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如何安抚孩子“被隔离”的焦虑?
有位读者朋友说,春节之前回了老家一趟,没想这次的疫情如此凶猛,老家的村里也实行了隔离措施。虽然距离疫区很远,村里也隔离起来,附近也没有感染的案例,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总会有种莫名的焦虑。
最初,她没有太大的感觉的,但是焦虑却通过7岁多的孩子身上散发出来。
莫名的焦虑,让孩子变得闹腾
她在老家的整体感受每天就是吃吃喝喝,也没有什么事情。但是,孩子似乎越来越难管教了,总是特别捣蛋。
尤其是,和在老家农村长大的小侄女一对比,她都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的养育方式出了问题。
因为小侄女非常的乖巧,而他的儿子总是显得很不“懂事”。
比如妹妹吃饭很听话,大人夹什么就吃什么,自己儿子觉得不好吃的东西就直接说不好吃,让大人们觉得尴尬;大人们在客厅聊天,让孩子们去看电视,妹妹就可以乖乖的坐在电视机旁,但是儿子看会电视觉得不好看了,又会来找一下妈妈。
儿子的表现,让她对自己产生了怀疑,自己一直都很尊重孩子的感受,为什么儿子那么闹腾?
而农村长大的妹妹,父母亲都不怎么打理的孩子,为何却可以如此的听话安静呢?家里的亲人都说她在溺爱孩子,她也对此觉得不知道该怎么办好,就觉得很焦虑。
我继续向她了解,儿子这么闹腾,她又是如何应对的。
她说,有一天实在忍不住,就骂了儿子,还打了他几下。因为,儿子总是在为一件事情跟妹妹闹别扭,之前也教育了儿子很多回,但是都没有用。也不是什么大的事情,就是乐高玩具的摆放。她观察过,其实儿子的摆放是正确的。
但儿子总是为此和妹妹争吵,这个不是这么放的,但是妹妹偏要这么放,她儿子就生气了。然后两个孩子就开始争吵起来,儿子就会很大声的说:“我不要跟妹妹玩了。”
她说自己也多次跟儿子强调,如果不想跟妹妹玩,就不要去找她玩。可是儿子又忍不住会跟这个妹妹玩,然后每次玩都会因此而吵架。
这让她作为妈妈也很有压力,尤其是亲人们都觉得,大的应该要让着小的。但她儿子可不管这么多,就是要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没有社交的日子,仿佛自己也被隔离了
这位妈妈也觉得很奇怪,因为儿子的表现有些反常,儿子在广州生活的时候,和其他的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为什么呢?
于是,我又向她了解,他们在老家的生活作息等日常情况。
她告诉我说:“现在在老家,每天也没什么事情做,村里封了路,没地方可去。就是家里人一起聊天吃饭,要么就到院子旁走一走。儿子呢,也就是看看电视,除了看电视,就是和这个妹妹玩,也没有别的地方了,也不能去哪里。”
说到这里,我开始有些理解了,可能是孩子的生活节奏被打乱了。我就问她:“孩子在老家的生活和广州的生活有没有什么区别呢?”
于是,她开始描述孩子生活在老家和广州的日常区别。
她说到了一个细节,孩子平时其实是挺喜欢看电视的,但是,在老家的这段时间,孩子看电视都已经看到不想看了。
她的儿子在广州生活的时候,每天虽然都会看电视,但也会去找同龄人玩,有同班的同学,也有邻居的小伙伴。而且,孩子每天还会去上学,所以他有很多来自同龄人的人际关系。哪怕是同伴之间有不同意见的,也不会有特别大的冲突。
但是在老家这,儿子没有任何的选择,他可能并不想跟这个妹妹玩,一方面是性别原因,男孩女孩玩不到一块,另外是年龄因素,他们产生不了共同的语言。但是她的儿子别无选择,他只能待在这里。
这种别无选择的感觉,就仿佛他也被隔离了起来一样。
他的日常生活被打乱了,他原本每天能见到的伙伴们现在都见不到了,孩子平日生活中的各种链接都被切断了,这些情感好像也被隔离起来了。
所以孩子就变得烦躁,他可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也可能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就显得特别的闹腾,这是孩子在释放他的焦虑。
我们可能忽略了孩子的社交需求
那父母可以怎么做呢?
知道了原因,就比较好找办法。孩子现在的生活,他的娱乐只有看电视,只有和这个妹妹玩,那么妈妈有没有可能,帮助孩子恢复一些以往的社交连接呢?
比方说,让孩子和广州的小伙伴、平日玩得比较好的同学,通过网络连线视频聊聊天之类。
相信大家都看到了新闻,因为疫情的凶猛,现在各大中小学校都延迟上学时间,但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停课不停学。
在学生还不能返回课堂的情况下,学校也进行了网络教学,让学生们在家里也能够上课。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产生链接的办法。
为什么呢?
首先这不仅仅是在维持教育系统的运作,不让孩子停止学习落下功课。更很深远的意义是,网络课堂让孩子和老师重新建立了连接,孩子虽然是在家里,但是,孩子的内心不会觉得自己是“被隔离”的,是孤独的,什么也做不了。
因为,当孩子可以和同学有更多的交流的时候,当孩子可以跟老师有交流的时候,孩子平日生活的秩序感、熟悉感就回来了,就不会觉得自己是孤独的。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这种感觉会更明显。
这可能也是我们成年人容易忽略的部分。
也许父母在家里会陪孩子做游戏,会陪孩子看书学习,一起度过这段时间。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孩子也需要和同龄人接触,跟同龄人互动的社交需求。
就像我们成年人一样,我们每天都在刷微博朋友圈,这都在跟我们的朋友进行了连接,这种连接让我们产生了共同的感受,无论是恐惧,还是感动,不管是悲伤,还是希望,我们都在分享彼此的情绪,释放彼此的焦虑。
我们可能忽略了孩子,他们也需要来自同龄人的支持和陪伴。
感到自己的重要和他人的认可的主要指标,就是得到同伴的回应,没有回应的痛苦会让人觉得自己无足轻重。
这也是为什么这位妈妈的儿子,会不断的跟妹妹争吵一个问题:不是这样的,应该是那样的。一方面,是他在建立秩序感,他需要有一个可控的环境,另一方面,是他这样的举动会让他觉得自己是重要的。
社交需求,可以帮助缓解孩子“被隔离”的焦虑
此外,孩子的情绪也会影响到整个家庭的情绪。
就像这位读者朋友一样,当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你好像怎么跟孩子讲道理都没有办法。看起来好像是孩子不懂事不听话,但其实是孩子的情绪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我们在生理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有寻求更高层次的社交需求动机。
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孩子其实是很想跟别的孩子玩的,但是,他并没有直接去表达,而是跑到去用力的拍打了对方,而被拍打的孩子往往不会把这个行为看作是友好的行为,所以他也会很不愿意。
于是,本来想玩在一起的孩子,就发生了冲突和碰撞。
这就是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这些基本需要,常常会出于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动机,而做出一些,在我们成年人看来是捣蛋或不听话的行为。
孩子的情绪稳定,也会影响和传递给父母和家庭。
我们隔离的是病毒,并不需要把自己所有的生活节奏都隔离起来。父母和孩子在家里的这段时间,既可以有一起学习和娱乐的时间,也可以有个人的生活和单独的空间。
我们不仅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认知水平,告诉孩子疫情的发展情况和知识普及,也要让孩子们和同伴有分享的机会。
通过网络,让孩子们相互之间仍然能有交流,他们在这次疫情中的感受,哪怕是和疫情无关的,哪怕是宅在家中的无聊,哪怕是电视的剧情或是游戏的秘籍都可以。这都可以帮助孩子们缓解无法言说的焦虑。
在整个疫情的环境下,无论孩子的认知水平是怎么样,都会或多或少的感受到焦虑。焦虑的背后,其实是有一种重获控制感,重获安全感的需要。
适当的焦虑,有助于帮助我们找到控制感,过大的焦虑,则有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心理,甚至是身体,降低我们身体的免疫力。
身心不分家,缓解了心理的焦虑,提高了心理的免疫能力,身体自然也就有了更强的免疫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