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中高考生,父母能做什么?
又到了一年的中高考季,这场考试牵动了多少家庭的心?这是一场人才的选拔,更是一场整个家庭面临的“战斗”。就要上“战场”了,孩子在“前线”,家长在“后方”该怎么做呢?用三个比喻告诉家有考生的父母。
01
敏感的接收器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的基础,“有关系就什么都没关系;没关系就什么都有关系”。如果父母和孩子的亲子关系建立得不够理想,或者是父母不知该如何应对青春期的“暴风骤雨”时,不妨做敏感的“信息接收器”,即先收集关于孩子足够多的信息(数据样本),为后续有效分析与合理输出打下基础。
1. 学会倾听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会要求更多的独立和自由,如果没有遇到“对路”的父母,孩子会减少和父母的沟通,转向与更懂ta的同龄人交流。
孩子不愿意说是因为家长不懂得听,在孩子表达的过程中常常会被家长打断、评价、给建议,甚至是指责、批评孩子……这些都不是孩子想要的。不是孩子不想说,是和家长根本聊不来。
听比说更重要!父母希望孩子“听话”,就要学会听孩子说话,充满好奇地聆听、保持中立地回应(如:“哦,这样啊!”),父母和孩子之间才能建立“心灵的管道”。
只有“管道”通畅,你愿意听孩子说,孩子愿意说给你听,父母才有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力。否则,你说什么都不起作用,因为孩子的心处于“关闭”状态。
2. 积极关注
“接收器”除了接收信息外,还需要保持敏感度。家长要积极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主要从外形、语言、情绪等方面收集信息,及时发现孩子的变化和异常情况。接收信息是有效沟通的第一步。
举几个例子:
外形线索:如果在夏天时,孩子总穿着长袖的衣服,要关注孩子的手臂,考虑是否在掩饰伤痕?打扫卫生时看到孩子房间有一撮撮毛发,要观察孩子是否有拔毛的现象?孩子的指甲、嘴唇是否有撕裂的伤口?这些都预示着孩子内心过度焦虑,已经通过伤害身体的方式来缓解压力。
语言线索:比如孩子说“我最近换了个新同桌。”家长要多听听孩子所描述新同桌的信息,能了解到孩子和同学的人际互动情况。可以问问孩子对这位新同桌的评价,对这次换座位的感受……但不要评价孩子的同伴。
情绪线索:如果住校的孩子突然给你打几个电话又没说什么内容,或者回家后显得比平时更沉默、反复在房间来回走动、饭量突然变小,或者对感兴趣的事突然失去兴趣……这些都是情绪线索,要引起家长的重视。不要听信孩子说“没事,我挺好。”除了语言,行为和表情透露的信息同等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当家长发现这些线索时,不要表现出过度紧的情绪,甚至质问、追问孩子,这会给孩子带来“二次伤害”,孩子今后的行为表现会更为隐蔽。
家长可以“小心求证”收集到的信息,寻找合适的时机与孩子坦诚交流,如果孩子不愿坦露心声不要勉强,在家庭中营造信任宽松的氛围,当孩子感受到“安全”时,自然会与家长交流。
02
允许的承载器
允许是一种态度,允许是一种选择。家长作为“承载器”要有大容量,家长给孩子提供的“空间”有多大,孩子的发展空间就有多大。家长有更多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孩子就会更加松弛,考试状态才能发挥得更好。
1. 觉察自己的内心
家长可以先觉察一下,是什么让自己如此焦虑?如果家长不能认识并接纳自己的情绪,就谈不上“接住”孩子的情绪。家长应该先给自己安装“减压阀”,才不会把“气”撒在孩子身上。
一位妈妈特别害怕接到老师的电话,每当老师给她打电话告知孩子在校的负面行为,她转身就把孩子训斥或暴打一顿,然后孩子就出现了更严重的“症状”(逃学或离家出走)。当这位妈妈来求助时,我和她说了一个比喻“老师递给你的高压锅,你转手就传给孩子,孩子没有地方转手只能在自己身上爆炸。”
如果家长对收集的信息不加分析,简单粗暴地把压力转嫁给孩子,在多重压力之下,孩子就容易出状况。
弗洛伊德说过,“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
所以,家长务必学会用“安全”的方式(比如倾诉、书写、运动、专业咨询等)释放自己的压力和情绪。
2. 提供更多的选择
宽松温馨的家庭氛围会有更多的选择,没有很多“应该”“必须”“非…不可”等绝对化的要求,父母会允许孩子呈现多面性,允许孩子有自主选择的权力,而不是把一开始都紧紧地“攥”在“手掌心”。
处于高度紧张学习状态的孩子,在家希望让大脑放松,而不是时刻处在学习状态。他们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比如听音乐、运动、画画、游戏、动漫……这种“换赛道”的方式的确能让大脑放松,有的家长视这些兴趣为“洪水猛兽”,越是临近考期,越是严格管控,不允许它们占用孩子学习的时间。
如果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就能有效提升学习效率吗?比如,皮筋总处在拉伸的状态,反而会失去弹性的,甚至会断掉,这个问题值得家长思考。当然,在时间的分配和管理上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探讨合理方案。
03
稳定的助推器
考试来临之际,作为“后方”支援的家长也想出点力,可是有劲没处使,也生怕力气用错了方向起了反作用。青少年的情绪容易波动,热情与冲动往往是一念之隔,有时家长不小心说错话,可能会触发情绪,唯有“稳定”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1. 力气用对地方
家长好像喜欢把力气用在嘴巴上,总觉得不说点什么不放心。一见到孩子就管不住嘴,催促学习、催促洗澡、催促睡觉、催促上学……似乎没有这些催促孩子会完成不好。无休止的唠叨和催促,给孩子造成极度厌烦的心理。
青春期的孩子情感体验会强于理性思考,有时虽然家长讲的有道理,或者是本来打算去做的事,因为家长说教的意味太重,孩子就会为了对抗家长而做出反抗的行为。因为这个时期青少年在发展自我同一性,不愿被人控制和摆布,如果家长过度干涉是会起到反作用。
家长可以把力气用在高质量陪伴上,共情孩子学习的不容易,不妨和孩子一起吐槽课业难、作业多、社会卷。如果孩子愿意的话,可以陪孩子做ta喜欢做的事,成为孩子的“战友”,一起“并肩作战”,即无论考试结果如何,父母愿意和孩子共同面对,这是给孩子最大的底气和支持。
2. 保持熟悉的感觉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中高考关注度的提高,媒体的争先报道,考试期间校门口立起拱门,老师和家长身穿红衣,手持鲜花夹道迎送考生。有的家长在中高考前,会做出许多特别的举动,如请假在家陪读、给孩子炖补品、为孩子盖被子等。
这样的仪式感和特别的照顾有一定的意义,但也会给考生带来无形的压力。因为这是考生不熟悉的模式,陌生感带来的不确定性会使人产生焦虑和恐慌。
这么大的迎送阵仗,更是向考生传递这是人生大事不容差错的信号,以致有些考生因压力过大而在考试中发挥失常,这是很可惜的事。考前还是让孩子和平常一样生活,熟悉的感觉更能让人安心。
3. 提升自我的认知
心理学有个著名的ABC理论,A代表事件,是指触发情绪或行为的事件;B代表信念,是个人对于A事件的看法;C则代表结果,是个人针对事件和信念的情感和行为反应。
ABC理论指出,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和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因此,我们对考试结果的接受程度来自于我们的认知。
中考高承载着很多家庭的期望 ,家长潜意识里认为“一考定终身”,未考入目标院校等于人生的失败,等于孩子的前途无望,这是绝对化思维。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没有到终点都有无限的可能。如果家长暗示孩子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么孩子人生的道路只能越走越窄,甚至会影响身心健康。
家庭是土壤,孩子是种子。如果土壤养分不够,还总是要“拔苗助长”,即使是按着预设的轨道生长,也总有枯萎的一天;如果土壤足够松弛而丰富,种子即使一生历经风雨,但内心仍是丰盈,且会茁壮成长。期待家长和考生们以平常心面对这场人生的考试,考的不只是成绩,更是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