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皮肤成为记忆的墓碑:从《黑暗荣耀》到体感疗愈的突围之路
作者:periscope
编辑:伍圩
美编:N
来源: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原文标题:对话沉默而顽固的创伤记忆|《创伤与记忆》
《黑暗荣耀》里女主角文东恩在高中时期遭受霸凌,施暴者用直板夹烫伤她的身体,在皮肤上留下经年难愈的伤疤,也在心底刻下烙印。
十几年过去,文东恩已不再是过去那个任人蹂躏、无处伸冤的少女,如今的她冷静、强大而自制,但在一些特定时刻,“寄生”在内心深处的野兽仍然会跑出来,将她拉回苦痛的曾经:
滋滋作响的烤肉声。
升腾的白烟。
焦香的油脂味。
普通人眼中稀松平常的人间烟火,却会让文东恩瞬间紧绷着身体、冷汗直流,甚至失去平衡而跌倒在地,狼狈不堪。
看到烤肉的那一刻,她就像被按下了生命的倒带键,青春期的烫伤疤痕再次灼痛起来。
施暴者的狞笑在耳边炸响。
喉咙里涌起被殴打时的血腥味。
以及手臂处最直观的灼痛。
……
《黑暗荣耀》里这一幕,揭开了创伤记忆的残酷真相:大脑或许能选择性遗忘,但身体永远记得。
这个固执的校对员用颤抖、冷汗、窒息感标注出每一个尚未消弭的的伤口。
为何创伤记忆如此顽固?我们又应如何从挥之不去的过往中获得真正的解脱?体感疗愈的创始人和发展者Peter Levine的著作《创伤与记忆》或许能够回答这些问题。
(图源网络,侵删)
01
什么是创伤记忆?
Bessel van der Kolk对心理创伤的定义是:“来自于外在的、突发的,引发人极大精神压力的极端或异常事件。”
童年时养育者的虐待或忽视、重大事故、疫情、性侵犯、亲人重病、遭受霸凌……
每个人都可能遭受过大大小小的心灵创伤,就像芦苇能在风雨过境后恢复如初,在一般情况下,我们能够依靠韧性度过劫难,但也有一些重大创伤是难以自愈的。
也许你会说:“时间会治愈一切。”
的确,记忆是一个不断重新建构的过程,无论记忆的性质是好是坏,普通记忆都能够随着时间的流去而动态变化,因此过去无法承担的压力,多年后回想也变得轻松起来;过去难以遏制的怒意,几个月后回想又觉得小孩子气。
然而创伤记忆是固定和静止的,这些记忆被创伤事件深深的镌刻在受害者的大脑、心灵和身体上。这些冰封的记忆痕迹不会变化,也不会随着当下的信息有所更新。
这些“固化”的印象阻碍我们形成新的应对策略,在创伤记忆的阴影之下,生活中没有了鲜活的此刻、没有万般可能的未来,只有过去,唯有过去,一遍又一遍重复上演。
也许你会说:“那总能治愈一部分吧。”
但创伤记忆的另一个核心表现是碎片化。正常的记忆通常能够被加工为一个连贯一致的故事,但创伤记忆通常以片段的形式出现,比如情绪、影像、想法、气味、味觉等等。
或许文东恩不会记得霸凌者这次找的借口和由头,但她记住了被灼伤的那一刻。
(图源网络,侵删)
在烤肉的滋滋作响里,她眼前能看见对方逐渐的狰狞和随之而来的嘲笑,手臂的灼痛感如影随形。
被铺天盖地的无助感包裹,无数苦痛的碎片在脑中闪回。
作为一种不受控制的侵入性片段和躯体症状,创伤记忆不断被重播和再次体验,阴魂不散的折磨和抑制着我们的生命力。
但是好消息是,创伤并不是一条单行道——我们还能够做点什么。要走出创伤的阴影,我们需要将创伤记忆进行转化,使其能够形成连贯一致的生命故事,修复过去与未来的链接。
想要拯救这一切,我们需要先了解创伤记忆的本质——为什么创伤记忆可以创到我们?
02
顽固的创伤记忆:大脑与身体的合谋
顽固的创伤记忆是大脑与身体“合谋”的结果。
我们或许会有意记住一些事情——今天要交稿子,明天考试要记的知识点。这些是需要我们主动提取的记忆,也就是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
然而,在创伤事件中,极端情绪极端情绪(如恐惧、愤怒)会导致海马体(负责外显记忆的整合)的功能被抑制,而杏仁核(负责情绪记忆)高度激活[1],这导致创伤记忆与无需意识参与、自动触发的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有更深的关联,以碎片化的內隐形式存储,包括场景细节、气味、身体感受等。
这些碎片缺乏时间感和逻辑性,一旦外界刺激(如相似的气味或场景)触发,便会引发“闪回”,让人仿佛重新经历创伤事件,产生当时一样的应激反应。
而即使外显记忆部分存在,它与内隐记忆的分离也会导致认知失调——同时持有两种相互冲突的认知时出现的失衡状态。例如,受害者可能理性知道“创伤已过去”,但仍被内隐记忆驱动的情绪反应(如心跳加速、逃避)所支配,仿佛时间倒带,自己又重新变回那个无助而绝望的孩子。
更重要的是,创伤记忆不仅存储于大脑,也以“未完成的动作”的形式烙印在躯体中。
遭受创伤的人往往会在身体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例如肌肉紧张、呼吸急促或慢性疼痛。这些身体反应是内隐记忆的一部分,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和神经肌肉回路得以存储和表达。
(图源网络,侵删)
例如,一个童年时期遭受过肢体暴力的人,可能在成年后对突然的肢体接触产生强烈的身体反应(如颤抖或僵硬),即使他们无法清晰地回忆起具体的暴力事件。
这种身体反应是内隐记忆的直接体现,它绕过了意识层面的外显记忆,直接通过身体表达出来。
总而言之,创伤记忆的顽固性源于大脑与身体的“合谋”:内隐记忆的碎片化存储、外显记忆的整合失败,以及身体对创伤的深刻印记。而创伤疗愈的关键就在于将那些碎片化的情绪体验、身体感受和闪回整合起来,形成连贯的个人叙事,并消除那些创伤在身体上留下的过激反应。
03
体感疗愈:与身体“对话”的疗愈哲学
面对根植于内隐记忆当中的创伤,传统的谈话疗法很难发挥作用,简单粗暴的暴露疗法又很容易造成二次创伤。因此,Peter Levine提出了“体感疗愈”的概念,颠覆了传统心理治疗以语言为核心的范式,将疗愈的焦点转向身与心的互动。
身体体验疗法的核心是滴定(Titration)与摆荡(Pendulation),旨在通过微小而安全的身体觉察,逐步释放积压的创伤能量。我们可以用东恩的例子来解释这一过程。
如果文东恩走进Peter Levine的疗愈空间,会发生什么?
在东恩走入房间后,Peter可能会说:“谢谢你愿意走进这个房间,我知道这对你来说需要很大勇气。在这里,你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节奏来,任何时候感到不舒服都可以喊暂停。你希望我从哪些方面开始了解你?”
而后,东恩开始讲述自己的困扰,她对火与热的恐惧,她被闪回的记忆控制时的无助……
此时,如果是谈话治疗,咨询师可能会聚焦于问题本身,询问东恩过去的经历,用曾经的创伤来解释现在面临的问题,并引导东恩哀悼过去,从而重建现在。
虽然最终的目的并无二致,但Peter所选择的路径截然不同,他会在东恩叙述自己的困扰时观察她的身体表现,而后他可能会说:“我知道这可能对你来说很奇怪,但请听我说完。如果霸凌带给你的糟糕感受会在你身体里安家,你觉得它们现在住在哪个角落呢?可能是胸口发闷?或者手心发凉?”
Peter的提问方式将排山倒海般的创伤体验,分解为细微的生理感受,这就是"滴定技术"的具象化实践。“滴定”原指化学实验中逐滴加入试剂以控制反应强度的过程,在这里被用来比喻治疗师分阶段、小剂量接触创伤记忆的过程。这种迂回的方式避免了二次伤害,允许治疗师在与来访的动态交互中进行及时的调整。
东恩可能会提到她感到脖颈和手臂非常紧张,近乎于僵硬。Peter会引导她进行身体训练,尝试通过抬起下巴、张开拳头让这种紧张感传递到手上。而后他可能会说:“你愿意做一个实验吗?我把我的一只手臂交给你,请你把双手都放在我的手臂上。让你脖子和手臂上的紧张感,通过你的双手传递到我的前臂上。让我的前臂感受到你的紧张感。”
随着她开始抓握,东恩很可能会感受到脖子和胸膛的放松,同时会迸发出一股能量。在咨询师温柔而鉴定的支持之下,东恩完成了一次小规模的仪式化“反抗”,将过去被压抑的愤怒释放出来。而后Peter会引导她重新回到安全、稳定的姿势上,和她探讨在刚刚的动作训练中出现新的感受。
(图源网络,侵删)
“摆荡”形象的描述了内在体验在收缩(创伤引发的紧张)与舒展(安全带来的放松)之间自然摆动的过程。在体感疗愈中,咨询师会先强化“舒展”资源(如回忆被拥抱的温暖感),再逐步引入轻微创伤触发点,引导来访者觉察身体的细微感受,并引入新的体验,形成“接触旧创伤-创造新体验-整合新旧体验”的循环,逐步扩大耐受的边界。
绕过语言的局限,Peter Levine的体感疗愈用“新的身体体验”覆盖旧的创伤程序,将身体从应激反应中解救出来,实现身与心的整合。
04
结语
过去无可转圜,但我们还拥有当下和未来。
Peter Levine开创的体感疗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去将创伤的碎片拼贴成完整的叙事,让刻在神经上的伤痕,成为滋养当下的养料而非困住生命的牢笼。如果你想了解关于体感疗愈更多的细节,《创伤与记忆》这本书将为你打开一扇门——门后是科学与灵性交织的身心疗愈哲学,也是千万创伤幸存者用身体书写的生命韧性。
专栏君
篇幅宜人性:★★★★
趣味可读性:★★★★
科学严谨性:★★★
《创伤与记忆:身体体验疗法如何重塑创伤记忆》是美国心理学家彼得·莱文(Peter Levine)的经典著作,聚焦于创伤记忆的独特机制及其疗愈路径。书中提出,创伤的本质并非事件本身,而是未释放的神经能量以碎片化的身体体验形式固化,例如肌肉紧张、内脏反应或闪回等,这些内隐记忆绕过语言逻辑,直接通过神经系统触发失控的恐惧与无助 与传统心理治疗不同,莱文开创的体感疗愈(Somatic Experiencing, SE)主张通过“滴定”与“摆荡”技术,在安全范围内逐步释放冻结的能量,同时调用积极的身体记忆建立安全感,最终将创伤整合为连贯的叙事。本书既是心理治疗师的实践指南,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理解创伤、重塑生命掌控力的科学视角。
参考文献:
Nguyen, R., Koukoutselos, K., Forro, T., & Ciocchi, S. (2023). Fear extinction relies on ventral hippocampal safety codes shaped by the amygdala. Science advances, 9(22), eadg4881.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g4881
作者简介:periscope。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