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的叛逆可能只是自我认同的觉醒
孩子为什么会叛逆?孩子为什么经常会觉得生命无意义?这可能是自我认同混乱的一种表现。
《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这部电影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探索,其魔幻的外衣下包裹了深刻的成长议题,细腻而真实,发人深思。结合《哪吒2》,我们一起看看自我认同这个话题。
01
叛逆——自我认同的觉醒
自我认同(Self-Identity)是指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认知和定义,包括对个人特质(自身性格、能力、兴趣的认知等)、价值观、目标、社会角色以及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接纳。“我是谁”“我为何存在”“我想成为怎样的人”这些问题便是对自我认同的探索。
清晰稳定的自我认同能帮助我们充分认识和了解自己,从而在职业选择、关系选择中能更坚定,更具有适应性,也能减少我们迷茫、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增强心理韧性;同时,也能更清楚生活的方向和目标,增强存在的价值感,让生命更有意义。
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提出,青少年期的核心任务是解决“同一性 vs 角色混乱”的危机,即通过探索,逐渐建立稳定的自我认同。当青少年自我认同混乱,自我同一性被破坏,很容易感到迷茫和无意义。
哪吒的叛逆,就是对命运的抗争,也是对自我认同的追寻。他不愿被贴上“魔”的标签,而是渴望用自己的方式证明自己的价值。这种叛逆,从心理学角度看,是一种对“我是谁”“我到底为什么而活”的探索。哪吒的故事提醒我们:叛逆并非坏事,它可能是内心深处对自我价值的呼唤。
02
“贴标签”——对自我认同的破坏
影响自我认同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个人经历(生命中经历的一些重大事件)、社会文化(比如一些社会或家庭期待、文化价值观、社会规范等)、重要他人的评价以及时代背景等。
哪吒本该是灵珠转世,可因为申公豹的阴谋,让他意外地成了“魔童”。就像现实中,一个正常发展的孩子,可能会因为成长中的一场变故或者一个意外,从而被打断。
哪吒一出生,就被贴上了“魔”的标签。影片通过哪吒的挣扎,揭示了标签化对自我认同的破坏性。当个体被外界定义时,其真实自我可能被压抑,甚至陷入自我怀疑与孤独的深渊。
现实中,许多青少年与哪吒一样,因学业压力、外貌评价或行为偏差被贴上负面标签。
比如:在重男轻女的社会,女孩一出生就被贴上了“赔钱货”的标签,“女孩越大成绩会越差”“成绩不好就是笨孩子”,“考不上好大学就是一个失败者”等,这种贴标签的行为会让孩子逐渐接受外界赋予的负面身份,进而影响其行为选择与心理健康。
03
“以爱为名”的控制——自我认同路上的绊脚石
在自我认同的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社会期待、家庭期待与个人价值的冲突,我们该如何平衡,作为父母,又该如何选择,《哪吒2》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影片中,东海龙王对敖丙的期待折射出一种教育困境——“以爱为名”的控制。龙王为敖丙铺就“成龙”之路,却忽视了其内心对自由的渴望。
这种“社会期待”与“自我实现”的冲突,在现实中表现为家长对成绩、分数、上好高中、大学的过度执着的追求,导致孩子失去探索兴趣与独立思考的机会,也失去很多自主选择的空间。孩子的天性被极大地束缚和压抑。
东海龙王最后的觉醒和道歉,承认了“以爱为名”的控制的局限性。他的那句:“你的路还需你去闯,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吧”,道出了千万儿女的期待。这也是父辈的成长,他们能正视孩子内心的需求,将自主权还给孩子。过度的控制终究是孩子自我认同道路上的拦路虎和绊脚石。
04
“我命由我不由天”——自我认同的勇气
哪吒的觉醒台词“去他个鸟命”,需要很大的勇气。这也是自我认同带来的力量感——我知道我想要活成什么样,不是由你来定义,而是由我自己定义。这是对社会期待,社会规范的挑战,也是对自我内心真实需求的忠诚,对个人价值的重视。
电影通过这一情节强调:自我认同的终极目标,是摆脱外界定义的枷锁,建立“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并非否定社会规则,而是在理解规则的基础上,找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平衡点。
05
父母无条件接纳——自我认同的根基
李靖夫妇对哪吒的爱,是无条件的接纳与支持。他们不在乎他是仙是魔,只希望他平安快乐。这种亲情的力量,为哪吒的成长提供了坚实的情感后盾,也是哪吒最终实现自我救赎的关键。面对“魔丸”身份,他们选择用信任替代否定,用引导替代压制。
例如,殷夫人对哪吒说:“娘从没在乎过,你是仙是魔,娘只知道,你是娘的儿。”这种无条件的接纳,为哪吒提供了爱和安全感,使其由力量完成从“被定义者”到“自我定义者”的转变,帮助他顺利完成对自我的认同。
但是,接纳不是纵容,而是基于理解的信任。李靖夫妇并未忽视哪吒的破坏行为,他们会设定边界,给予正向引导(如太乙真人的教化),帮助哪吒将“魔性”转化为守护他人的力量。
因此,在我们的教育中,面对孩子的“叛逆”,需放下对“完美人设”的执念,不要过于挑剔和苛责,要给予陪伴和鼓励,关注他们行为背后的需求,和孩子一起直面孩子成长中的种种困难,一起前行。
最后,孩子的自我认同,是一场需要家庭、社会共同托举的生命修行。在自我认同的道路上,我们要允许孩子犯错。
孩子通过失败,才能学会责任和修复力。我们要给予陪伴和倾听,理解孩子叛逆的背后是寻求认同的信号,我们要关注孩子的独特性,发挥每个孩子的潜能。唯有在爱与信任的土壤中,青少年才能如哪吒一般,挣脱标签的束缚,在混沌中寻得属于自己的“英雄之路”。
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能说了算,这或许是对自我认同最有力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