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她想离婚,但我更想说说女人婚前该怎么“谈恋爱”
01
上个周末吧,读者小A突然冷不丁冒出一句:非非姐,我好想离婚。
然后,她细数了若干她想离婚的理由。有一定的问题代表性。
我总结归纳下,主要是以下几点,引述基本都为其原话:
1. 丈夫缺乏上进心。下班回家吃完饭就看电视看手机,看各种娱乐节目、体育节目,不思进取。在公司工作了五年,职位没升、工资没涨。在二线省会城市里每年拿着8万块钱,还很有优越感。和这样缺乏上进心的人在一起,觉得看不到一点希望。
2. 丈夫在经济上对这个家的贡献不够大。相比于丈夫一年挣8万,她自己过去做生意,一年能挣15万。两个人结婚买房、装修,都是一人出一半。后来她怀孕生孩子,这两年没工作,但家庭开支,依然是一人一半,她用自己的积蓄。她希望老公多出点,但老公说每月2000元家用,已倾其所有。因她有些积蓄,老公还惦记着要用她的积蓄再换更大的房、买车。
3. 丈夫不做家务。在家里不愿意带孩子、陪孩子。每次做一点家务,全靠她来催。她觉得老公既不能在经济上满足家庭需求,也无法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4. 丈夫对自己的辛勤家务劳作完全视作理所当然,毫无感激体恤之心,对她缺乏关心爱护,两个人在一起也少有亲密沟通,他更喜欢看电视、看手机。“一句话,他在物质上、精神上,都不能满足我。”
5. 丈夫生活习惯不好,比如不喜欢刷牙。可能是家庭习惯影响,她公公曾经在她家住过一个月,一个月一次牙也没刷过。
如今,因为她要承担带孩子、做家务等各种事务,她目前每天只能疲于做一个全职主妇,不可能再像过去一样自己做生意。她的母亲早逝,她提出让老公的母亲来家里帮忙搭手,但婆婆在带他弟弟的孩子。
“ 我不想再指望他,我想自己工作、挣钱,所以我不如离婚,把儿子留给他,我出去打拼。”
在和我说了半天自己想离婚的理由之后,我问她,是否有和丈夫沟通过这些婚姻问题。她说有。每次她抱怨过之后,丈夫会有所改观,比如主动做些家务、陪陪孩子等等,但两天一过,只要她情绪又好了,丈夫便会故态复萌,一夜回到解放前。往复几次,她已觉得十分疲惫。
那么有做过很深入的沟通吗?
她说丈夫很闷,话很少,遇到事情,总是采取回避的方式。比如她这次又跟丈夫提出要自己出去工作,请他母亲来带孩子,丈夫什么也没说,把孩子带出去玩了。
在我和小A的聊天过程中,他丈夫带着孩子回家了。“又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
这时,我问了小A一个问题,当初你为什么和他在一起?
她说,“他是我的学长,长得很帅。”
过去没发现他懒、不上进?“过去真的不像现在这样。”
当时,我给小A的建议是,先冷一冷,认真考虑清楚自己是否真要离婚、是否能面对离婚后的生活、打算怎么面对;想想现在所列举的“种种罪状”,是否是自己在情绪下的片面夸大之言。
离婚不是儿戏,也不是情绪冲动下该做的决定。
过了两天,小A和我说,她其实还爱他先生,毕竟从相爱到现在,两人共同走过了近10年,有感情。她并不真想离婚,但是又的确有对现状很不满,不知道该如何改变。
能理解。
02
据说有研究表明,婚姻中,关系与感情再好的夫妻也产生过一百次想掐死对方、两百次想要离婚的念头。
是啊,夫妻如此近距离的亲密关系,怎么可能没有冲突。自己还经常会和自己打架呢。
小A在情绪上头时和我说的话,可能会有夸大成分,我也不合适就此简单给她一个“离”或是“不离”的建议。但是,根据她的种种描述,我却特别想谈谈,一个女人在决定和另一个人共度一生前,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或者说,女孩子在谈恋爱期间,应该和对方谈什么。婚前谈明白、想清楚,恐怕想离婚的念头会少一点。
那么,女孩子在婚前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包括哪些?我一条条细说。有些可能看上去已是老生常谈,但它们之所以被常谈,一定有其朴素的道理。
问题1:你和他是不是价值观同频?
价值观,或者说三观问题,可能是检验所有关系能否可靠、长久的基础。
我之前写过一篇法国39岁的总统与他64岁的妻子之间的故事,在我看,那就是一对三观高度契合的佳例,甚至足以突破巨大的年龄鸿沟。
那么价值观具体包括哪些?
比如,善恶、是非类的判断标准。一个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人,是不可能被一个道德洁癖的人所接纳的。就算最初再有荷尔蒙的吸引,分道扬镳也是早晚的事儿。
比如,小A的例子里突出的一个问题,你们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对人生的基本态度是否同频。
一个认为人生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人,觉得工作稳定没压力,晚上能看看电视剧、甚至打点小麻将就是幸福生活的人,与一个总想不断精进、上进心很强的人,其实是很难和谐的。
后者会体现出持续学习的意愿,努力、自律、好奇心强、勇于探索求新,ta通常不太可能认可前者的价值追求与生活方式,就算没有鄙夷的话。
我们不论两种价值观的高下,毕竟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但是这种不同频,的确会造成巨大的鸿沟。时间长了,一个奋力在前跑的人,和一个停留在原地甚至不断倒退的人,只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差距,冲突会在各个方面表现出来。表面上的不冲突,只是意味着一方的长久忍让而已。
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她十分十分地优秀,当年嫁给一个从世俗标准看在各个方面都远不如她的男人时,主要是看中他人好、脾气好,虽然不优秀、也不追求上进,但她和他在一起觉得太放松、太舒服。而之前她那段感情却给她很大压力,男方很优秀,对他自己和她都要求很高,这给了她太多心理压力、担心自己配不上他。
然而现在呢,当她看到自己的老公连智能手机都拒绝学习、使用,拒绝学习任何比如网上下单买水果、叫外卖,滴滴叫车等app时,她感到十分地崩溃。然而,这么多年的感情,她也不忍心抛下这个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对她也毫无吸引力的男人。她曾经跟我说,这辈子最后悔的就是结婚。
所以,选择一个和自己同频的人,真得很重要。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比如两口子都觉得打麻将比学习重要,至少他们彼此会有认同感、归属感,有“同类感”。亲密关系之间,最怕的就是彼此没有认同感。
关于价值观的问题,当然还可以说出很多,今天,就着小A的故事,先说这两点。
问题2: 双方对家庭责任的承担是否有共识?
Facebook的COO雪莉·桑德伯格在其著作《向前一步》里曾特别强调,一个好的partner,一个真正的partner对于职业女性的重要性。十分认同。其实,即便不是职业女性,你需要的伴侣,也得是你真正的生活partner。
何为partner?有责任共同承担、有风险共同面对、有问题共同解决、有收益共同受益。婚姻中的partner关系,也如是。所谓同患难、共甘甜。
小A对丈夫的一个巨大不满,来自于丈夫对共同家庭责任的承担不够。一个是经济上的,她选择了放弃工作,带孩子、做家务,但没有工作的她同样要承担家庭开支的一半,并不比丈夫少;一个是家务上的,即便是她现在没有上班,但这也不等于所有的家务就理应她一个人做。
如果小A所述都属实,我认为她在这个婚姻里无疑是承担更多的那一方,而她对这种多付出,并不那么心甘情愿。我完全能理解她,这很正常。那种有圣母情结、强烈奉献精神的,咱们此处不谈,就说正常情况下,任何关系,要能长久稳定,必然是双方付出与回报大体均衡,且自己满意这样的付出与回报比。
那么,如何避免在婚后出现不满?婚前就需要谈清楚啊。
他对未来家庭责任承担有什么想法?比如买房买车还贷、家庭日常开支等怎么分担,你们是否开诚布公谈过、有共识?如果自己做不到没心没肺完全不介意,那就不要耻于谈钱。这没什么不好意思,现在谈清楚,免去日后多少麻烦啊。
再比如关于家务,你们是商议好了外包出去解决,还是内部消化?如果内部消化,谁主要负责什么?这些都要事先有充分沟通。这就跟两个合伙人决定开公司得谈好各自岗位职责一样,你负责销售、我抓生产,权责分明,才能打好配合,出了问题,不会扯皮,也便于咎责、复盘、改进。关键是,省去了多少无效沟通的成本啊。
至于“协议内容”,全看双方自觉自愿,并无定规。如果他说他在外挣钱养家,你负责内部安定团结,别让他操一点心,只要你觉得OK,那也没问题啊,这就是自觉自愿基础上签订的平等条约。关键是,先把话彼此说明白,别糊里糊涂结了婚,才说:你之前可没这么说过,我之前可没想到你是这样的。最后,形势不由人,自己不得不“割地赔款”。
问题3:生活习惯是否能彼此接受?
两个独立的、来自不同背景的人,突然要一起生活,免不了要有许多生活习惯上的磨合。有差异不怕,但关键是能否有解决之道。比如是强行接受,还是一方为另一方做调整。
很多生活习惯,可能不同居一段时间真的很难看出来,所以我是强烈建议结婚之前,先试婚,同居一段时间多观察。
比如,小A说他丈夫不爱刷牙,她既然选择结婚了,虽然仍有抱怨,但还是接受了。但对于比如我来讲,这可能就是一个完全不能接受的个人卫生习惯。好吧,我很难想象和一个不爱刷牙的人就餐、接吻。那么,当一方坚决不能接受时,只能通过另一方的妥协来达成问题的解决。
比之于婚后发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如婚前早发现早谈判早解决,实在不行,那就根本不能去领那张纸啊。
而像有些生活习惯,比如早睡早起,还是晚睡晚起,口味是重还是淡,也适宜早发现、早寻找到解决之道,真不可调和,结婚了恐怕也是问题多多。
问题4:情感表达的频率方式是否和谐?
小A对丈夫的另一个不满就是,不够关心体贴自己,鲜有情感和爱意的表达。她觉得自己不够被爱。
在中国的文化背景里,很多男性是羞于用语言表达情感的,这也能理解。甚至,不少男性就不觉得自己有许多情感沟通的需要。但女性,却大多是渴望对方能够有明确的爱意表达的,这既有天性的原因,也有对安全感的需求。
而彼此能否满足对方的情感交流需求,就很重要。
其实,爱人、夫妻之间的确需要做正向、积极的情感表达。不互相表达爱意的夫妻,很难收获理想的夫妻关系。不然蒋介石干嘛那么起劲儿地叫宋美龄达令呢。爱意的表达,并不局限于语言,关键是让彼此感受得到那份心意和情义。
“与其和一个让你感到孤单的人在一起,不如独自一人。”
两个都不爱说的人,行动到位就OK。两个都爱说的人,也不用顾忌旁人看着腻歪。怕的是什么呢,一方极其闷不爱说,另一方却极其需要语言的抚慰。或者一方只说不做,另一方却认为光说得好听,不如来点实在的。这里,怕的是错位。
最佳的方式,是彼此都愿意投其所好,且心甘情愿;但如果坚决不愿为对方改变,双方都很强调自己的领土独立,又总埋怨对方的不肯妥协,两人总为同样的事情反复纠结不快,那么,婚前做决断,岂不是更好?何必要拖到婚后来回地无效拉锯?
问题5:沟通与解决冲突的方式是同频?
两个人在一起,不发生冲突与矛盾是不正常的,有矛盾才叫正常。
在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课》中,积极心理学教授Tal曾介绍过,研究表明:最和睦融洽的夫妻关系,不是从来不吵架的那种,而是冲突式沟通与积极沟通比例在1:5左右的。这也类似中国人所说的,小吵怡情。
不怕冲突,关键在于,如何沟通与解决冲突。
比如小A的先生,根据小A的描述,是比较典型的回避型人格。遇到问题,不喜欢采取语言上的沟通,更愿意回避,这让小A极其不爽。虽然每次抱怨之后,他总是在行动上能够扭转几天。
然而其实,正是因为双方没有真正做过深入触及问题根源的沟通,一方没有在灵魂深处意识到另一方指责的根源、对自己的核心需求,指责的一方也从来没觉得自己提出的问题被认真对待,也失去了分析自己不满的真正原因,才会导致每次问题的解决,都不彻底,反反复复。
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尚且不一定能妥善解决,何况认识不到问题何在。
有问题,积极沟通,了解彼此诚实的想法,共同寻找解决方案,这才能把每一次的冲突与危机,转换为滋养关系的养料,把负面沟通变为正向的沟通。
这也是我们应该在婚前就认真考察、思考、并学会处理解决的问题。
两个回避型人格的人很难建立真正融洽、深入的亲密关系;而如果,一个人是无可救药的回避型人格,任你怎么努力也是枉然,其实,不如就不要再彼此消耗了。除非,你心甘情愿。别是一边不肯离开,同时又不停抱怨。
除了以上五个重要问题之外,关于双方父母、家庭的考察,彼此能否融洽相处,其实也很重要。婚姻不是两个人的组合,是两个家庭的组合。但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需要单独来写。今天就不详细铺陈了。
婚姻关系大约是这个世界上最难处理的深度关系,恐怕没有之一。找对合伙人,是经营好婚姻关系的前提。当然,这世上也没有什么生来就彼此合适的天生一对。
西红柿和土豆彼此都看不惯,但一个做成了酱,一个做成了薯条,就变成了绝配。
所以,结婚前,重要的是先看看对方有没有变成西红柿酱和薯条的可能,这比结婚后发现西红柿永远都是西红柿,土豆也永远成不了薯条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