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见不平,你真的会拔刀相助吗?| 心理词条
武侠小说里总少不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故事情节,但回归现实情境,你真的会拔刀相助吗?
每个人都会不假思索地说——“会”;
但实际你会做吗 ?——那就未必了。
01
案例分享
引发社会广泛热议的小悦悦事件,7分钟内有18位路人经过,但都没有报警或拨120。
是什么驱使这些路人对血泊中的小悦悦视而不见,漠然离去?
他们可能都在想:大街上人来人往的,我不去救她,自然会有其他人去救的。
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里叫做旁观者效应。
02
定义
旁观者效应,又叫责任分散效应,指当有其他人存在时,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别人,其他人越多,帮助的可能性越小,同时给予帮助前的延迟时间越长。
03
相关实验证明
心理学家约翰·达利和比伯·拉塔奈将被试分为二人、三人和六人组:
被试首先会听到一个男生在讲话(实则是录音),他谈了一些大学生活并提到自己有癫痫病史,尤其在压力大时易发作。
接着,这个声音开始表现出“癫痫发作”的症状,并断断续续地发出一些求救:“老毛病又快要犯了……救救我……我要死了……”
面对这个突发事件,三组的被试会有怎样的反应?
实验结果表明:
在二人组中,有85%的被试实施了帮助行为;而六人组中只有31%的被试这么做。
此外被试采取行动的反应时间也有显著差异:二人组的平均反应时间不到一分钟,而六人组接近三分钟。
这个实验充分证明了旁观者效应的存在:即在场的其他人越多,被试出手帮助的可能性越小,并且也会越慢地去采取行动。
04
背后的原因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的呢?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责任扩散
在发生紧急事件时,如果有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会减少,即提供帮助的责任分散到了其他人身上。随着马路上路人的增加,分摊到每个人身上的责任便会越来越少,直到可以忽略不计,路人也会更倾向于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大家耳熟能详的《三个和尚挑水喝》中“三个和尚反而没水喝”也正是由于责任分散的原因。
2、情境的模糊性
当旁观者对当前所处情景或实践具有不确定性时,人们通常不愿意轻易做出一些举动。小悦悦事件中的路人正是看见其他路人没有什么反应;或者以为已经有人报过警了,自己不太确定现在的具体情况。正处于一种模棱两可的情境中,因此也便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3、评价恐惧
如果人们知道别人正在注视着自己,就会做一些他人期待自己去做的事情,并以较受大家欢迎的方式去表现自我。而且人们通常会以一种相对安全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行为,不至于被他人排斥。
在马路上看到有一个人的漠视、两个人的漠视,如果自己不选择漠视就会显得跟其他人不一样,有些“不正常”,为了不受到这种评价,摆脱这种评价的恐惧,便会选择跟大家一样保持漠视。
4、成本收益
有学者基于成本——收益模型(社会比较理论),对旁观者在场时的个体决策做了新角度的分析,认为人们在决定是否要助人时要衡量潜在的收入和成本,比如:道德方面、他人的积极评价和自己付出的努力等,只有感到收入大于成本时才会伸出援助之手。可能有的路人觉得自己啥也不做也没有任何损失,但是如果自己上前营救了可能会给自己“惹麻烦”,还要接受来自他人异样的眼光,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感觉收入是小于成本的,像是一笔要亏的买卖似得,因此最终选择做个安静的旁观者。
5、个体特征
施助者
性别:大量研究表明,在非紧急情况下女性更乐于助人,而紧急情况下男性则更乐于助人
由于女性自身身体条件的限制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需要较大体力或不适合女性性别角色的情境时女性提供帮助的倾向就比较低,尽管女性的人道主义思想比男性要强烈;
年龄:一般来说助人行为与年龄成正比
因为年龄大的个体接受社会教育多也更懂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但有些情况下成人考虑的综合因素会比较多,相反小孩子比较单纯不会考虑其他因素,会比成人更乐于助人;
性格:性格开朗外向者要比安静内向的人更倾向于助人
可能由于外向者相比内向者更善于表现自己,勇于在第一时间站出来;
心境:积极的心境会增加人们的助人意愿
研究表明:刚刚得到某种奖励、由于某种成功而获得了自信感或者刚刚听到一个好消息等都更愿意给予帮助,相反消极的心境则不太愿意施与援手;
被助者
性别:女性被帮助的机会多于男性
在社会传统观念里,人们认为女性更弱一些,更需要得到帮助;
魅力和人品:有魅力和人品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帮助
有研究发现,有魅力的女性与相貌平平的女性相比,在男性那里获得帮助的机会更多,此外人们倾向于帮助那些看上去正派、质朴的人,而不愿意帮助那些让人厌恶、感觉不正经的人;
是否值得帮助:“老、弱、病、残、孕”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
如果一个人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完成某项任务,人们便不会去帮忙,但如果是自己没有能力解决一些问题,必须求得他人帮助才能摆脱困境的人则更容易得到他人帮助,比如让座。
在现实生活中又该如何避免或者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呢?
05
生活中如何逆转旁观者效应
1、首先,避免责任分散
比如:在工作中领导者要将一项任务交给某个团队去做时,一定要清晰地划分出各项任务,每项任务责任到人,到时候哪里出问题就去找那个对应的负责人。否则万一出了问题大家可能觉得不是自己的问题,有的甚至开始互相踢皮球,非常不利于团队和谐,也影响工作的进度。
另外如果自己需要求救的话不要对着人群一起说,可以具体指到某个穿什么颜色衣服的人,使其意识到求助者是在同他求助,这是他应承担的一份责任。
2、其次,唤醒旁观者的公我意识
公我意识指个体在旁观者在场时受到他人和社会的评价而做出积极的行为(有研究表明,监控、宗教信仰等都能较好的唤醒个体的公我意识)。这是由于唤醒个体的公我意识会促使个体对群体中他人评价的重视,同时个体也更容易评估助人的收入和成本。
比如:老奶奶跌倒了,由于我们从小接受的道德文化是要“尊老爱幼”,自己去扶的时候会收到他人的赞许。如果老奶奶跌倒的地方有监控,或者在扶之前可以先拍个视频,保留证据(同时,这样也会使情境不再模糊),这样更容易唤醒公我意识,从而使其主动施助。
3、最后,培养和学习有效的助人技能
可以加大一些急救措施的科普宣传和实战演练:
比如,心肺复苏,虽然一些城市的地铁上已经配有AED,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熟练使用的。可以从学校、公司、社区等方面入手,加大宣传,聘请专业人员指导实践操作。这样大家都学会之后如果遇到一些紧急情况就具备了采取行动的知识和能力,并且在施救的时候会降低风险(即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也不再会有评价恐惧),也就更愿意挺身而出了。
希望大家对旁观者效应有所了解的情况下,在实践生活中也可以有勇有谋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参考文献:
可怕的旁观者效应.百度文库
乐国安.利他行为.社会心理学
王细.如何通过唤醒公我意识来防止旁观者效应.泡泡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