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恋爱越来越难?社会学带你看清“爱无能”的本质
作者:Hou Sirui
来源:微信公众号:猴猴说话(ID:houhoushuohua)
在七八年前,我陷入到了一个情感困境。
就是我一边渴望深刻的爱情,但又害怕进入到长久的亲密关系里。
我曾一度以为,是我的人格还不够完整,或者是原生家庭有什么缺憾,
但伊娃·易洛思却认为:也可能是因为原先大家公认的爱情剧本消失了,而现代人只能在不确定的爱情市场中迷茫和自责。
这篇文章,我想从伊娃·易洛思的《爱,为什么痛》,以及深入解剖我个人的恋爱观念转变,来尝试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为什么现代人建立亲密关系越来越难?
2、在传统爱情仪式消亡后,没有了爱情剧本,我们要如何才能遇到真爱?
3、以及为什么有的人会恐惧长久的承诺,又该如何克服这种恐惧?
01
自我实现的爱情困境
在2013年,我结束了第一份完整的恋情后,就直接空窗了7年。
期间我也尝试过两次追求女生,但最后也都失败了。之后,我开始把注意力放在了自己的身上,我开始觉得一个人的生活也挺好,也开始学着享受孤独。但偶尔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我还是会心里痒痒,希望那时候脆弱、敏感、孤独的自己能够被人看见。
那为什么那时候的我,还是会想要单身一辈子呢?
在看了《爱,为什么痛》之后,我找到了一个与我产生极大共鸣的原因,就是我对「自我实现」的执着。
易洛思在《爱,为什么痛》里说:
自我实现这一理想包含着一种从根本上缺乏稳定的自我监督,因为发展和成长的隐含意义是明天之我必定不同于今日之我。
「自我实现」这套叙事,意味着我会不停地成长和变化,这时候,建立深度关系和承诺,就形成了一种把我的“自我”固着的力量。
似乎它是在阻止我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对那时候的我来说,找伴侣、结婚,就是在献祭自我未来的可能性。
而相比于把时间和心思给别人,不如去“爱”自己,用“自爱”来代替“爱情”。
但正如易洛思说的:
用“自爱”来替代“爱情”,等同于在否认自我价值最根本最本质的社会性质。这种“我们要爱自己”的强制命令,尝试通过自主性来解决人们对“认同”的现实需求,然而认同只能通过一个人承认对他人的依赖来赋予。
简单来说,我们是社会性动物,要想被他人认同,就得承认自己是需要深度的关系的。
如果是当时的自己,看到易洛思这句话,肯定会说:
我不需要深度关系,也能过好自己的生活。
的确,那时候的我,也逐渐适应了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习惯着一个人去面对工作和生活。
但是这种状态并非我们有意的选择,而是时代环境把我们逼在了孤独的角落,不得不执行的生存策略。
那时代环境,是怎么影响我们的爱情策略的?这就要聊到第二个部分,爱情制度的大转型。
02
爱情制度的大转型
在前现代化的19世纪时期,在西方文化里,存在着共同的公认的一套爱情仪式,大家都亦步亦趋地遵守其中的规则,从起初的交谈,到一起外出散步,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确定彼此吸引,之后再结伴出游,按部就班地走完爱情的流程。
易洛思认为,在这种仪式化的爱情秩序下,我们是先缔结承诺关系,然后产生真实的情感的。
甚至说,比起社会秩序的稳定,个人的情感在这里的重要性并不高。
就像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里说的: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应。
这时候,大家的承诺对象,并非自己的爱人,而是当前社会的道德准则。
即便无法在一开始就能产生真实情感,甚至还会滋生出权力不对等的悲剧家庭,大家也不得不遵守这种公认的制度。毕竟那时候,经济利益与婚姻已经形成了很强的绑定。
而当资本主义市场兴起,基于家族、人脉关系和内部体制的经济系统被瓦解,这时候,人们开始注重“浪漫爱情”,个体的爱情选择从此就能从群体道德和社会框架里挣脱出来,在这个自由的爱情市场里,大家都放飞自我了。
刚才说了,在传统的爱情仪式的约束下,人们是先缔结承诺关系,再可能产生感情;而自由的现代人认为,要先有感情,有判断,我们才能确定要不要承诺彼此,步入婚姻。
因为在自由恋爱市场里,我们的选择变多了。
就像易洛思形容的:
在发现王子/公主的途中要亲吻太多青蛙;大海捞针式的网上搜索;从酒吧、派对或相亲回来仍是形影孤单。——《爱,为什么痛》
在我的空窗期的寂寞难耐时刻,我也尝试过社交软件,但当我看到在我面前有无数的选择时,我意识到,我也不过是无数选择中的一个,这种基于虚幻的想象和算法建立起来的关系,就像泡沫一样脆弱,大家都是彼此通往幸福路上遇见的一只只青蛙,而王子和公主永远也没有出现。
而且我可能是被现代文化熏陶太久,我极其反感父母、亲戚牵强地给我介绍相亲对象。所以,按照当时的节奏,我大概率会一直单身下去了。
但是,从2013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1年。曾经那个叫嚣着要一直单身下去的我,已经啪啪打脸……
今年,是我和陈女士在一起的第五年。
你要问我幸福吗?我想说,有什么能比我认为极其重要的人,也同样把我视为极其重要的人更让我幸福的事呢?
03
我是怎么找到真爱的
那我是怎么找到自己的真爱的呢?
我觉得在与陈女士真正建立亲密关系之前,我似乎满足了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你的自我要先安定下来。
回想我之前之所以不愿意谈恋爱,目的是为了自我实现,但其实我当时心里最害怕的便是留在老家这个小城,一旦找了对象结了婚,就很难再离开了。
当到了北京后,我原本缥缈的幻想变成了现实,内心开始逐渐安定,不再躁动,这也为我去遇到自己的亲密关系,打下了基础。
第二个条件,你能清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里有个关键的节点,是在2019年,我看完了《灵能百分百》后产生的念头。
我很喜欢动漫里的主角Mob(影山茂夫),他和以前的我很像,有些懦弱,没主见,存在感也低。即便拥有超能力(这个我没有),但是他希望自己不依靠超能力,也能获得身边的亲人、朋友、老师的认可。
这里很打动我的,是他每次都会以无差别的善意去相信和温暖身边的人,然后一点点成长。
也是在那段时间,我把我的微信头像换成了Mob。
我希望自己也能像Mob一样,成为一个温柔、善良,还能有自己想法的人。
可能也正因为我知道了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我也更容易在别人身上,看见善良、温柔等特质。
这也成为了对我来说,建立恋爱关系很重要的因素。
最后一个条件,是共同的经历。
其实即便不是恋情,就算是深刻的友情的形成,也离不开一段共有的旅程。
你可以回想对你来说,还在联系的很重要的人,那一定是你茫茫的班级同学里、街坊邻居里、大学室友里、工作同事中,一起共同经历了一些旅程,然后凭借着你的直觉,逐步筛选出来的珍贵的关系。
我很喜欢《浪漫爱情心理学》里的一句话:
浪漫爱情的核心,是深刻的共享的生活感觉。
“生活感觉” 就是一个人内心深处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和态度。但这里我想说的重点,不是「生活感觉」,而是深刻的共享。
这恰恰是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爱情市场很难做到的事。
回想我当时是什么时候喜欢上陈女士的,我自己都不知道,我能知道的是,我们当时在一个团队里,我看见她关心和照顾团队里的小朋友,我也曾看着她因为搞定一个工作小目标熬夜到凌晨12点,我还看见了她的另一面,在 Livehouse 里跟着音乐没心没肺的蹦跶,也看着她在被人重伤后仍做出的善良的选择。
我能从她的生活感觉里,看见善良、温柔和独立的个体,那是我憧憬成为的自己。
说来很好玩,我和她的爱好几乎是没有重合的,我喜欢看书、跑步、做设计,
她都不喜欢运动,她连从奥森大门走到跑道上都要抱怨很多遍“怎么还没到”。
她也不喜欢读书,但她的思考和生活的智慧,常常来自于她敏锐的直觉。
她也不擅长做技术和专项能力,她更擅长我不太会的协调、沟通与推进。
但在我们聊天的时候,我最强烈的感受是,她愿意深入地了解我,让我成为她关系很好的伙伴。
我开始不自觉地去模仿她,在打字时,加上很多元气满满的感叹号,听她推荐的歌,在她的怂恿下报了一个吉他课。最重要的是,她全然地看见了我的存在,这会让我感到被温暖包裹。
而当我们的关系越走越近,在某一天走到了一个模糊的地带,我开始无法定义我们之间的关系,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这是我陷入爱河了。
但这只是我个人的经验,不一定对你有用,但如果要把经验提炼出来,我觉得可以总结为:
1)确保自己的心是安定的。尽量进入到一个能让自己安定下来,能做你自己享受和擅长的事的环境。如果你的内心是躁动的,你对自己目前的环境和现状是不满的,就很难建立长期的浪漫关系。
2)想清楚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注意,不是赚多少钱,成为什么社会角色,而是你最乐意拥有的内在特质,比如坚韧、独立、善良、果断、温柔、豁达。它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你会吸引什么样的人。
3)要在一个动态的旅程里,深度地了解一个人。可以是在长期共事的环境里,也可以是某个线下的兴趣班,或者是可以成组做项目的线上社群。
04
如何克服承诺的恐惧
最后一个问题,如果你遇见了自己渴望的亲密关系,要如何克服对于承诺的恐惧?
1)善用自己的直觉
易洛思在《爱,为什么痛》里说:
承诺含有工具成分和情感成分。然而研究表明,承诺最强势的始终还是其情感层面,因为承诺不可能是一种理性层面的选择。
所以,想要克服对于承诺的恐惧,我们要调用我们的情感层面,也就是要善用自己的直觉。
正如书里所言:
对于那些无法用理性来评估和决策的事情,直觉是很必要的;因为那种中规中矩的选项权衡未能考虑到个体情感的力量或强度。
看起来,从理性角度去衡量对方的外貌,经济水平,是一种很现实的做法。
但在如今的社会里,不确定性太强了,谁都有可能面对突然的行业变动。而不变的,恰恰是你用直觉、感性去感受到的对方的内在品质。
然后凭借着感性的力量,去许下承诺。
但我总觉得这不是最终的答案,到这里还是没有回答一个问题:就是当自我在不断变化和成长,我们要怎么克服对于承诺的恐惧?
有天我蹲马桶上随意翻阅爱情相关的书籍,我注意到了“选择”和“责任”两个词。我突然顿悟。
我发现,有的人虽然信誓旦旦的承诺,但是转身就背叛;有的人从不承诺,但内心已经打定主意对对方负责到底。
承诺不是开个口这么简单,而是双方是否真的愿意把自己的选择与自己的责任挂钩起来。
也就是说,承诺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选择,它能给彼此带来足够的安全感与信任。
这里真的感谢陈女士,我此前从来不会相信,会有一个人能让我这么安心。
而在彼此的选择、责任和信任之上,我们才能产生共同面对未来不确定的勇气。
2)面对不确定的勇气
陈女士在有一天晚上,临睡前问我,是不是以后相处时间久了,就会对她厌倦了?
我当时直接就说了:“不会!”
她问:“为什么?”
我说:“因为随着我们共同的经历越多,你在我的记忆里的刻画就越丰富和深刻,对我来说也就越来越不可替代。”
我还记得在2023年,她那时候在义乌找到了赚钱的路子,中途我们回了趟雅安,给我的姥爷过了百岁大寿,但是随后,我的姥爷便开始患病在床,再后来去世了。在姥爷卧床期间,陈女士一直在支持我,陪同我。
我们放弃了手上所有的工作,每天跑医院给姥爷送吃的,买垫片,陪姥爷唱歌,哄他开心。我很庆幸我们做了所有能做的,对于这一切我真的无憾。
随后疫情管控放开,我姥姥又住院了,又是每天去医院一顿折腾。但是也就是这几个月的折腾,我们义乌的房租也要到期了。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那时候因为顾及家里人,而放弃了义乌更多的赚钱机会,但是陈女士从来没有说过一次后悔的话。
在姥爷走的那天晚上,我和她走下楼去取东西,我们两一边走一边哭着说:姥爷临走前的早上都不想吃东西,他把最后一顿,留给了我们给他准备的小蛋糕。
毫无疑问,在我们两的生命历程交叠后,她的生命痕迹,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记忆里,与曾经的承诺相互交错、连接。
这时候,承诺不再是约束和枷锁,而是我们共同面对生命无常的勇气。
05
一个小故事
在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正是甘肃金昌的春节,这边过年鞭炮齐鸣,烟花四起。
让我想起了我和她在一起的第一个春节,2021年除夕夜,在北京,我们俩漫步在回家的路上,快到12点,街对面的人点燃了烟花,漫天花火就在我们的头顶绽放,我们驻足,拉着手,安静地看了好久。
这是我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体验。
可能是因为从没那么近距离地看烟花,按照我单身的时候,我会拿出手机去记录,去分享,但这种视觉的冲击和兴奋,在一瞬间就消弭于我与她的关系之中,已经有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人与我一起见证了,我不需要和谁分享。
她的侧脸映出了烟花的色彩,转过头对我说:新年快乐。
我感受着她的手温,我消失了,世界里只有烟花和她。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体会到平凡的深情。
我写这篇文章,并非鼓励你谈对象、结婚,而是想告诉你,在你用心关照自己,认真生活的过程中,当怦然心动不期而遇,你起码能意识到:你对彼此未来不确定的深深恐惧,也可以成为去承诺、去追逐内心直觉的勇气。
内容参考:
书籍《爱,为什么痛》伊娃·易洛斯著,叶嵘译
书籍《浪漫爱情心理学》纳撒尼尔·布兰登著,林本椿,林尧译.
作者简介:Hou Sirui,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猴猴说话(ID:houhoushuohua),关注我,一起深度思考和成长。
互动时间
你感觉自己“爱无能”了吗?你还打算尝试寻找伴侣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原作者名: Hou Sirui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猴猴说话(ID:houhoushuohua)
转载原标题: 为什么恋爱越来越难?社会学带你看清“爱无能”的本质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