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格式塔”?怎么用它重新认识生活?|心理词条
01
阐述定义
官方定义是这样的,“假使有一种经验的现象,它的每一成分都牵连到其他成分;而且每一成分之所以有其特性,即因为它和其他部分具有关系,这种现象便称为格式塔。”
估计这么晦涩的语言,很少有人会看的懂。我用通俗的语言再解释一下。
格式塔理论(Gestalt)也被称为完形理论。顾名思义,格式塔理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举个例子,通过看到很多点点的一个排列组合,你实际真正看到的并不是点点,而是这些点点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图像。
格式塔理论这一心理学分支关注人类的感觉和知觉,所以在设计中也有很多的应用。
“格式塔”强调你看到的各种部分组合成一个有全新意义的整体,比如黑黑的,长方形,手掌大小,有屏幕,手指一点屏幕的内容就会变化,里面有声音传出来,这就是我们的手机。
手机的意义不再是单独的一个屏幕,或者一个黑色的壳子,而是有了整体才有的新的意义,而整体的意义并不每个单独意义的综合。
02
背景/来源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音译,即具有不同部分分离特性的有机整体。
将这种整体特性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1912年就产生了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
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在我国,格式塔心理学又译为完形心理学。
20世纪30年代后,他们把格式塔方法具体应用到美学中,与心理的各个过程结合,促进了具有格式塔倾向的美学研究。
03
案例分享
有了“格式塔理论”在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时,可能就有了更多角度。
比如在工作中,你觉得自己在公司没做什么,对这个团队特别没有价值,但是真实情况可能是,通过你的对比,让其他同事觉得自己很优秀,很有自信,进而更加努力的工作,团队整体绩效变好。
反之,假如你特别优秀,其他同事觉得很自卑,工作积极性不高,反而有可能整体绩效变差。
所以你看,从整体看,你的“不优秀”对这个团队不仅有价值,而且非常有价值。当然说这些,不是让大家在工作中努力不优秀,而是请大家真的不要急于否定自己。因为,每个人都有他存在的价值,真的验证了那句话,”存在即合理“!
比如在家庭中,也是这样。过于优秀的妈妈常常让孩子甚至爸爸自己觉得”爸爸“很失败,即使爸爸在外人看来可能很成功。所以这样的妈妈适当的示弱和撒娇,保持家庭看上去的”平衡“就很重要。
格式塔理论的另一个应用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就是打破旧的完形而形成新的完形。对情境、目的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等各方面相互关系的新的理解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根本要素。也就是说,所有一切都没有变化,但是这之间的关系变化了,联系的方式和深度变化了,创造就产生了。
举个例子,A让B审核资料提出改进建议,B和销售C很熟,C和专家D还有F关系很好。这时,B带着A通过C见了D和F,D和F帮助A提出了改进建议,B就是重新看待了身边地关系,重新利用了身边地关系,创造性地解决了审核资料的问题。
04
相关科普
“格式塔理论”进一步发展,就出现了“心物场”和“同型论”。
“心理场”——“我”和“事物”之间作用后,产生了不同的新的事物。原因是同样的东西通过不同人看后,有不同心理体验和心理加工,最终产生不同的知觉结果。
心理场理论出现的背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界产生了许多新发现,其中物理学的“场论”思想就是其中之一,包括电场,磁场,等等。格式塔心理学家们接受了这一思想,并希望用它来对心理现象和机制做出全新的解释。
“心理场”你可以理解成“情人眼里出西施”。举个极端的例子,比如一般人眼中脏臭恶心的屎尿,因为SM爱好者把他们理解成人最隐私的一部分向对方敞开,最终变成了他们眼中宝贵的“黄金圣水”。
“同型论”——“背景”和“食物”之间作用后,产生了不同的新的事物。原因是背景会给事务一个反差,让我们的认知是带有对比的。
我们眼中的黑,遇到很亮的白色背景,就是“真的很黑”,遇到那种黑洞一样的黑,可能就变成了“有一点白”。继续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一个人杀死仇人人,如果在和平年代,就是冲动报仇,如果在战争年代,就是正义英勇。
05
个人见解
格式塔理论强调“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在我看来,这是因为,我们并不能完全的看见和理解部分。部分中,有很多是表现在外的,也有很多是体现在内的(比如一个人不动声色,但可能内心翻滚云涌;一个水果放置几天后,看上去没什么变化,但是可能内部看不见的细菌正在极度增加,甚至快要接近腐烂的临界点)。单纯的把部分的外在联系在一起,没有办法体会这些部分内在的变化联系。
从大角度来说,通过格式塔理论,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对宇宙的敬畏。
从小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通过”格式塔“理论,来重新认识生活。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看见了,但并没有真的看见。像盲人摸象,我们以为我们摸到的是”柱子“,拉住的是”绳子“,碰到的是墙壁,而实际我们往往只是和生活的真”象“擦肩而过。
我们以为我们不够优秀,可能只是因为我们很幸运,身边的人过于优秀;我们觉得我们过得不好,可能只是因为我们自己觉得,身边的人都过得很好。
遇到想不通的事,也可以用“格式塔”思路来问自己两个问题——
换个更大的视角看这个事,比如更长的时间视角,更大的组织视角,会不会有新的看法?
换个不同的背景看这个事,比如变化的环境,不同的心情,会不会有新的感受?
最后,借用一本书名来结个尾,《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用”格式塔“理论重新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