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多久没回家了?你是治好父母抑郁最好的“药”
文:新华网
身体健康对老人固然重要,但由于生理或社会等多种原因,老年人在步入晚年后可能会出现焦虑症、抑郁症等各种心理精神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研究表明,65岁以上人口中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占高龄存活人口中的26%。国内曾有大型社区流行病学调查和北京市的调查均显示,65岁以上人群抑郁症患病率约4.4%,重度抑郁者有1%至5%;70至85岁及以上老人患病率则增加一倍。
老年人这些心理问题也会辐射到身体,导致健康恶化,甚至厌世自杀。数据显示,老年人自杀死亡率可达25%,而年轻人约为5%。因此精神心理专家呼吁,老年人更需“精神保健品”,尤其是老年抑郁症不容忽视,老年人需要子女、社会的关心、支持和老人自己的心理调适。
老年抑郁症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北京回龙观医院老年科病区主任燕江陵在接受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采访时指出,老年抑郁症其实并不少见,近来病房收治的抑郁症老年病人明显增多,“按理说应该是春秋两季多发,今年夏天却尤其多。”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老年科主任孙新宇也对记者说,以抑郁为例,达到诊断标准的抑郁症,国外患病率达2%~4%;如果用症状学标准,焦虑、抑郁的老年人患病率可能达到20%;有情绪问题的人可达半数。由于很多人的抑郁症状并非一过性的,甚至会反复发作,对生活影响大,自杀比例也高于一般人群。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李献云介绍,我国老年人的自杀率最高,特别是65岁以上老年人自杀率急剧升高,这与全球情况一样。孙新宇介绍,国外的数据显示,自杀的发生率可达47.8/10万人口,美国85岁以上老人自杀发生率高达55/10万人口。老年人自杀往往会事先计划好,而年轻人更多是冲动性的。
燕江陵还特别提醒,根据她的粗略统计,在老年抑郁症病人中,女性多于男性。不过在刚退休的人群中,男性老年抑郁症病人是多于女性的,这是因为女性在刚退休的时候适应性强于男性,“女性在退休前就是一边忙工作,一边忙家庭里面的事儿,所以退休后较容易适应;男性就不同了,由于不少人退休前家里的事儿是不管的,退休后也不用忙工作了,家里的事也插不上手,所以失落感比较严重。”此外,燕江陵说,老年知识分子患抑郁症的来就诊的较多,不过这一群体服药服从性不好,“有的会自作主张自己减轻药物的剂量,有的则是在医生开完药后还要回去各种查才肯相信医生。”
燕江陵介绍,老年抑郁症有多种表现,比如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疲乏无力、总会产生无用感、食欲下降、体重减轻,多数还会有心慌胸闷的情况,“不少老年人首先可能会去看消化科、心内科等科室,但总是检查不出来什么病情,这时候就要考虑去心理科转诊或者让心理科医生参与会诊。”
“心魔”带来老人慢病和自杀高发
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对老年人来说,退休、空巢、躯体疾病、婚姻变故、子女关系等,都有可能成为诱因。孙新宇指出,老人罹患精神障碍,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是生物学原因。进入老年期,包括大脑功能在内的诸多生理功能都在退化,躯体的疾病越来越多。数据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达54%,超过70%的老年人同时患有两种及以上慢病。燕江陵说,一些老年人由于长期患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其患抑郁症的概率也比较大,因为他们容易自卑,会无形中加重自己的负担;同时由于年龄增长,一些身体功能下降,比如听力、视力的减退,这些也会导致一个人性格发生转变,很容易产生依赖感,如果这时候家人不予以重视,也会导致老年人抑郁。
二是个性原因。有的人性格较敏感、内向,遇事容易钻牛角尖,对心理打击的抵御能力较差;而有的人比较开朗,不管遇到什么事都想得开,患心理疾病的概率就小一些。此外,人老了往往更固执,考虑问题比较极端,不容易跟人交流,也是心理疾病的诱因。
三是社会心理因素。比如退休以前是独当一面的领导,如今精力衰退,会有很深的失落感。老年丧偶也是突出的负性事件。很多老人对老伴从感情到生活习惯上都有依赖性,突然只剩自己了,身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肯定会感到孤独。即使孩子很孝顺,也不可能取代老伴的地位。燕江陵也指出,夫妻关系不好的也会使一方抑郁,由于退休后两个人都在家里,突然没了工作,又要重新面对对方,这时候如果一方对另一方不够关心,就会使对方特别失落。还有不少老人感觉,退休前自己是家庭的核心支柱,退休后却成了家庭的附属品,老人在家庭中话语权减少,心情也会受到影响。而再婚压力、子女经济纠纷、随子女到外地居住等,也都让很多老人无所适从。
另外,上述问题除了让老人陷入心理困扰中,还可能带来相关躯体疾病。研究表明,抑郁和躯体疾病的关系可能是双向的,比如慢性疼痛可能是抑郁的易感因素,抑郁则可能加重心脑血管疾病。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抑郁症可直接引起心血管病,且增加心血管病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
李献云则指出,经历负性生活事件,加上躯体、心理健康状况恶化,老人自我照料的能力也会日渐减弱,人际交往圈子缩窄甚至自我隔离,没有价值的感觉也会越来越强烈,如果再有其他不良事件发生,可能会导致自杀。躯体或精神疾病、长期遭受刺激或经历负性生活事件、生活质量低、曾有过自杀行为、亲友有过自杀行为以及有明显的无用感、无价值感、绝望感等。这些危险因素具备的越多,老人自杀的危险性越高。
子女对老人的关爱和陪伴胜似良药
早诊断、早治疗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来说意义重大。孙新宇说,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效果非常好,90%以上都能治好。因此,提高精神疾病的早期识别率尤为重要。
抑郁的核心是动力下降、精力下降、兴趣丧失。孙新宇说,很多老年抑郁患者的表现形式隐蔽,症状更多集中在对身体或晚辈的过度关注上,表现出易怒、焦虑和身体症状。资料显示,约80%的老年抑郁患者存在记忆减退的主诉,有明显认知障碍者占10%~15%。
如果一个老人担忧的事突然多了,喜欢做的事不做了,跟外界交流少了,总说身体不舒服,在排除了躯体疾病后,就要考虑是否患上了抑郁症。一旦情绪变得极端,自我封闭,不跟人说话,怕别人瞧不起,自杀风险就高了,需要赶紧去精神科就诊。
几位专家还同时给老年人开出了“精神保健品”,生活中照此执行有助于老人的心理健康。
1.子女陪伴和电话是解压剂和暖心剂。孙新宇说,老人就是“老小孩”,他们会更依赖孩子。“临床上,如果一个患病老人的家庭支持系统较好,他的预后就会很好。如果子女的关爱到位,老人甚至不会得病。” 燕江陵说,对于老年人来说,家人的陪伴也是一味“良药”。
李献云说,做儿女的要多关心老人的思想和心情,更得了解老人需要什么,提供老人最需要的关心,建议子女每周给父母打2~3次电话,一个问候的电话犹如暖心剂,会让父母感受到爱的温暖。孙新宇说,年轻人有时间要多陪陪老人,不仅是吃饭,还可以带着老人看看电影、外出游玩等,和父母一起活动犹如解压剂,能缓解因孤独带来的抑郁感。
2.社区花样活动是强心剂。“如果家里人实在没人陪伴,到社区去获取陪伴也是可以的。”燕江陵说,在社区,老人的心理健康能被管理起来,获得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和社交活动,还可以组织益智游戏活动,如象棋、围棋、书法、绘画、手工、健康舞蹈、合唱团、京剧等,老人的孤独感就能得到显著缓解。这种社区支持犹如一剂强心剂,让老人晚年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记者查阅到,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妇女健康与发展专业委员会曾经对北京市16个区县60岁以上近3000名老人进行了调查,显示90%以上的老年人希望社区提供精神关怀服务,建设供老年人聊天、放松的“休闲室”;能够提供定期心理检查服务;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公益讲座;配备专业的心理疏导员等。
3.多学习多培养爱好,多活动不讳疾忌医。想要预防老年抑郁症,燕江陵还建议:其一要性格完善,老年人要尽量开朗、合群、多发展一些兴趣爱好,在生活中要尽量自立,不要过度依赖别人。其二就要在能力范围内多活动,要经常晒太阳,注意饮食均衡。其三就要正确对待自己的躯体,有其他躯体疾病要及时去治疗,让身体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这样才能抵抗不良情绪。其四要跟上时代,多学习新知识,不要被社会淘汰。
4.医疗帮助和健康宣教是镇静剂。正确的健康教育和宣传犹如一针镇静剂,可以让老人平静地生活。李献云提醒,自杀是能够预防和干预的,如果老人的情绪变得糟糕,表现出厌世心态和自杀想法时不要害怕,尽早陪老人就诊和接受正规心理治疗最关键,千万别讳疾忌医。
专家们最后呼吁,需要子女、家人以及社区、社会多加关注老人的精神世界,增加老人与社会的联系,提高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并引导老人适度运动并做一些感兴趣的事情,提升自我价值感和希望感,必要时应积极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和尽早就诊。
————The End————
文章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6-07/11/c_129134959.htm
原文题目:精神障碍困扰二成老人子女关爱是最佳“良药”
题图来源:Unsplash
嘿,别害怕,我看见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