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的尽头,是与内在男性或女性特质的结合
作者:
来源:微信公众号:美灵心生活(ID:meilingxinli)
现在的亲密关系常常被赋予浪漫的期待,我们期待用关系来填补内心的空缺和孤独,又常常感觉无比失望。
渴望关系带来的美好,却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关系中的问题,是很多人面临的困境。
而早在100多年前,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就提出了“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原型理论,它们分别代表男性内在的女性特质和女性内在的男性特质,为我们理解亲密关系的深层意义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荣格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潜藏着对立性别的心理特质,而亲密关系的终极意义,正是促使我们与这些内在特质相遇和对话,最终实现自我的完整。
一个完整的男性或者女性,不仅拥有自己本来的男性或女性特质,还拥有内在与之相对应的另一种特质。只是这种内在的特质常常隐匿不见,直到我们开始选择一段密关系。
无论女性还是男性,你所选择的亲密关系,都有整合这种内在特质的需要。只是我们常常倾向于关注关系是否满足我们现实的需要,而忽略了自己更深层的自我需要。
这也是我们会被一段关系困住的根本原因。如果我们忽视这些关系的提示,就可能一直在看似不满意的关系里兜兜转转。
而那些最能带来成长和自我完整的机会和挑战,已经潜藏在我们选择的关系里。从关系走向自我整合,不仅是一条成长自己的隐秘路径,更是我们解开亲密关系难题的必经之路。
一、整合前的原始状态:被关系困住的男女
当一段亲密关系遇到危机时,如果我们分别跟关系里双方去交谈,会发现男女都各有自己的道理。无论我们要求其中哪一方去理解另一方的立场,并为此作出改变,都很容易陷入僵局。
在亲密关系中,让对方先于自己作出改变,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当关系出现僵局或对峙,或是因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关系破裂,这就是自我整合前的原始状态。
34岁的小欣经历了多段失败的感情,她的咨询主诉原因是无法拥有一段持续稳定的关系。
过去的每一段关系,她都很渴望获得认可和安全感,而她的男友们总是冷漠疏离,让她感觉难以忍受。
而当她最终因不满关系而提出分手时,又难以忍受关系分离带来的孤独体验,同时还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她是如此渴望拥有一段和谐的关系,却又一次次对关系感到失望和无奈。
而她现有的关系已相处两年,是她持续最长的一段关系,但她说:“我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他对我的忽视到了我忍无可忍的地步!”
她抱怨男友不照顾她的需要,不够关心和理解她。而男友则不满她的情绪化和无法沟通。这慢慢形成了一种“生气-逃离”的关系模式。
当小欣越多对关系不满,她男友就越是逃开不理会她的需要。小欣的情绪累积越来越多,她男友便以更多的加班、出差和个人娱乐来减少两人相处时间。
我见过上百对这样陷入僵局的恋人或夫妻,每一个人都希望对方先作出改变。但只要陷入谁更应该改变的争执当中,关系的真正问题就不会真正触及,关系就会走入死胡同。
还是要回到那个更古老的关系处理原则——“谁痛苦谁改变”,更痛苦的人往往对关系有着更高的需求,也就需要更认真地来面对关系带来的自我课题。
当一个女性在亲密关系遇到阻碍,感觉到对关系有诸多不满时,一般有两种状态:焦虑的和抑郁的。
焦虑的女性,会被内在的男性特质占据,她们雷厉风行,行动力强,擅长于解决现实问题。她们的亲密关系对象常常情感充沛,但缺少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智功能。
而抑郁的女性,更多被女性特质占据,在关系里失去自我,不敢进取和展现自我价值。他们的亲密关系对象常常社会功能较强,但情感隔离,缺乏情感表达和感受能力。
当关系里的一方,男性特质或女性特质发展较倾斜时,他/她的亲密关系的对象在互补的特质上也存在着倾斜。
往男性特质发展倾斜的女性,总是会选择往女性特质倾斜的男性;往女性特质过度倾斜的女性,总是会选择往男性特质过度倾斜的男性。
这样的配对,总是在亲密恋人一次次选择的关系中被应验。即便一开始的倾斜并不那么明显,但是关系的相处中也会慢慢形成绝妙的配对。
也就相当于,你的内在特质倾向会决定着你选择的伴侣的内在特质,而这些内在特质将决定着你们往后的关系相处模式。
这也是为什么要求一个人为另一个人改变会如此困难?
因为看似失衡的、需求不满的关系,底层需求其实是平衡的、刚好匹配的:每一个人在关系里所选择的对象,恰恰拥有自己内在最缺失的那种特质。
只有我们把这些缺失的特质整合进来,去达成自我的完整,才不会陷入一次次关系期待落空的抱怨和责怪中,关系才有机会走向深度的彼此相遇。
这就是从僵化、对峙走向自我整合的关系,当我们敢于直面自己内在缺失的特质,发展出交替和旋转的对应特质,关系的双人舞才能跳起来。
二、开始整合:直面内心的牢笼,关系是内在自我的呈现
被忽视的困境才会真正困住自己,看不见的牢笼最能让人深陷其中。
自我整合的开始,要先暂停去关系里寻找答案,不再去思考对方是怎么回事,不要琢磨要如何改变对方,而是向内去探索关系困境带来的自我启示。
在后来的咨询中,我们看到小欣成长于一个父亲缺席的家庭,所以她无比期望找到的男性能给予她安全感、认可肯定和方向指引,这是父亲的功能。
因为父亲的缺失,小欣无法内化整合一种内在男性的特质,比如理性、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等等,于是她将自己压抑的内在男性特质投射到他遇到的每一位男性身上,想要另一个人能完全满足这些特质,并将自我价值完全依托于对方的认可。
于是,她一方面抱怨这些男性的疏离,又被他们的理性和独立的能力吸引。而这正是她发展中需要觉醒的内在阿尼姆斯的特质。
小欣的问题并非源于“找不到对的人”,而是她的内在阿尼姆斯(内在男性特质)尚未觉醒。她在关系里苦苦寻求被具有这些特质的男性认可和指引,恰恰说明她需要支持自己发展出这样的内在男性特质。
当她领悟到这一点时,便能够将缺失的父亲和眼前的男友在心理上作出分离。父亲并没有给到她成长应有的安全感、关爱和认可,她仍然需要对自己的成长负起责任。
她开始通过身心回归练习去放松总是容易紧绷的身体,通过情绪觉察日记来回溯关系带给她的内心波动,通过梦分析对梦境中出现的阿尼姆斯展开积极想象,通过整合创作绘画来哀悼她早已离开的父亲。
在咨询中,她会进一步表达遇到的困难和变化,并确认其中发展出来的自我经验,慢慢内化出自我的能力。她发现遇到事情不再慌张了,开始能独自承受一些情绪,不再所有想法总是要第一时间跟人倾诉。
再接着,她开始独立为自己做决定,她对自己有了更多信心,不再事事征求男友的意见,她发现自己变得聪明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快速增长。
她说:“我感觉自己很幸运,终于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就不需要一次次在关系里去碰壁。我看到了自己的能力,不再是那个等着别人给我找水喝的小女孩了,我可以为自己找到源源不断的水源,这给了我最踏实的安全感。”
的确小欣是很幸运的,虽然她也在关系中屡屡受伤碰壁,但是她没有一直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而是开始靠近她自己内在真正的力量。她的成长中没有父亲,但是借助咨询的帮助,她在练习成为自己的父亲,激活内在的男性力量。
亲密关系是你的内在心理结构的外在呈现,当你被现在的关系所困,恰恰需要的不是改变关系,而是需要解开过去成长带来的限制,因为那里还储存着你人生未曾打开的一半潜能。
三、超越关系:识别、接纳和放下,带着真实完整的自己前行
小欣在关系里开始有了很多的变化,最核心的变化是她独立的想法和行动,同时这些变化也给她带来了一些烦恼。
比如,她的母亲开始指责她的“自私”,她的男友觉得她变得“固执己见”,她的朋友觉得她很“疏远”。
她有一段时间情绪非常低落,也产生过自我怀疑,更真实的她显然不被周围人接受,然而过去的她也已经回不去了。这是一个很难适应的过程。
她后来确认说:“那里有一个‘过去的自己’,那个太渴望关系和谐的我,还在幻想把我拉回去,而身边所有的人都似乎想要我变回去,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回不去了,我再怎么去迎合关系,也换不来别人的认可,更不会有一个人真正为我负责。”
她开始在关系里练习放手,不再为关系和他人肩负过多的责任时,她清楚地看见了过去和现在之间已经有了一条清晰的分界线,她不仅不能后退,还要更勇敢地活出自己。
当她越确定自己,生活就很少有可以难住她的问题了,她发现自己对关系的需求变弱了,周围人对她不满的评价也变少了。她感觉到成长带来的清晰边界,正为她筑起一道在关系里被尊重的防线。
这时,她进一步体会到了关系的安全,感受到了鲜活而真实的关系。这也让小欣越来越相信,只要她敢于真实地面对自己,关系里就不再有难以解决的问题。
尽管小欣偶尔还是会有一些担忧或恐惧,但她已经可以在每一次遇到问题时,冷静下来去识别和觉察自己的情绪,她对自己了解的越多,能够接纳和放下的越多,她在关系里感觉到的自由就越多。
她最开始以为,只要她的男友能更在意她的需要,眼前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而如今,恰恰是一段不满意的关系,让她活出了更真实完整的自己。
通过关系这座桥,她得以跟丢失的内在特质相遇,由此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她一直很喜欢家居布置计,而现在她正在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家居配饰师,作为她的第二职业。
她说作出这个选择,恰恰是因为它是一个男女特质兼具的职业。她想要进一步夯实和纪念成长带来的这一份自我完整。
她跟所有从亲密关系中蜕变的女性有着类似的经历:
因为吸引进入关系;因为不满失望而抱怨关系;因为反复的痛苦去看见自己;因为看见而走向自我完整;因为完整而拥有关系的自由和更宽广的自己。
那个最早缚住她的茧,却成了她长出自我力量的地方。
荣格曾说:“遇见自己,是亲密关系最伟大的馈赠”。通过关系的助力,我们得以把一个如金子般完整的自己,从关系里淬炼出来,我们便可以在自己的光芒里找到前行的路。
亲密关系的尽头,是与内在男性或女性特质的结合。所有亲密关系的相遇,都是我们在千方百计地要与另一部分的自己去相遇。
作者简介:罗近月,资深心理咨询师,陪伴迷茫中的女性自我觉醒,活出不被定义的新人生,个案小时数9000+。已出版《顿悟的女性》、《在婚姻中看见自己》、《生活需要幸福力》等多本女性成长书籍。文章首发公众号:美灵心生活(ID:meilingxinli)。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