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总是不和睦?这八种“沟通模式”你知道吗?
在电视剧《小舍得》中,由于自己过去的经历,田雨岚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儿子子悠能出人头地,不想让他和自己一样被人看不起。
田雨岚费尽心思给子悠报大神班,不让他踢足球,怕耽误学习……
当子悠考出好成绩时,田雨岚不但没有称赞,还告诫子悠别太骄傲。
打着“都是为你好”的旗号,这份严厉又沉重的爱,带给子悠的却是令人窒息的压力和痛苦。
在家长会上,面对坐在台下的田雨岚,子悠直言道:
“我觉得,我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
明明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心血,灌注了全部的爱,得到的却是“妈妈不爱我”的回应。田雨岚难以相信孩子口中的话,噙着泪冲出了教室。
01
在日常的人际沟通中,很多人都会用各自的出厂设置,也就是原生家庭和过去的成长经历留下的烙印,去和他人沟通。
这种行为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每个人都习惯于从自己的想法出发,让沟通效果大打折扣。
那么,如何打破这种困境呢?
由于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的不同,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也都有各自不同的沟通模式。只有找准沟通模式,对症下药,才有可能实现顺畅、顺心的沟通,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根据德国沟通心理学家冯·图恩的“沟通人格模式理论”,常见的沟通人格可分为八种:需求依恋型、助人型、自我牺牲型、野蛮贬低型、证明自我型、疏离型、主导控制型、夸大倾诉型。
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沟通模式,它源于我们根深蒂固于童年时期的原始信息,化作内心的呼喊,反馈着外在世界的刺激。
02
1.主导控制型
我们先来看《小舍得》中的子悠与妈妈田雨岚。田雨岚是一个典型的主导控制型的沟通人格。
“我充满了混乱、罪恶、无理的冲动,只有遵循严格的规则,我才能控制自己,保持自己。”
内心充满上述混乱念头的人,就像子悠的妈妈田雨岚一样,在成长时期一定经历过很多事情,又或许是外在不良的榜样,给他们很多错误的示范。
当子悠对田雨岚提出抗议、企图摆脱她的控制时,田雨岚会陷入一种闷闷不乐的紧张感,内心感到对失控的恐惧,害怕在子悠和自己身上发生不可预测的事,害怕子悠因脱离她的主导无法变得优秀,将来像她自己一样被周围人瞧不起,害怕自己变得对人生无能为力。
而田雨岚内心这份恐惧,外在却化作愤怒之火倾泄而出。她的这种对混乱、失控、突发事件的恐惧,使得她的言行和生活方式都带有一种“强迫性”。她用极其严格的规范、复杂的人生规划来要求子悠,这给她的生活带来了一丝安全感和可预测性。
无论是“妈妈都是为了你好”,还是“你为什么不能再努力一点”,田雨岚对子悠的话语中都包含了一个信息:
“我知道什么是正确的!”
在田雨岚这样的“主导控制型”的人眼中,身边的人都是无法正常行事的人,他们都需要自己的帮助、引导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
只是,在田雨岚通过控制获得的这份安全感的背后,是子悠血淋淋的心,而他对田雨岚的反抗言行的深处,是对纯粹的母爱的渴望。
一旦家长或老师以“主导控制型”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不仅教育投入的成本巨大,而且孩子会几乎没有自主的空间,同时也无法独立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意志和想法。
“主导控制型”的教育,是否定和剥夺孩子的基本需要,把学习成绩、证书、升学考等“目标”作为教育原则,把孩子每一个“违反原则”的行为都视为眼中钉并加以铲除。
03
虽然“主导控制型”的父母确实能为孩子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但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很容易对他人产生依赖性,甚至丧失自我。在孩子的脑海中时常会响起这样的声音:
“我现在应该怎么做?”
“告诉我,你想要我怎么样?”
他们会期待具体的指示,期望有人告诉他们最终要“去哪里”。而这,并不是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所应该呈现出的姿态。
当孩子完全依赖“主导控制型”的父母时,父母会享受这种被依赖、有权力支配他人的感觉,享受周围人以自己为中心的良好感觉。
但是,就像子悠因为极大的压力,在考场上出现了幻觉,激动而愤怒地撕破考卷一样,如果孩子厌恶父母一味的主导,觉得自己不过是被牵着线的傀儡一般,对自由充满渴望时,父母的控制、命令、谴责极有可能引起孩子的反击。
这样一来,孩子会对父母充满敌意,并且越来越不愿意与父母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生活。这会使得孩子跟父母在情感上越来越分离。
04
对于这样的“主导控制型”的父母而言,需要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作为教育者,不是要塑造自己的孩子,而是要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比如:
孩子:“我看不出来这幅画里画的是什么。”
家长:“你竟然没看出来。”
孩子:“这最多看起来像一盘大拌菜。”
家长:“好吧,这看起来是有些乱糟糟的。”
在这样的对话中,父母并不是要孩子说出他们希望听到的正确答案,而是引导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展现真实的自己。
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而言,父母或老师应当扮演的是“园丁”的角色——不是强烈地去拉动植物,而是努力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阳光、水分、土壤)。如果父母或老师做得过多,反而会打扰到孩子的成长。
“主导控制型”者还需要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讲话方式,把“你总是……”的指责、“你现在应该……”的命令、“你不能……”的干涉,用增加内心体验的方式来表达,把“规范”变为一种“个人愿望”:
“我不希望你一整天都在打游戏,因为我想让你多发展一下其他方面。”
“假期过了一半,你都没有写一点儿作业,看起来好像你打算在最后时间赶完。我很担心你因为荒于学习,开学后跟不上学校的进度。”
当“主导控制型”者不再以自己制定的“规范”来命令他人时,双方的矛盾就不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了,而是转变为“对我来说,什么是重要的”“我希望的是什么”“怎样做最合适”上来。
05
当然,除了“主导控制型”外,还有其他七种沟通人格模式。
2.需求依恋型
“我软弱无助!我一个人是应付不了生活的!”
依恋型的人,缺乏自信。而根源有可能在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遭受了极度的限制和打击。或者恰恰相反,因为遭受到了长期的冷落而陷入无力和孤独的状态。
如果你是需求依恋者,要尝试用“我的决定是”或者“我想”来代替自己平时软弱无力的语言。比如:
“我不得不去参加这个无聊的招待会。”
将其改为:
“我决定去参加这个招待会,虽然我感觉它很无聊。”
这种有力量的语言,会让你突出自己的自我负责部分,得到成长。
3.助人型
“对我而言,变得软弱(无助、悲伤、绝望)和有所渴求真是一场灾难!”
助人者总是乐意为弱者、负重者和无助者出头,有时甚至会超出自己的极限。对他们而言,也许形成这种性格的原因,和儿童时期就习惯用被肯定来争取爱有关。
对于助人者来说,必须清楚划清自己的内心界限,才会避免自己受到潜在的伤害。
4.自我牺牲型
“我自己并不重要,我只有在对你和其他人的服务中才有用处!”
为了不被赶出集体,有的人把自己当成工具人,甘愿为他人所利用。他们习惯自我否定,喜欢让步。
自我牺牲型的人,可以用加强自我主张的方式,在行为层面对自我进行改变。比如,避免使用“我们能”“我想和您”。
5.野蛮贬低型
“我不行,我把一切都搞砸了。哎呀,被人发现了!我要被鄙视了!”
没想到吧,外表强悍的野蛮贬低型是在用外表坚硬,掩饰内心的脆弱和绝望。他们小时候可能遭受了严重的轻视和羞辱,甚至殴打。
野蛮贬低型的人,需要在沟通时多一点体谅和耐心。
6.证明自我型
“我本身并没有被爱的价值——只有达到了‘优秀’水平的我,才值得被关爱,被认可。”
一个孩子,如果他被父母、老师喜爱的原因,都是因为成绩好、听话等因素,那么就很有可能自我价值感低,想要随时证明自我。
证明自我型的人,可以多进行自我解脱:
“对于这件事,我也没有办法。”
“我承认,这是我判断失误了。”
7.疏离型
“当我敞开自己并让别人接近我时,我会处于极度危险之中。我可能会上瘾,这会使我受到伤害,并在这段亲密关系中失去自我。”
这种类型的人群,可能在婴儿期被忽视、被遗忘。孤零零的存在状态,让他们没有安全感。
对于疏离型的人群,学会共情是改善自我状态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8.夸大倾诉型
“快来听我说!快来认可我!”
成长时期被忽视的情况,让他们害怕自己不被重视,因此不得不尽量提高自己的存在感。
对他们而言,学会积极倾听,是让自己和对方愉悦的最好方式。
当你对沟通感到焦虑时,首先要弄明白,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沟通最难的部分,并非试图理解对方的言语背后的真正意图,而是通过观察自己,发现心灵深处的真实需求。
作者漫风,管理学硕士,高等教育者,中科院心理咨询师,儿童阅读认证指导师,阿里写作平台“妙读”签约作者。公众号:父母能力有限公司。
-THE END-
今日荐书:
《沟通的力量——重塑沟通的心智模式》
本书是德国心理学及沟通专家弗德曼·舒茨·冯·图恩的代表作。
书中深入探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模式,堪称沟通学的里程碑。
本书提出了沟通的八种心智模式——需求依恋型、助人型、自我牺牲型、野蛮贬低型、证明自我型、主导控制型、疏离型、夸大倾诉型,多角度阐明了沟通双方之间信息传递的过程,提供了改善人际沟通的工具和指南。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学会运用沟通的八种心智模式,认清自我和他人的外在行为与内在心境,并以此构建良性的人际关系。内容集实用性与趣味性一体,比如为什么两人因优缺点互补而相互吸引时,却会因此陷入恶性循环等。
关注壹心理app公众号,8月27号次条推文将选出1位幸运儿,送出书籍一本。
等不及的朋友们可以立刻下单,掌握每个人都该拥有的沟通逻辑↓↓↓
<保存图片后用vx扫一扫识别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