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伪心理学?
你好,欢迎来到今天的锦囊,当我们说起伪心理学,你想到的是什么?骗人钱的,玄玄乎乎的,包治百病的,没有科学依据的……对的,这些都没错,那问题又来了,什么是真心理学呢?
其实啊,伪心理学的反义词,是科学心理学,而不是“真心理学”。什么是科学心理学?如何辨别某一个理论或者方式科学与否呢?
如果你对心理学史稍微有一点了解,一定知道,我们现在认为的科学心理学的起点,不是弗洛伊德提出了意识和潜意识的理论,而是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的创建,标志着心理学的研究开始使用可量化的实验来推动心理学发展、验证心理学结论。
伪心理学宣称自己就是心理学,但却并不遵守科学的方法和标准,对于科学心理学来说,理论并不是一尘不变的,一个理论或结论从诞生之初,就需要不断经历观察、假设、检测、质疑的循环,一个可靠理论意味着,研究人员在相同条件下,用相同的方式测试,可以无限次的得出相同的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的数据,包括环境条件,都需要记录在案,以供审查和同行评议,以便进行进一步的确认结果和研究。
因此,当我们谈到科学心理学时,我们谈论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也是知识背后的系统研究方法,从这个角度来说,科学不仅仅是知识本身,也代表了知识从何而来。
在这里,向你介绍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3个重要指标,可以帮助你衡量一个结论或者理论是否属于科学的范畴:
可检测性:当你提出一个假设,你同样需要思考,该如何验证这个假设是真是假?当你设计出一个具体的实验去验证这个假设,就使得这个假设具有了可检测性,其他人也可以根据你的方法去验证这个假设,并且为这个假设提供数据支持。伪心理学的理论常常不具有可检测性,或者说,它可能会伪装成是经过科学实验得出的,但当你认真去考证,就会发现其中充满逻辑错误和谬误。
可证伪:可证伪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的重要概念。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呢?可证伪性最早由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在1930 年代提出。波普尔注意到有两种类型的陈述对科学家特别有价值。
第一个是观察陈述,例如:“这是一只白天鹅”,这种陈述断言某种特定事物是存在的。
第二种类型的陈述将观察到的事物分类,例如“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这种陈述是具有普遍性的,根据这个陈述,我们可以推论,如果我眼前有一只天鹅,它一定是白色的。
科学定律通常被认为是第二种类型,对于科学家来说,研究的难点,正是如何从第一种观察陈述中有效推断出一个第二种具有普遍性的陈述?
波普尔注意到,虽然像“有一只白天鹅”这样的单一观察陈述不能用来肯定一个普遍陈述,但“有一只黑天鹅”就可以马上反证“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是一个错误的总结。
可证伪的假设或者理论并不代表它天然就是“错误”的,当我们可以找到新证据去证明旧理论的错误时,实际上也打开了寻找更优解的大门,根据波普尔的说法,这正是科学不断进步的动力。
那么不可证伪的理论是什么样的呢?比如有人告诉你,“世界上存在灵魂”,无论你如何努力的证明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灵魂,对方只需要轻飘飘的一句,你看不见而已,就可以打发你所有的努力,在“世界上存在灵魂”这个叙述中,不存在一种唯一的观察可以推翻这个结论,无法被证伪。
可重复:可重复性是指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相同的实验,实验结果始终保持一致,可重复性在实际研究中有时可以有多层含义,比如结果可重复,使用相同的数据,相同的分析方法,是否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
使用不同的数据和方法,是否仍然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比如治疗抑郁症的药物有效性,在青年人中的表现如何?在青少年身上表现如何?在女性身上表现如何?是否有相似性?是否有不同?等等。
好啦,这就是今天我们锦囊的全部内容啦,可检测性,可证伪性和可重复性是审视一个理论或假说是否科学与否的重要指标,希望今天的内容可以帮助你更好的分辨伪心理学和科学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