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人即地狱,我们可以不要亲密关系吗?
在心理咨询中,我会遇到一些来访者,他们在人际关系中经历过创伤,于是对人产生质疑。在我们一起回看他们过往的亲密关系时,有人问我:“他人即地狱,人比鬼还可怕。我可以一个人生活,不再发展亲密关系吗?”
“他人即地狱”是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名言。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有时候不得不深入到一些哲学的大问题中,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理念。例如:我们可以不要亲密关系吗?
01
为什么会产生
“不要亲密关系”的想法?
在人际关系中,受过伤害的经历往往会让人下意识地选择自我保护,甚至逃避。当一个人产生“我不需要任何亲密关系”的想法时,通常背后有复杂的心理成因。这种想法不仅仅是源于对自由的追求,更可能是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 对亲密关系的失望与创伤
当一个人在亲密关系中多次受挫,感受到被忽视、背叛或不被理解时,内心很容易形成一种“保护性屏障”,用拒绝关系来避免再次受到伤害。为了防止重蹈覆辙,他们会选择远离所有可能涉及情感投入的关系,以此来保持“安全感”。
2. 过于独立的信念
有些人从小被教育要独立自强,甚至被灌输“依赖别人是软弱的表现”的观念。这种信念让他们在潜意识中排斥亲密关系,因为亲密关系意味着依赖、沟通与妥协,而这些在他们看来等同于脆弱和不够强大。
3. 对失控的恐惧
亲密关系需要一定的情感投入和信任,而这也意味着你无法完全掌控对方的情绪和行为。有些人对这种“失控感”感到不安,他们更愿意保持孤单的状态,以掌控自己的生活节奏,避免在关系中感受到无助和不确定性。
4. 孤独型人格特质
一些人天性更倾向内向和自我封闭,他们并非因恐惧而回避亲密关系,而是单纯享受独处时的宁静。他们的心理需求较少依赖于外界的反馈,更喜欢在独立思考、阅读或创作中找到自我满足感。这并不一定是不健康的表现,但如果他们完全排斥亲密互动,则需要关注是否隐藏着未被察觉的情感需求。
5. 原生家庭的影响
成长过程中缺乏温暖、父母关系冷漠或存在高冲突的家庭环境,容易让孩子在潜意识中认为亲密关系充满痛苦和风险。因此,他们长大后会将“远离亲密关系”视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避免陷入父母曾经的情感模式。
这些原因可能让人认为,与其冒险投入一段关系而再度受伤,不如封闭自己,彻底与外界保持距离,追求“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
然而,这样的“独立”背后,有时并非真正的自我选择,而是源于对再次受伤的恐惧。
02
“他人即地狱”
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他人即地狱”是法国哲学家萨特在他的戏剧《禁闭》(Huis Clos)中提出的著名观点。这句话常被误解为“人际关系必然是痛苦的”或“生活在社会中就是痛苦的”,但萨特的本意比这更深刻。
萨特
1. 背景与来源
萨特作品《禁闭》讲述了三个陌生人在死后被关在一间密室中,他们没有任何身体折磨,而是因为彼此间不断的审视、评论和冲突而陷入永恒的折磨,最终意识到“地狱”不是火焰和烈焰,而是彼此的存在。这时,萨特借剧中人物之口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地狱就是他人”。
2. “他人即地狱”真正的含义
萨特并不是说所有的人际关系都会导致痛苦,而是强调人如何被“他人的凝视”影响而失去自由。在存在主义的观点中,自我认同是主观的,但当我们被他人凝视时,我们会被他人贴上标签,失去自我定义的权利。简单来说:
他人看待我们时,往往通过他们的视角和判断来定义我们。这种定义有时和我们自认为的形象不一致,导致冲突和不安。
例如,当你努力表现自己时,却被他人误解或贴上负面标签,会让你陷入无力感。
他人的存在迫使我们意识到“我并不是完全自由的”。我们的行为常常会因为他人的评价、期待或审视而变得不再“纯粹是自己”,从而陷入焦虑和不安。
在剧中,三个角色不断揭露彼此的缺点与秘密,彼此折磨。他们互相试图通过对方的认可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但同时又被对方的评价深深刺痛,结果只能在关系中不断加深痛苦,无法逃脱。
3. 他人带来的两面性
虽然萨特用“地狱”形容他人,但他并不否认人际关系的必要性和价值。存在主义认为,人是自由的个体,但同时也是社会性动物,无法完全脱离他人的关系而存在。因此,“他人即地狱”这句话强调的并不是人际关系本身有害,而是提醒我们:如果我们过度依赖他人的目光和评价来定义自己,我们就会被束缚在地狱中。
只有当我们能够在与他人互动中保持自我意识,拒绝被定义和标签化,才能避免“他人即地狱”的困境。
换句话说,人可以在社会中与他人建立关系,但不应失去自我、被他人的评价绑架。
4. 现实生活中的启示
自我价值的独立性:我们常常因为他人的看法而动摇,害怕被批评、否定,或者渴望被认同。这种对他人评价的过度关注会让我们失去对自我价值的把控,最终陷入痛苦。
他人的评价不是全部:我们需要意识到,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并不等于真实的“自我”。被他人误解或评价,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我们可以选择不完全被其控制。
关系中的自由与边界:健康的亲密关系和人际互动,是在接纳彼此差异的同时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而不是在关系中不断“绑架”对方的情绪或自我认同。
在我看来,那些希望断绝一切亲密关系的人,很多往往是在人际关系中,体会到了被评价、被否定的负面感受,从而对人际关系失望。
03
如何修复
对亲密关系的恐惧?
要修复这种恐惧,需要我们重新定义亲密关系的意义,并在其中学会建立安全感。
1. 建立健康的边界
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时接纳对方的独立性。健康的边界意味着,你可以在关系中坦然地说“不”,也能够尊重对方的空间,而不会因此感到内疚或不安。
2. 降低不合理的期待
亲密关系中的冲突和不完美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接纳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有助于减少因期待过高而产生的失望感。
3. 疗愈过去的创伤
如果过去的伤痛总是浮现,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或自我疗愈的方式,帮助自己面对和释怀。与其否认或逃避这些创伤,不如主动地去理解它们的影响,并寻找让自己感到安全的方式。
4. 自我关怀与独处的平衡
你需要学会在独处时与自己建立温暖的关系,而非用孤独惩罚自己。自我关怀意味着,当你感到脆弱时,能够温柔地对自己说:“没关系,你已经很努力了。” 当你学会真正爱自己时,你会发现独处是自由,而不是孤立。
无论认知行为疗法(CBT)还是人际关系疗法(IPT),都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和改变我们的人际关系,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认知或者行为模式,并做出新的改变。
04
人可以只靠自己生活吗?
答案是视情况而定。如果你内心真的觉得独自生活让你感到满足和自在,那这种生活方式是完全可以的。而如果你的“独立”是出于对亲密关系的逃避和恐惧,那么这并不是自由,而是一种情感上的封闭。
亲密关系并非必需品,但也不是牢笼。 它更像是一道可以打开的门。当你足够信任自己时,你会发现,走出这道门感受外面的世界并不会带来伤害,反而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温暖与支持。而真正的独立,并不是与所有人隔绝,而是有能力选择进入或退出一段关系。
在我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很多持有类似想法的来访者,显然需要的并不是真的离群索居,相反,是发展真正的亲密关系。他们需要在咨询中,看到自己对亲密关系的失望、恐惧,接纳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最终发展出让自己满意的亲密关系。在亲密关系中和他人相处,这是一种需要学习和锻炼的能力。
05
亲密关系会让你
成为更完整的自己
亲密关系的意义在于连接、共鸣与成长,而不是剥夺自由。它是一种选择:当你愿意并准备好时,你可以与他人分享喜悦和困扰;当你不愿意时,你也可以拥有独自生活的权利。
但请记得,无论你选择哪种生活方式,不要忽视内心深处真正的情感需求。许多人因为害怕受伤而选择封闭,却错过了人生中宝贵的情感体验。
如果你也曾问过自己:“我可以只靠自己,不要亲密关系吗?”不妨再深入一点,问问自己:“我是害怕被爱,还是害怕失去爱?”真正的亲密关系,不是要让你失去自我,而是让你拥有更完整的自己。
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无论是选择独自前行,还是携手同行,都能感受到内心的充实和平静。
作者简介:侯吉亮,心理治疗师,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硕士,执业于私人精神科诊所和京东互联网医院,在北京三甲精神科医院住院部做心理治疗。专注抑郁、双相、焦虑等情绪问题。持续接受CPS督导师李飞医生、美国认知治疗学院Fellow叶丽琼的个人督导。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侯吉亮(ID:psychotherapist-hou)。
互动时间
你和伴侣之间是如何相处的呢?你们遇到矛盾时会如何解决?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