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不是一个身份,而是一种人格
众所周知,中国的心理咨询职业证书,在2017年就已经被取消。然而,这么多年过去,执着于考证的心理咨询爱好者却层出不穷。互联网上,也到处都有考证的广告,动辄就能看到“偷偷考个心理咨询师,惊艳所有人”的广告语。
这一方面说明,中国人,真的很喜欢考证。
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在很多人心里,咨询师这个职业,是一门技术导向的职业,所以需要一本表明你技术过关的证书,来作为入行的资质证明。
这种想法,肯定有一定的道理。从事心理咨询,当然需要有相应的技术。但从本质上来说,咨询师其实是一个人格导向的职业。可能大家都知道,在咨询中,一个咨询师是个什么样的人,往往比他或她掌握了什么技术,更能影响咨询的效果。
粗糙地分类的话,技术水平体现的是咨询师作为一个职业技术人员的职业素养,而在咨询中,真正重要的,能对咨询效果起到更大影响的,却是咨询师作为一个人的人格素养。
所以,衡量一个咨询师是否合格,不仅要看他或她的专业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看他或她的人格特质,是否适合做一个咨询师。
老实说,从这个角度上来衡量,很多人,哪怕是一些已经进入这个行业的人,其实是不适合做心理咨询师的。
下面心榜就简单来说说,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需要哪些基本的人格特质与人格素养。
首先要声明的是,不同的人格特质没有高下与对错之分,仅仅是不同而已,哪怕发现自己的特质不适合做咨询师,也不妨碍一个人热爱心理学,并结合自己的特质,用不同的方法\途径成为一个助人者。
01
同理心&开放包容的心态&不评判的态度
可能大家都听过一句话,在咨询中,真正对来访者起到治愈作用的,是咨访关系。因为大部分人的心理问题,都是关系导致的,也只有关系能治愈。
缔造一个治愈型的关系,首先就要求咨询师有强烈的同理心,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感受,能够真正地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这样咨访双方才能建立真正的情感连接。
而真正的同理心,就需要咨询师有一个开放包容的态度。毕竟,来访者形形色色,他们有不同的成长背景和文化背景,有不同的个性和价值观念,很有可能跟咨询师本身的三观南辕北辙。
这个时候,就考验咨询师是否能够接纳这些不同的价值观念,是否能意识到所谓的三观往往是一时一地的: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人,他们眼中正确的三观往往是不同的,不同个性的人,他们的价值取向也是不同的。
只有能够包容这一切,咨询师才能以一种不评判的态度去接纳对方,让对方感到安全,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一切,咨询师才能以一种设身处地的心态去共情对方,让对方感到情感上的链接。
老实说,这并不容易。尤其在今天,人们特别喜欢用三观正不正,来衡量和评判一个人(甚至很多时候用来评判一本书一部电影)。看看互联网上多少发言,都以“三观炸裂”为开头,就能明白,开放包容嘴上说说容易,但真正遇到文化与个性上的差异的时候,大部分人第一反应就是对方是个“奇葩”,“三观不正”。
想要克服这样的倾向,并不仅仅是练习一些技巧考一个证能达到的。而是需要人格上的不断修炼。
02
不断学习的意愿&好奇心
众所周知,心理咨询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
首先,是咨询师作为一个职业,是一个需要不断修炼咨询技能的职业,无数长程短程的培训,各种相关的书籍,就耗费了从业者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更重要的,心理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总有新的理论在冒头,总有新的技术在更新,所以对一个从业者来说,不仅要有学习的意愿,而且是要有持续学习的意愿,要能够接受,一旦踏入这一行,学习是不可能停的,永远都不可能停的。
老实说,很多对证书有执念的人,并没有这种持续学习的意愿,他们对这个行业的理解,就是拿到了证书,意味着已经学成了。
其次,心理咨询跟心理学研究,并不是一码事。很多人热爱心理学,喜欢研究心理学,但这不意味着他或她适合当咨询师。因为咨询师不仅要有学习心理学的学习意愿,而是要对学习本身就有强烈的意愿。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咨询师要面对各行各业、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不同职业的人,很多时候,你想要理解对面这个人,可能就需要去研究一下对方的职业属性,去学习他或她感兴趣的领域。
而这种学习意愿的背后,有一个很根本的动机,那就是要对人有好奇心。
专注于学术的心理学研究者或许可以只是对心理学的学问有兴趣,但心理咨询师一定要对人有好奇心,要愿意去了解人,探究人。而想要了解人,光靠心理学的学问是不够的。
就像李子勋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过的:心理咨询师应该是个人学家,涉及到人的行为的所有学问,都要纳入心理人的好奇心中。
如果我们真地去观察那些心理咨询做得好的大神们,会发现他们无一例外都是杂学家,在心理学之外,他们对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艺术等等,都有所涉猎。
杂糅百家和专精一业,没有对错之分,但想做好一个咨询师,需要的是灵活的心灵,是广泛的好奇心。
03
自我觉察&自我照顾的能力
来访者最害怕遇到什么样的咨询师呢?答案可能多种多样。但有一种咨询师,一定会让来访者感到害怕,那就是情绪不稳定的咨询师。
想想看,当一个来访者在向咨询师倾诉的时候,却发现对面的咨询师情绪反应是剧烈的,他或她是否还能够相信对方具有专业的能力,能够帮到自己?如果一个来访者发现对面的咨询师是个“易燃易爆炸”的情绪火药桶,他或她是否还敢于坦诚地剖析自己,分享自己?
而保持情绪稳定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有自我察觉:咨询师要能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想法和行为,并理解它们如何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关系。
一个粗糙的例子:
缺乏自我察觉的普通人,往往会陷入到各种情绪陷阱中,比如他会在沮丧的时候想到“我什么都做不好”,而因为缺乏自我察觉的意识,不知道自己只是陷入情绪中,而把这种当成了现实,长久地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而咨询师要能够及时察觉到自己出现某个想法,是因为陷入到什么样的情绪中(我现在沮丧了,我现在是愤怒了),如此才能处理好这些情绪,避免被过度卷入其中。这样,他才能以一种稳定的姿态,牢牢地坐定在咨询室里,让来访者相信,自己不会被抛弃、不会被攻击、不会被评判。
一个合格的咨询师,首先得是一个拥有自我觉察能力的人。
咨询师的自我觉察之所以重要,还在于这关乎咨询师的自我照顾能力。
毕竟,心理咨询是一项情感消耗巨大的工作,如果一个咨询师缺乏自我觉察的能力,很有可能他会在不知不觉中过度地消耗掉自己,等到察觉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一个可能出乎常人意料的事实是,心理咨询师的自杀率远高于常人(网上查到的数据,一说4倍,一个更夸张,说有30倍)。
强烈的共情能力,需要强烈的自我觉察能力做护航,才懂得在必要时刻给自己踩下刹车。
以上所提到的这些特质,还只是咨询师的部分必要素养。它们其实都不是,至少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
某种层度上来说,它们都是咨询师的人格特质。
现在人们一谈到入行,都在谈行业资质,都在谈是否有规范的证书,都在谈应该掌握什么样的专业技术。
但也许,人们更该问的是:
我是不是愿意以咨询师的标准,来培养自己的人格?
是愿意去包容和接纳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可以做到对他人的不同价值观念完全不评判?还是自己有明确的价值取向,有坚定的价值评判标准不能放下?
是不是对人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愿意持续地学习与人相关的一切学问?
是不是愿意自己的职业生涯需要长久地做到自我觉察?还是觉得这样子“谨小慎微”的职业并不适合自己?
以上问题的答案无关对错,但值得每个对心理咨询感兴趣的朋友认真思考。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选择成为一个咨询师不仅选择了一个职业身份,也是选择了一种人格属性。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只要拥有相应的人格特性,一个人就算没有咨询师的title,他或她本身也是一个合格的助人者。
—END—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