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北大生痛斥父母:请自己跳出原生家庭的伤害圈
文/Zoi (个人公众号:黑夜里的光)
Part 1
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
留学美国前50的大学研究生
这样一位集上述头衔于一身的高材生,却已经12年没有回家过年,6年前拉黑了父母的所有联系方式。最近,更是写了一封近1万5千字的长文,先后发给二三十个朋友、同学,痛陈父母这30年来对他造成的种种伤害。甚至他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打算再回北大读心理学博士,以解决自己长期压抑之下的心理问题。
我是昨晚看到的这则新闻,出于对自我成长话题的关注,我完整阅读了这篇长文。
秋岸(主人公笔名),80后男性,从小成绩就名列前茅。但他从小到大,都不能按自己的意愿生活。
着装上,几乎所有的衣服都由父母按他们的想法来置办。在他2、3岁时,妈妈陶醉于把他打扮成女孩,并以“芽芽”这样的女儿名称呼他。
小学时,他曾被多次欺凌,妈妈却要他自己用哭的方式找老师诉说。因为动手能力较差,同学开玩笑说他“很聪明但不会剥鸡蛋”,这件事被其他长辈取笑,父母拒绝保护他,甚至训斥他。
六年级时一次奥数考试后,他发现自己带去的文件夹被人涂抹、划坏,满腹委屈的他不仅没有得到安慰,母亲反而几近得意地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而这,都还只是他人生伤害的开始。在之后,他的中学、大学甚至出国留学读研期间的所有家庭经历,无不步步紧逼他成为了一个“几乎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的受害者。
鉴于事件内容较多,篇幅较长,长文里均有详细描述,可点击文章最后的“阅读原文”,内附作者“秋岸”在知乎上发布的一万五千字长文。
Part 2
这是一个原生家庭问题极其典型又极端的事件,它似乎集中了中国原生家庭中那些最常见的问题:父母的过度权威、过度高压、过度保护、过度控制。
中国传统亲子关系里讲究最多的就是“孝顺”,而这两个字背后所折射的观念,就是父母为尊的权威。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观源于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思想体系,这中间引发的教育偏见和漏洞,并不是通过一代人或某些人的觉醒和反抗就能立马推翻重建的。
原生家庭是每个人最没有选择权的命运安排。我们无权选择父母,在生而为人的最初阶段,我们只能是依附于父母给予的一切,无论经济、物质、教育各方面。
大多数父母亦是想当好父母这一角色。然而,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环境,他们所成长起来的家庭氛围,他们所形成的阅历,所具备的知识情商水平,包括周遭人的观念和眼光,诸如此类种种,都决定和影响了他们成为一名父母的合格程度。
如果说,父母不够好,不够合格,即使是深受其害的孩子,也无法把一纸罪状的被告简单设定为自己的父母。因为那些所谓有问题的父母,他们也有自己的原生家庭,他们所被痛陈的自私、控制欲、敏感等,也是他们的原生家庭在他们身上的烙印。
事实上,原生家庭不是简单的二级系统。
如果接触过心理学上的家庭系统排列治疗法,就会知道,我们所面临的原生家庭形态,其形成原因要追溯到父母的上一辈甚至好几辈,它往往是一个家族持续几代影响而生成的系统。
回看历史的目的,绝不是以控诉为最终目的。了解前尘往事最大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寻根问底,找到痛苦的病因。
站在现代人的立场,重提原生家庭,我觉得最大的意义并不是翻父母的旧账。相比较之下,通过自我成长跳出原生家庭的伤害圈才是终极目标和实际意义。
Part 3
如何做,才能越出原生家庭的伤害圈?
我觉得有几点很重要。
觉醒:步子要迈,觉醒要快
我们所受的原生家庭教育,和我们真正迈入社会后自发形成的认知,有时会有很大偏差,这种偏差往往会造成我们内心想法的冲突。
很多人会感受到心理上的疼痛,但却不知道这种痛苦的来源在哪。
如果不去求解,很容易转变成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错在自己。
然而,这一切又会造成更大的内耗和痛苦。
回看原生家庭的过往,哪怕是撕开一段痛苦回忆,这一步对于找到某些心理问题的根源,十分关键。
只有觉醒,只有看到,才能对症下药,伺机治愈。
事件中的秋岸第一次接受心理咨询已经是在国外读研的期间。他这么描述这件事:“这是我二十多年来第一次咨询。这一步非常正确,只是晚了”。
说“晚了”,是因为他感到自己已经陷入了难以改变的困境。可毕竟,他觉醒了,他能学着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分析原生家庭是如何造成他的种种缺陷:
他能藉由父母当初的一句“你太小不能骑车”判断他们在过度保护;他能判断出一年级时自己无法控制抠指甲的行为是源于长辈们嘲笑他而产生的焦虑症状;他明白自己的经历让自己建立亲密关系十分困难。
客观条件上,他已经脱离了原生家庭的环境,如果他持续尝试,比如他说的回北大读心理学博士,比如他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如此恒毅的坚持,晚不晚其实真的尚无定论。
当然,越早觉醒,越有时间脱离困境。
方法:在勇敢探索中自然而来
1、表达,本身也是一种治愈。
我非常赞同这位北大留学生的做法。
记录事情经过,往往能帮助自己更理性的回看历史,而不是每次顺从记忆的情绪波动起伏。
我不会简单的把这1万5千字看成是一纸诉状,相反,我看到了他在这篇长文里的思考和成长。
他需要被看到,被理解,他也需要自我思考和自我救赎。而这纸长文,就是他的表达式治愈。
这种表达,越详细,越全面,就越能帮自己真实还原原生家庭的根源问题。
另外,如果只是简单抱怨几句,却不系统完整的阐述,也许很多人并不能真正理解他。而在当下各种言论充斥的网络时代,更可能遭到无情的误解乃至攻击。
如果条件允许,我觉得,是可以邀请父母一起参与沟通的。
2、看书,明理。
很多时候,一些问题是没有办法在现实里直接找到答案,但前人早有探索,某些书籍早有总结。
可以去找找相关书籍看看,比如找找心理学、自我成长、原生家庭这些关键词的书籍。
但不要设定所谓范畴和标准,每个人面临的问题,具体分析都是不同的。有时候,能触碰和启发自己的,未必是一本专业书籍,它可能是一本小说,可能是一则新闻。只要保持着不断探索的姿态,“吸引力法则”会把你需要的东西带到你身边来。
(吸引力法则:指一个人的思想集中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这个人吸引而来。此处不做详述)
3、与人交流
交流的目的不是结伴吐槽,而是有机会寻求到更多更好的方式。
那些有过类似经历的人,他们可能会给你更中肯的建议,分享实用的经验。
通过类似人群,你也能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不只有你那么孤单和异类,你会明白这一切的存在其实是这个世界的合理现象,你会理解自己,接纳自己,你的痛苦感可能不再那么凸显。
4、寻求专业帮助
因为原生家庭导致的伤害很多时候就体现为心理问题,严重时,它就是一种病。当心理问题已经到达了不能依靠自身能力去调节的程度,影响到正常的生活,那么就应该找专业咨询师寻求帮助。
作为专业的咨询师,他们接受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能通过专业的技术手段去帮你测评、引导和治疗。
无论哪种方式,我想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后天的自我探索和自我教育,往往成就你的人生,甚至解决此前人生所遗留的问题。
心态:有时心态决定了结果(自我和解)
要时刻抱持这样的心态:不要寄希望能改变父母。
如果能一定程度影响父母,让父母和自己一同成长当然是最好,但人的改变岂是那么容易?
与其改变他们,不如清醒认识到:自我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也许终其一生,都不能完全踏出原生家庭设下的伤害圈。
也可能这一辈子,我们未必能有机会和父母彻底和解。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存有无法愈合的伤害和心愿未尽的遗憾,存在许许多多的无能为力。如果我们无法和上一辈达至完全的和解,那么,接纳过去,以史为鉴,活好当下,才是唯一不辜负自己这一生幸福感的智慧。
允许人生留有残缺的心态,有时决定了你幸福与否的结果。
Part 4
今天早上(1月30日),央视二套早间新闻节目《第一时间》的荐书环节中,主持人推荐了一本名为《超越原生家庭》的书。这本书以原生家庭治疗技术为基础,告诉读者怎么摆脱原生家庭遗留的问题,以及在自己后来的家庭中能过得更加幸福快乐。
无独有偶。
今天上午,我还收到了一位14岁小姑娘给我的留言。她告诉我:
她因为父母外出打工,自己留守7年,期间外公去世,父母差点离婚,导致她小小年纪患上了抑郁症。医生诊断她的情况需要住院至少1个月,但爸爸妈妈不能理解她。她有过自残,她也想努力站起来,但有时爸爸的一句“你这么不坚强,这么不努力”又把她打到谷底。她想去爱和理解父母,可有时父母的一句话却把她推向深渊,甚至让她冒出轻生的念头。
原生家庭的问题,在当下这个教育观念更先进、言论思想更开放的时代,被提到了一个非常显眼的高度。很多孩子正处在原生家庭的伤害圈里,而很多曾经经由原生家庭伤害长大成人、为人父母的孩子,也可能正在毫无意识的创造新的原生家庭问题。还有更多,诸如秋岸和这个小女孩的人,一边捂着流血的伤口,一边竭力寻找着跳出圈子的突破口。
而全社会,也正愈发认识到原生家庭的重要性。
我也是一个走在自我觉醒和自我成长路上十余年的大龄孩子,那些事件中所陈述的痛点,以及其他人向我倾吐的心声和苦水,某种程度上,我都能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用同理心去理解和体会。我庆幸的是,我的父母是通情达理的人,他们在他们那个年代已经竭尽所能给予了孩子最大能力的爱,甚至到现在为了靠拢子女的思想某种程度去主动尝试理解和自我完善。
但尽管如此,我依然需要为之努力,为更清晰、更幸福的人生,努力成长。
我不愿意看到,这样一起北大毕业生撰文斥责父母的事件成为掀起讨伐父母浪潮的缘由,我更期待,藉由此事件,让那些已经遭遇伤害或正在遭遇伤害或正在制造伤害的父母孩子(无论现在你是孩童、成年人甚至为人父母者)能在各自的立场上觉醒、反思并成长。
我记得在那篇长文里,秋岸说过:“我的成长经历决不能被效仿,更不能被遗忘。这沉重的一切必须被钉在教育的耻辱柱顶端。”他把长信发给身边那么多熟人,以撕开自己伤口的方式去面对自己,其实也是在唤醒旁人,让世间再少一些原生家庭的悲剧。
不管你的原生家庭给过你什么,也许让你受伤、痛苦,也许你难免抱怨、控诉,但别忘了,最终跳出原生家庭的伤害圈,追求此生此世的幸福,才是最重要的事。
篇外话
我尤其被长文的最后一句话所感动:谨以此文献给重拾梦想的时刻,并纪念我所有的成就、努力、幸运、错误、迷茫和伤痛。
我不知道事件中的秋岸能否最终圆满,但我所知道的是,经历了那么多身心苦难的他,自始至终没有放弃。
希望那些还在苦难中挣扎的你,也要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