多的思维方面的建议,试图教我们如何去培养这种思维。
一个简单的个人化理解是,批判性思维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概念,而只是意味着一个人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同一件事情。
当你面对一个问题或者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分析它的角度越多,你对它的认识往往也就更加的全面,而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看做你是拥有批判性思维的。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可以去培养自己内在的多样性,培养自己看问题的多个角度,而不是用某些单一的标准去评判一件事到底是好还是坏,评判一个答案到底是对还是错。
当然两者还有一个关键的区别就是,在使用批判思维的时候,我们所要表达的内容是很有逻辑性和连贯性的。而当我们“杠”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这种情况下,逻辑性以及客观性往往很容易被我们忽略。
蔷色:心理作者,4星优质答主
这是一个很好深度的问题。
我们先来说,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在《心理学带你走出思维误区》,翻译本书的湘雅二院医学心理中心王湘认为: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技能,一种对各种观念和信息进行解释、分析、评价、推断、质疑和论证的能力。它本质是思考真实的问题。
批判性思维是对自我的反思和审查。
而杠精,是以自己为中心,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不管他人的客观上正确为否。杠精最喜欢的是占上风,任何事情都要占上风。
我们一般说话的时候,包含着:观点,事实,情绪,逻辑等。而在这方面,批判性思维和杠精的思考是不同的。
观点是对一件事的看法。 比如,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你是赞同还是反对的。
对于批判性思维的人说,他可能赞同,也可能不赞同,也可能部分赞同,部分不赞同,但他会有自己的逻辑。但对于杠精来说,你要是赞同,他就会说不赞同。你要是不赞同,他就赞同。你要是部分赞同,他可能会说你是墙头草。
事实,比如,今天天气有点凉。
批判性思维的人说,这是个事实,从大多数的人经验来说,今天天气有点凉。但杠精,就会认为,今天天气哪里凉快了,我热的要死。
逻辑,是观点背后的思考过程,有客观,也有主观。
比如双减,对于高中生的家长来说,取消校外培训有有利有弊,好处是大家都靠学校学习,坏处是万一有人开小灶呢。所以,他可能会很纠结。但杠精看来,大力欢迎取消校外培训,校外培训就是有钱人搞的割韭菜等等。
情绪,是对一件事的感知,这个更加的主观话。
比如我觉得今天天气很凉爽,但有个心旷体胖的人,动一动就出汗,认为今天哪里凉快了。到这里都还没什么,已经情绪,感受是很私人的。怕就怕,这个人说,你瞎说啥,今天热死了,你会不会说话之类的。
那么批判性思维,批判的是啥,是观点和逻辑。是对思考过程的批判。
而杠精的反驳,往往是不讲逻辑的,为了反驳而反驳,以自己的情绪感受为中心。当然,很多时候,批判性思维的人,是杠不过杠精的。俗话说的,天都被你聊死了。
这么说来,我平时跟我外甥女一直在抬杠,我给她起了个外号,ETC。有时候是我杠她,有时候是她杠我。
我发现小孩子很擅长去反击大人的话。
比如,昨天晚上,跟我家小孩子说,我给你笑话,XXX垂直于黑板。这句话从语法上来说是对的,但从逻辑上来说是错的。人是无法垂直与黑板的。
结果,我家小丫头说,那我站着,把黑板顶在头上,我就垂直与黑板了。或者,两个人抬着我,我也可以垂直于黑板了。
我能说啥呢,我本意是说,有些话句子正确,但逻辑错误。她倒好,说为了让逻辑正确,找出了很多的特殊情况。
这就算是抬杠了。跟我外甥女有的 一拼。
这是题外话了。
批判性思维的人更注重逻辑和观点论证,但杠精么,注重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情绪,反正就是要赢的。
威尔·莱克特:让我们携手,一起拥抱人性中的光辉和伟岸。
杠精的来源
从百度搜索到的定义是:“通过抬杠获取快感的人,总是唱反调的人,争辩时故意持相反意见的人。”
从这个定义里,我们基本判断出,杠精并不是什么褒义词,如果一个人,通过抬杠,就是那种不好好说话,不好好交流,或者本着互通有无,相互友好探讨的方式,而是故意在争辩时持相反意见,并由这种唱反调获取快感,这样的人,基本可以判断出是杠精。
“有时候和别人想的不一样,但说出来就被骂杠精。”
这最起码说明了,杠精已经成为一种词汇标签,当人们可能难以驳斥,或者感觉到难为情,就有可能以“杠精”这个词,直接给对方加一个标签,这样的话,即便在争辩时输了,也可以保留颜面,这种情况可以说是一种“杠精”的使用情景。
杠精VS批判思维
“怎么区分这两者的区别?是因为大家不容易接受不同观点吗?还是有什么隐性的标准呢?”
在我看来,正是由于缺乏批判思维,所以才导致杠精的出现,就是无法从理性的分析(对事不对人),自主思考的视角,来就事论事发表个人观点意见,便只能以无理的方式加以抬杠,或者直接给对方扣上“杠精”的帽子,从而规避掉辩论失败的境地。
在我看来,批判思维是一种慢思考,它的产生,需要一种理性的,科学的思辨,不是人云亦云,也非为了“获取快感”或“故意持相反意见”。
批判思维同时类似一种哲学思考,如黑格尔的否定,及否定之否定,需要将论据材料及其观点,即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全盘考虑,避免先入为主,或者论据不足以支持论点,或者论证的过程中充斥逻辑漏洞。
我觉得两者最大的区别之一,还在于应用场景,在网络上,由于隐秘性,人们平时压抑在心底的一些负面情绪,容易释放出来,可能杠精的产生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
而批判思维,却一直是一种稀缺资源,否则的话,我们为何把鲁迅先生的位置看的那么重要?因为无论在任何一个社会大环境中,看得透,想得通,并还敢于在公众场合直言的人,永远是少数。
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星光不问赶路人~
“杠”有点故意找茬的意思,没有抓住问题的重点,而是从其他无关紧要的细节出发。
似乎是为了引起别人的重视,至于问题的对错,事实的真相也并不在意,而是一味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有时甚至是故意的夸大其词,歪曲对方的意思,从而制造出新的矛盾。
比如在微博随处可见的“杠精”,不管别人说什么,总是第一个出来反对,通过这种反驳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自己的优越感。
总之,“杠”是一种非正常的思维,一种过度的反驳,带有主观臆断。
而批判思维则是一种正常的值得鼓励的思维,是客观的分析、解决问题,并没有主观臆断。
“是因为大家不容易接受不同观点吗”这个问题要看所处的具体语境:
如果是微博里的某些“脑残粉”发言,那极有可能就是单纯的“杠”,不是不容易接受不同观点,可能他们就是只认为自己对的,别的根本就不听,或者是他们是故意起哄类的;
如果是公司会议里小组发言,那可能是不同部门之间的工作内容不同导致对问题的出发角度不同,你可能是认真的提问,但在他人眼中就变成了“杠”,这种情况下还是要尽量换位思考,多熟悉下对方的业务范畴;
再者可能有的人内心比较敏感,大家仅仅是对事不对人的一种看法,在别人眼里觉得没什么,大家只是很正常的交谈和讨论,但是对于内心敏感的人来就可能是一种“杠”了,感觉大家为什么不明白呢?为什么就不能接受不同的看法。
在日常生活中,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看看是自己内心太敏感了吗?还是双方不太了解,没能站到对方角度来思考问题?
当然有时候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人数手里的,但是出于社交场合,出于当时的现场氛围,不说真话是比较合适的,或者适当的假从众比较合适,可能就是大家说的“世故”吧,只要自己心理明白就好。
(尤其是学了心理学后可能会面临很多这种时候,但是基于大家对心理学多多少少有些误解,解释起来又费劲,可能你真的解释了也没几个人会耐心听,那就自己呵呵一笑就好了,相信会有人会懂你的,有些话也是在需要的时候才能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