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爱让孩子和父母深受其害
“父母对孩子的大部分行为不是真正的爱,而是用爱作为控制对方的借口,是一种自私的爱。”
保定市世纪阳光心理咨询中心李军旗博士结合世纪阳光心理咨询中心近些年的咨询案例,总结出父母对孩子的两大类扭曲的爱。
扭曲的爱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所爱的人身上,如果对方接受我们这种爱的方式,那么他就是接受我们的爱;二是满足我们的欲望就是爱。
1 扭曲的爱之一
让孩子满足自己的意愿
如果孩子学习到的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所爱的人身上就是爱,那么他们永远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
案例一,当孩子说“我已经吃饱了”,但父母还逼着孩子继续吃,而且非得让他吃完不可。
理由是:“我爱你,我给你做了这么多好吃的,你必须吃完。”
心态是:“你不吃完就代表你不爱我,不接受我的爱。不顺服,不体恤我的心血。”
现实中,很多时候对中国的父母而言,瘦得皮包骨的孩子,就意味着父母没有尽到责任,失职了,没有把孩子照顾好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那么一定要让孩子吃得饱饱的,养得胖胖的,究竟是为孩子好还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有人肯定说当然是为了孩子好,我觉得我们有些想法和动机是需要深思的,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可能没有察觉到自己真正的心思。
即使真是为了孩子好,爱也需要尊重对方的意愿,用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传递爱
再看案例二,爱就是给父母争取荣誉。
很多父母把爱建立在孩子的表现与成绩的基础上,孩子的成绩是爱的温度计。
于是,父母逼着孩子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客人来了,父母就对孩子说:“你不是刚刚考过几级吗,给阿姨弹弹那首曲子。”或者父母逢人便讲:“哎,我家孩子成绩一向很好,考的是名牌大学,总算为我争了口气。”也有父母常常在单位夸耀自己孩子成绩好,结果考试考坏了,就没脸去上班,把气出在孩子身上。
这样的父母,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只是被利用的:自己是父母炫耀的资本,如果表现不好,就会让父母很丢脸。孩子会觉得他们的价值取决于自己的成绩和才华,一旦高考考砸了,那就一文不值了。有些厌学的孩子就是这种压力的牺牲品,在学校怎么学都学不好,考试就是证实自己不行,最后干脆放弃学习。很多孩子在这种扭曲的爱里慢慢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和目标,因为他们没有真正感受到爱和接纳,总是担心如果自己哪天表现不好了,父母就不会爱自己了。
案例三,爱就是要照我的意思来,否则就威胁、恐吓。
“再不听话,再哭,我就不爱你了,”“再哭闹,晚上就不陪你睡觉了”……父母要表达的是:如果你不听我的,你不照着我的方式做,我就不爱你了,我就要把爱收回来。这也是造成孩子没安全感的原因。
这是中国父母常用来表达爱的方式,难怪孩子不能理解什么是真爱,因为他从环境中所学到的爱的观念是扭曲的。
2 扭曲的爱之二
让自己满足孩子的欲望
今天中国的社会充满了“六一儿童”的家庭,就是六个大人一个儿童的家庭。父母加上两对祖父母,六个大人宠一个孩子,孩子每天都在过六一儿童节,要什么,有什么。这样的家庭培养出许多小公主、小皇帝。以下四点是这类儿童的特征:
第一,只要我高兴,没有什么不可以。
孩子的欲望要完全满足,只要孩子要的东西,想做的事,家长都尽量满足。
孩子可以在沙发上跳,拿起电视遥控器随意按,可以随时把父母的手机拿来玩,只要是他能够得着、看得到的东西,都是有求必应。
第二,等不及,我现在就要。
性子急,没有耐性,这是人类历史上耐性最差的一代人。
从90后的孩子开始,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方便面时代。生活中有微波炉、复印机、电脑、手机等,可以在短时间之内满足我们的需要。
肚子饿了,把食物放进微波炉,一分钟就有的吃。电视、电脑可以同时呈现几个画面。孩子们在这么一个可以迅速满足口欲、眼欲的时代里,对于等候的学习自然会有困难。
第三,变脸。
这不是四川的变脸表演,而是在不如己意时,就会发脾气、闹情绪,在地上打滚、哭闹。
有些孩子平时似乎很听话,但是现实一旦与其愿望相悖时,就会爆发,而且是一发不可收拾。
做父母的就怕孩子发脾气,一味顺从孩子,成了新“孝子”。
第四,出手打人。
有的家长和孩子玩打人的游戏。孩子打了人(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爸爸、妈妈),被打的大人,作出可怜疼痛状,孩子就咯咯地笑了。
看到孩子开心,大人就鼓励孩子继续打人,以此为乐。这样的习惯养成之后,孩子不认为打人是错误的行为。将来在生气或着急时,他们就会很容易出手打人。
下面是“满足我的欲望就是爱”的几个案例,这里面有你吗?
案例一,满足我的需要就是爱我。
我们常听到孩子哭闹着说:“我要这个玩具,不给我,就讨厌你。”“不许说话,你们都要听我的。”其实在语言背后孩子要表达的信息是:“只要我高兴,没有什么不可以,为了达到我的目的,我可以欺负别人;
或者用哭声来控制别人,因为我现在就想要。”我们虽然都明白爱不是纵容,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只要用心观察,特别是在当今的中国,到处都是被宠坏了的孩子。
当孩子哭闹时,父母应该耐心地了解他为什么哭,要教导他、正确地帮助他疏解情绪。
但是大部分情况下,父母不喜欢听到孩子哭,因为孩子的哭闹会影响父母的情绪,所以父母往往为了得到一时的舒心就会满足孩子哭闹的无理要求。做父母的常常陷入这种做了后悔,不做又觉得被孩子的哭闹辖制了的困境。
其实,在孩子哭闹时屈服于孩子的要求,反而间接地培养了孩子靠哭闹达到目的的习惯,他的胃口会渐渐变得越来越大。
最初可能只是要饼干、糖果,然后就是要游戏机、iphone、ipad,孩子会越来越难以满足,如果你不满足他,他就会说“你不爱我”。
案例二,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父母顺着孩子的意思,让其予取予求。
某个网站上的一段录像曾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一个9岁男孩跟妈妈逛街时看上了一个玩具,但妈妈不给他买,他先是拉扯着妈妈不肯走,最后竟然生气地掐妈妈的脖子,路人劝阻时,他还打劝阻的人。
最后,这位妈妈还是给他买了玩具。俗话说,“七岁八岁讨人嫌,九岁十岁还饶二年”。是不是孩子到了某个年龄段就开始不好带了呢?
其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行为习惯是经年累月养出来的,不是到了哪个年龄就变坏了。如果任由孩子的本性,不加以引导管教,孩子就会越来越讨人嫌。
如果天真地以为过了这个年龄段孩子就会自然懂事,那么做父母的就要失望了。如果当孩子小的时候,他乱丢东西、打父母时,父母不但不制止,还跟孩子一起闹着玩,甚至觉得很好玩。
慢慢地,孩子认为自己很重要,一旦父母不满足自己的需要时就发脾气、撒野,甚至打父母。因此规矩习惯应该要从小培养。
案例三,认为爱就是一味地维护孩子的自尊心,为了让孩子开心,自我感觉良好,就算他不守规矩也没有关系。
有时候,孩子撞到了桌子或墙壁,父母就说:“打这个桌子,桌子怎么搞的,你看把我们磕疼了吧!”
难道是桌子做错了什么吗?我们自以为聪明,打几下桌子哄哄孩子看似没什么关系,但却会让孩子以为,只要他受到伤害或者委屈就是别人的错,就要找一个替罪羊来出气。
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你下次走路要小心点,桌子不会动,把桌子放那里就在那里,所以你要小心。在教室里或家里都不能乱跑,不然会很容易撞到家具,会受伤。”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他在什么地方就要有什么样的行为,而不是教他为自己犯的错误找借口。
所以,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孩子从小就在生活中学习。孩子不懂得什么是正确的爱,如果他以为给他糖吃,满足他的物质需要就是爱,那就错了。
其实,满足孩子的欲望和需要,必须在规矩里,才是完全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