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的本质是对“丧失”的不接受
作者:Mr ZHANG
来源:微信公众号:自我的寻求(ID:Self-Construct)
一个人在经历一些“丧失”时,会经历怎样的精神体验,精神病学家库布勒·罗斯提出了经典的哀伤五阶段:否认(“这不可能是真的”)--->愤怒(“为什么是我?”)--->讨价还价(“如果可以重来,我会珍惜...”)--->抑郁--->接受。可以看到面对“丧失”,个人虽然经历了痛苦的一段时间,但最终完成了与“丧失”的告别,逐渐回归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不过,有些人难以从“丧失”中走出来,而是陷入了抑郁中。
1917年,弗洛伊德出版了一本关于抑郁的书,书名为《哀悼与抑郁》,对难以从“丧失”走出来的抑郁情形进行了探究,并确定了两种类型的抑郁:一种是哀伤形式,对失去一个真实的爱的对象(如爱人去世等)做出悲伤反应,哀伤的特征是极度的悲伤和绝望,但并不内疚、羞耻或自责;一种是失去更心理性的原因(如感到无法实现理想或者达到标准)而做出的反应,其特征不仅是极度的悲伤,还有自责和自我贬低。本文结合心理学家所提的各种抑郁心理模型将与抑郁有关的丧失归为以下三类:
1."情感归属"的丧失
在《哀悼与抑郁》中,佛洛依德认为,个人因难以面对“丧失”,在自我的内部创造了一个“客体”与失去的对象进行认同,企图来挽留“丧失”,正如托马斯·奥格登所言:
“在对丧失客体的痛苦作出反应时,自我被分裂成了两部分,从而组成了一个内部客体关系。在这个关系中,一部分被分裂出来的自我(批判执行体)愤怒地(以暴怒的强度)攻击另一部分被分裂出来的自我(与客体认同的自我)。
虽然弗洛伊德并没有这么说,但是我们可以说,内部客体关系之所以产生,就是为了逃避丧失客体的痛苦。这种逃避是通过一个在无意识里‘和恶魔做的交易’而实现的:
忧郁症患者为了逃避客体丧失的痛苦而换来了更具厄运的经历,他因为切断了与广大外部现实的联系而毫无生机之感。在这个意义上,忧郁症患者抛弃了他自己大部分的生活——那个有众多外部客体存在的世界里的三维情感生活。
忧郁症患者的内部世界很强有力地为他那种想要抓住客体的愿望所塑造,而他抓住客体的方式则是以一个想象出来的替代品——那个与客体认同的自我——来代替客体。在某种意义上,对客体的内化,使客体永远成为忧郁症患者的俘虏,与此同时,也使忧郁症患者永无休止地成为客体的俘虏。”
也可以从依恋角度去看待这一情形,依恋理论创始人鲍尔比(John Bowlby)指出,丧失可能激活个体的早期依附创伤 “若个体在童年未形成安全型依恋,成年后面对丧失时更易陷入无解的痛苦循环”,可以说去经受残酷的“分离”痛苦是个人成长的一种的代价。
2.“理想自我”的丧失
心理学家比布林(Bibring)基于临床经验,确认了抑郁倾向的个体普遍持有的三类自我理想(self-ideals):
(1)关系理想(Affectionate Ideals)涉及对个人关系的期望,过分要求被爱、被欣赏、被赞美、被尊重;
(2)抱负理想(Ambition Ideals) 与个人成就、职业目标和社会地位相关,过分要求强壮、有能力、成功以及独立;
(3)道德理想(Moral Ideals)涉及内在伦理标准和准则, 过分要求优秀、有爱心、有道德、贞洁。
根据比布林的观点,具有这些过高理想的人一旦认为现在和将来这些标准都无法达到时,就会产生抑郁。他们从根本上放弃了希望,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实现理想。
一个学霸突然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抑郁、厌学,一个事业上进取的人突然失去动力,觉得努力不再有意义,很可能意味着,从Ta的角度,Ta丧失了“理想自我”,丧失了一种从更高“标准”上认同自己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理想自我”沉淀了许多的个人认同,具有一种不可替代性。
在卡伦.霍尼看来,"理想自我"对个人意味着更多:
“只要他的理想化形象对他而言依然是真的,而且未被破坏,他就能觉得自己是重要的、优越的、和谐的,而不管这些感觉的幻想性质。根据他假想的优越性,他认为自己有资格提出各种要求和主张。
但如果允许这一形象被破坏,他就会立即感到以下前景对他的威胁:面对自己所有的软弱;不再有权利提出特殊要求;成为相对无足轻重的人,甚至成为一个可鄙的人(在他自己眼里)。更令他恐惧的是,他将面对自己的冲突,面对被撕裂这一令人不安的担忧。
尽管他经常聆听这样的告诫,即只要放弃理想化形象,他就有机会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一个比他的理想化形象更有价值的人,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告诫对他毫无意义。放弃理想化形象就像黑暗中的一跃,他对此感到惧怕。”
可以说,能让自己面对挫折,迭代出一个更为现实的、可能的“理想自我”是个人成长的一个必选课题,个人初代的“理想自我”可能来自对个人成长遭遇不服的补偿,也可能来在他人期望的内化,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让自己“理想自我”回应自己的内在真实需要,能做到去自我定义它。
3.“自我改变”的丧失
一个对自己低认同的人,不一定会抑郁,但是当个体意识到自己多次努力仍难以带来期望的结果会产生一种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由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其曾做一个动物实验:让一些狗首先遭受一次次无法逃脱的电击,而后这些狗在面临可以逃脱的电击时却表现出动机缺失,选择忍受电击,而不是尝试逃脱。塞利格曼认为,当人们觉得自己无法控制重要的生活事件时,抑郁就产生了。
CBT(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认知行为疗法)认为抑郁的人,其内心对自己的看法很负面,认为自己:无能力、无价值、不可爱,但拥有这样的内在信念的人,不一定处于抑郁状态,Ta很多时候情绪平稳、也会有许多感受到自我价值感的瞬间,这主要在于Ta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带来自己对自我一些积极看法和他人对自己的良好印象,Ta发展了许多策略(CBT的“中间信念”)来使自身获得一些“掌控感”,但后来一些“失败”的发生,最终让其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是无效的,是“习得性无助”的。这就好像一个人不仅被否定性判定,而且也丧失去改变这种“否定性判定”的机会。
当然,CBT起效并非点燃抑郁者再一次尝试“自我改变”的希望,而是重新去认识其真实的自我,一个习惯于从“批判”视角看待自己的人,是很难做到接纳和欣赏自己的。
个人处于抑郁:无助、无望、无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真实的自我”浮现出来,一个“真实的自我”有多种面向。而抑郁最本质的“丧失”也是之前建构的看待自我的“意义”的丧失,在抑郁的这个“原点”与真实的自我开始连接,再次出发,构建新的生命叙事和意义感,抑郁的治愈是一个分离的过程,一个重构的过程,而这就是成长。
参考:
《哀悼和抑郁》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我们内心的冲突》 卡伦·霍尼
《精神分析艺术》 托马斯·奥格登
作者简介:Mr ZHANG,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NCDA、CDP生涯发展规划师。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自我的寻求(ID:Self-Construct),关注自我成长,倾向于(心理-社会)两维度视角。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
原作者名: Mr ZHANG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自我的寻求(ID:Self-Construct)
原文标题 抑郁的本质是对“丧失”的不接受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