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心理咨询师一起成长|你是否陷入了虚假的亲密感中?
作者:夏葵
来源:微信公众号:绿野心理(ID:gh_64949da02da3)
能否亲近别人,并且恰当的亲近别人,和他人保持亲密度,是我们关系模式的一个重要侧面。
当我们在团体中,在聚会中分享自己的事情,例如感觉、经历、想法、愿望和失望时,我们会更熟悉对方,也感觉彼此之间更亲密。
01
区分不同关系中的亲密度
如果要区分“熟人”和“朋友”的差别,就在于是否分享内在感受,而要明确“朋友”到“爱人”的距离,则在于是否有“性”,因此关系中的亲密性我们可以总结为看这2个点:
1. 分享感受的程度,分享经历经验故事,也分享希望担忧和恐惧;
2. 性关系的程度,有生理上的愉悦和依恋、信任的内心感受的融合。
朋友在1的维度上,伴侣则需要兼有1和2。
这便是我们所说的,能够有亲近的关系,且在不同的关系中保持有恰当的亲密性,当和朋友进入“性”的议题时,关系很难在友谊的界限内;而和伴侣没有“性”,没有内心感受的交流,往往也容易进入关系危机(在这里我们指的是浪漫关系者,无性恋者的关系要素可能会非常不同)。
02
【虚假的亲密性】如何表现
为了更好的理解亲密性,我们从反面看看【虚假的亲密性】都是什么状态和表现,帮助你来识别。
1. 用【刻板仪式】表达亲密性
伴侣之间逢过节都有送礼物,但更像是完成任务;
虽然家庭成员微信上一直保持联系,但只聊天气、工作、晚饭吃什么,顶多再说说孩子,很难进入谈心或deeptalk的状态,像一个客气冷漠的机器人之家;而在朋友关系中,时常联系,但是从来不分享感受,这种明明很熟悉但却不知道对方在想什么的状态,让人感觉关系很远;
还有一种身体先逃跑的人,会在伴侣想谈心时突然头疼、犯困,或者借口加班溜走。
如果处于这种状态,有几种可能:
(1)TA认为亲密代表着情绪索取,那当TA把害怕或厌烦的感觉变成一套固定流程,就不用面对和处理真实情绪了;
(2)害怕真实的自己不够好,比如有的人觉得自己有很多“阴暗”的想法,不能让别人知,而说的越多越会“暴露”自己;
(3)有的家庭用指责和冷战来表达情感,在成长经历中没有体验过亲近的感觉,也就无法表达亲近感,借用一套社会通用的好男人好女人标准来表现,看起来无可指摘,节日仪式感都到位了,但关系的另一方常常有苦说不出。
2. 用【性】和【身体亲密】表达亲密性
当希望获得关注和爱时,更习惯展现自己的性吸引力,通过身体来吸引和表达亲近;
把性等同于爱的证据,用性魅力来获得“爱”,把性快感当作被爱的感觉;
不断换床伴,不断在新的关系里找刺激,但从不发展稳定关系,或者说没有能力发展稳定关系,无法拥有更持久的依恋和信任感,因而也难以感受到真正的亲密感。
内心有这样的状态,一种是有与性相关的早年创伤,一种是性启蒙的方式不恰当,在成年后容易进入重复被伤害的关系模式,无法真正走进亲密关系。
3. 用【表演式关系】表达亲密性
在这个行为模式下,把亲密能力当作工具,更在乎关系的功能性。
我们关系的状态只是我人设的一部分,配合演出“美好生活”就够了;过生日拍完照发完朋友圈,回归到熟悉的陌生人状态里,而文案却写得如此亲密无间,对比实际的关系表现就像是在两个世界里;
这便是我们所说的活在别人眼里,需要别人羡慕才能觉得自己有价值,在关系中照镜子只想看到自己的独特。
自体心理学说到人都有被镜映的需求,帮助我们既看见自己的好和独特,又能通过他人的眼睛接收现实反馈,如果自恋受损,则会不断追求独特性和他人的羡慕来满足自恋。
还有一种类型,见面第一次听说对方有什么身份就快速贴近,表现的亲密无比,在TA的价值观体系里,“这个人的身份可以给我带来什么”永远都比“这个人是怎样的人,有怎样的兴趣爱好,我是否喜欢TA“重要。
跟TA相处会感觉自己被物化了,当TA不需要你的时候,你很难收到TA的回应,或者很敷衍,感觉在你们的关系中你像被抛弃,被当作一个物件一样被不在意的搁置;TA需要的时候来了,而且无比亲密的贴近和回应你,甚至给你依恋的感觉。
这类人往往社会性功能很好,因为TA有能力迅速拉近距离和维护关系,但因为TA的人格面具和价值体系,很难交心。
4. 用【融合共生】表达亲密性
需要时时刻刻和对方在一起,了解对方每天的行程和状态,内心总是希望和对方同吃同住,对同一件事有一致感受,有什么事都想立即完全的分享给对方,不区分“你”和“我”的界限。
这种需求并不只限于对爱人的需要,很多人对朋友也有这样的内在深层渴望。
因为“分离个体化”没有完成,没有很好的从早期紧密的依附关系中逐渐独立出来,形成自我认同和自主性。就像婴儿离不开妈妈,是一种强烈的融合共生的需要。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的伴侣关系初期很“黏”,但时间再久一点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作为成年人,没有谁愿意并且可以在关系中一直当爹当妈,除非两人内在都是“婴儿”状态,可以互相粘连。
03
如何获得真正的亲密
很多时候因为这样那样的成长经历带给我们影响,让我们难以在不同类型的关系中保持恰当的亲密感,怕靠近了被侵入边界无法拒绝或将其推出,离远了又太孤独,内心还是渴望有归属和依恋,期待能够被理解和关注,或者用以上不恰当的方式去寻求或表达亲密感。
想要在关系中获得亲密性,只有不断地识别不良模式,将感受落到自身体验上:
一边问自己,我到底需要什么,这种感觉是我想要的吗?这样的关系中状态让我感觉安全和信任,还是给我很多压力,或者让我很困惑?
一边来尝试弹性调整自己的界限,在现实关系中进行实践矫正,例如看看自己是否对一个我还不信任的人分享过多,感觉心里不安全,而对一个很真诚的人却没有更好的敞开,没有进一步建立关系,那是不是可以分享自己的失落和愿望。
我们可以给自己更多尝试的机会,不断调整自己的边界,能够和朋友伴侣更亲密,也能将不合适的关系推出自己的世界,放在合适的距离。
作者简介:夏葵,个人执业心理咨询师,心理动力学取向,心理团体带领人,中级社工师。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绿野心理(ID:gh_64949da02da3),心理咨询笔记,心理社群活动。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
原作者名: 夏葵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绿野心理(ID:gh_64949da02da3)
原文标题 跟心理咨询师一起成长|你是否陷入了虚假的亲密感中?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