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中,你是否以“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来喂养客体?
在人际关系的复杂网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类型的个体:有的无私奉献,有的则不断索取。这种现象可以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描述:“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这是一种不平衡的人际关系,在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中都比较常见。
01
关系中的贡献者与索取者
在客体关系中,往往会有不同的角色定位,有的人在关系中提供了贡献者的角色,有的人可能是索取者,前者是受损者,后者则是获益者。
贡献者: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贡献者是指在人际关系中,那些不计较个人得失,愿意为他人付出的人。他们往往“吃的是草”,即他们所得到的回报远远少于他们的付出,但他们依然“挤出来的是奶”,即他们持续地为他人提供支持和帮助。
这类人通常具有高度的同理心和责任感,他们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满足他人的需求。
索取者:吃的是奶,吐出来的是草。
与贡献者相对的是索取者,他们往往在关系中不断“吸食”他人的资源,而不愿意或很少给予回报。
索取者可能是无意识的,他们可能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了负担;也可能是有意识的,他们故意利用他人的善良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索取者的行为可能表现为情感上的依赖、物质上的索取,或者时间和精力的占用。他们可能会通过操纵、内疚感或责任感来迫使贡献者继续付出,从而维持自己的利益。
朋友小兰在农村长大,非常勤劳贤惠,但是处于老二排行的她却是个讨好的人。她生怕自己不如哥哥受重视,也怕自己不如妹妹受疼爱。
结婚后,她仍旧在夫妻关系中一味地付出,也经常给财物给娘家,成为名副其实的“伏弟魔”。尽管她付出很多,但仍然很痛苦、压抑,一直得不到家人的认可。
很明显,小兰是关系的“贡献者”,也是受损者。这样的角色,往往会在家庭中无条件照顾家人,在朋友关系中总是充当倾听者和支持者,或者在职场中默默承担额外的工作。
虽然贡献者对关系的维持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在他们的内心却是低价值感,是不配的。
贡献者也是牺牲者,其付出并不总是被看见或感激。相反,他们的行为可能被他人视为理所当然,甚至被索取者利用。这种不平衡的关系模式,最终可能导致贡献者身心俱疲,成为关系中的“受害者”或受损者。他们可能因为长期的不平衡关系而感到匮乏、焦虑甚至抑郁。
在小兰的家庭关系中,哥哥和妹妹成为了关系的“索取者”,但在长久的付出中,似乎大家都习以为常,对小兰的付出视而不见。
在某互联网公司,张薇的故事极具典型性。作为连续三年获得"最佳团队贡献奖"的员工,她每天最早到岗准备咖啡,主动承担同事临时加派的任务,甚至自掏腰包为部门团建购置零食。
但当她因流感请假两天时,却收到二十余条"怎么还不回来"的抱怨信息——这种付出与收获的极端反差,正是人际关系中"能量吸血鬼"现象的缩影。
所谓“升米恩,斗米仇”,就是这种关系的升级版。
02
贡献者与索取者是怎么形成的?
贡献者的行为往往源于其内在的对关系讨好的心理需求。他们可能希望通过付出获得他人的认可和爱,或者通过帮助他人来满足自己的价值感。
这种心理动因可能源于童年时期的经历,比如在家庭中扮演照顾者的角色,或者在社会环境中被鼓励无私奉献。
人文主义学者、诗人鲁米(Rumi)说:“你生而有翼,为何匍匐前行?”,认为我们在关系中应该展现真实的自我,而不是压抑自己以迎合他人。显然,贡献者则是相反的。
例如,一个在童年时期被要求照顾弟弟妹妹的人,可能在成年后继续扮演照顾者的角色,即使这种付出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
他们可能会认为,只有通过付出才能获得他人的爱和认可,此其一。
其二,是由于社会文化对无私奉献的推崇。
社会文化对无私奉献的推崇也是贡献者形成的重要原因。在许多文化中,无私奉献被视为一种美德,贡献者因此受到社会的赞扬和尊重。这种文化背景使得贡献者在关系中更容易过度付出,而忽视了自己的需求。
在东方文化中,家庭责任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常常被强调,这使得许多人将无私奉献视为理所当然。贡献者在关系中失去自我,成为“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的典型代表。
尽管他们因为牺牲又得不到认可而苦恼,但依旧乐此不疲。
索取者的心理机制和行为则可能源于其心理上的依赖和操控。他们可能缺乏自我满足的能力,因此依赖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同时,他们可能通过操控他人的情感来维持这种依赖关系,比如通过内疚感或责任感来迫使他人继续付出。
一个情感上不成熟的伴侣可能会通过制造内疚感来迫使对方满足自己的需求,即使这种需求是不合理的。这种行为模式不仅对贡献者造成了伤害,也阻碍了索取者自身的成长。
03
破局:不过度讨好,也不过度牺牲
人是社会和关系的产物,我们要活得自在,需要把握在关系中的平衡,那就是:在关系中不过度讨好,也不过度牺牲。
正如克莱因所说:“健康的关系是既能依赖他人,又能保持独立。”过度依赖或过度独立都会破坏关系的平衡。
首先,贡献者需要意识到自己在关系中的角色,并识别自己是否处于“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的状态。通过自我觉察,贡献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动机,并评估这种付出是否值得。
贡献者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得到了什么?我是否感到满足?”这些问题可以帮助贡献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和动机。
其次,设定界限,做好自我保护。贡献者需要学会设定界限,保护自己的利益。这包括明确自己的需求和底线,并学会拒绝不合理的要求。设定界限并不意味着自私,而是为了维持关系的健康和平衡。
贡献者可以通过与对方沟通,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底线,比如:“我愿意帮助你,但我也有自己的事情需要处理,希望你能理解。”通过设定界限,贡献者可以避免过度付出,同时维护自己的利益。
小兰通过心理咨询的帮助,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与人际关系中的讨好模式,逐渐开始觉察自我成长自己。她开始学会在关系中设立边界,保护自己,让关系变得清爽。
她感叹道:“原来,有自我的天空才是最美的!”
三是,增强自我价值感,减少对他人的依赖。贡献者可以通过增强自我价值感来减少对他人的依赖。这包括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升自我能力,以及建立多元化的社交网络。
贡献者可以通过学习新技能或结交新朋友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增强自我价值感,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必过度依赖他人的认可和爱,从而减少对单一关系的依赖。
如果贡献者发现自己难以摆脱过度付出的模式,或者索取者的行为已经对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寻求专业帮助可能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此外,重新评估关系,必要时选择离开,也是很重要的。在某些情况下,重新评估关系并选择离开可能是必要的。
如果贡献者发现索取者无法改变其行为,或者关系已经对自己造成了严重的伤害,离开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虽然这可能会带来短期的痛苦,但从长远来看,这有助于贡献者恢复自我,并建立更健康的关系。
在人际关系中,贡献者与索取者的互动往往形成一种复杂的动态平衡。贡献者“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的行为虽然体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但也可能导致关系的长期不平衡。
通过自我觉察、设定界限、增强自我价值感以及重新评估关系,贡献者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不过度讨好也不过度牺牲,从而建立更健康、更平衡的人际关系。
如果你是个过度讨好或过度牺牲者,那么,请STOP!
是的,请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