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说:文章整理自壹心理读书会,部分内容有删改)
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许多“关键时刻”,比如:
指出上司的做法欠妥;
男女朋友要结束一段关系;
和叛逆期的孩子沟通;
让伴侣的父母停止干涉自己的生活;
让朋友还钱......
大多数人要么隐忍不发,要么恶语相向。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这种糟糕情况发生,从容应对“关键对话”呢?
有什么办法既能圆满解决问题,又不会伤害或冒犯对方?
有一本书,作者团队基于20多年对全球10多万人的跟踪调查,甄选出大家公认的对话高手,并将多年的研究成果整理成了一套“关键对话模型”,它就是——
点击领取会员体验卡
免费收听本书!!
↓↓↓

看完这本书,你会找到处理好“关键对话”的秘诀。
01 什么是“关键对话”?
我们先来看什么是关键对话,如何判断一段对话是否属于关键对话呢?
书中,作者所界定的“关键对话”,是指各方观点不同且情绪强烈的对话,这类对话通常在家庭、职场和社会中频繁出现。
比如,在和很重要的客户签约前,客户突然对你的提案有了质疑,你需要说服他认同你的意见,又不能让他心生不悦。
或者,当子女面临人生中重大选择时,你和另一半意见相左,并且为这件事争吵起来。
这些都属于关键对话,它具备三大特征:
一是高风险,如果对话不成功,将直接影响事情的结果;
二是不同观点,对话者所持的观点存在很大差异;
三是激烈情绪,对话内容容易让对话者突然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关键对话,往往发生在那些影响人生轨迹的瞬间。
比如上司在会议上的指责,应对不好可能意味着丢掉一份工作;和父亲的一次不愉快的争吵,让你们已经生疏多年;甚至有可能遇到坏人,需要和他谈判来确保自己的安全等等。

那么,我们应对关键时刻的关键对话时,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个问题是我们无法及时作出反应,关键对话往往是突然发生的,我们还来不及反应,大脑就已经陷入高度紧张中无法正常工作。
另一个问题是,我们容易下意识选择沉默和逃避,或者因为言辞不当激怒对方,把事态弄得更糟。
当然,这不能怪你,因为我们的基因里已经写好了应对方式。
每当面对关键对话时,我们便会下意识地采取人类面对危险时最原始的应对方式:
暴力对抗或转身而逃,往往不会去耐心地面对和解决问题。
但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关系破裂、团队失效甚至个人心理创伤。
因此,掌握关键对话的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
02 拿捏“关键对话”的四大技巧
书里,作者将20多年的研究成果,总结成了可以实操的技巧和方法,帮助你在生活中运用关键对话,从而高效解决冲突与分歧。
第一个技巧:明确沟通的目标,避免傻瓜式沟通。
在人民网的一篇采访中,曾提到韩寒在拍摄《后会无期》时,即便发生了状况,也从未见过他一脸怒气大声说话。
因为他很清楚自己的目的就是让拍戏进展顺利,发火是无济于事的。
而且他也没有采取沉默地接受对方的错误,或者当面表示反对的方法去沟通,而是选择跟演员说悄悄话。
这样一来,演员们避免了当众对话的尴尬,他们的情绪被照顾到了,沟通起来也方便许多。
因此,我们发现,沟通时牢记自己的目的,可以保证我们在关键对话中获得一半的成功;而避免傻瓜式沟通,也有助于我们实现关键对话的目的。

第二个技巧:观察对话氛围,并将其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观察对话氛围,也就是留意参与讨论者的反应,这比对话的内容更重要。
比如,对方用冷嘲热讽等方式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者避重就轻逃避敏感话题,甚至直接打算打断你的对话,对你进行语言攻击。
这种情况下,我们要适时按下暂停键,冷静下来营造安全的氛围,再重新开始对话。
比如,你本应接待领导去工厂视察,几位同事为此正在连夜工作。
但临时遇到急需解决的问题,你选择用这个时间与领导解决问题,没去工厂却忘了通知等待的同事们,同事们因此很气愤。
很显然,他们感觉不受尊重,认为你并不在意他们的工作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这种时候,你可以试试用“三步曲”重启对话。
第一步,向同事们道歉,因为你确实忘记了通知他们:“没通知你们取消视察是我的问题,我很抱歉。”
第二步,用对比法重建安全感,先用否定打消对方的误解:“我不希望大家认为我不重视你们的劳动成果,故意不向领导汇报。”
第三步,创建共同目的:“我也特别想让领导看见大家的努力成果,只是当时情况紧急必须立刻解决,否则严重影响公司利益,我只能选择先解决问题。这样,我再和领导沟通,看他明天来参加活动时是否可以视察工厂,听取咱们的成果汇报。”
当你用“三步曲”去营造安全氛围时,同事们就更容易理解你的苦衷,双方就可以将对话继续下去了。

第三个技巧:从事实入手,避免主观臆断。
简单来说,我们要学会如何在愤怒、恐惧或受伤的情况下展开对话。
通常情况下,我们的所见所闻是经过主观臆断,才产生感受、并控制我们展开行为的。
比如,在一次会议上,你向老板展示你某个成果过程中,你的同事有理有据地反对了你的某个观点。
但你很生气,觉得同事就是故意针对你,故意在老板面前让你丢脸。
如果你的情绪受到影响,那工作就很难进行下去,甚至可能还会立马反驳同事,当众失态。
但是,如果这时你可以跳出自己当下的情绪,客观分析事实,就更容易接受同事只是就是论事,不一定是在针对你。
这样一来,你就可以控制住情绪,和老板同事继续进行关键对话了。
最后一个技巧:了解对方动机,学会倾听、询问和表达。
想了解对方的真实动机,该怎么做才能让对方向你敞开心扉呢?
学会倾听和询问,是引导对方积极沟通的前提。
迪恩·拉斯克有一句话:“说服别人的一个最好方法是用你的耳朵——听听他们在讲什么。”
在倾听对方时,我们表现出真诚、好奇、坚持和耐心尤为重要。
另外,询问的时间、方式和技巧也很重要,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要循循善诱。
尤其是在讨论较敏感的话题时,注意要自信、谦逊而有技巧。

03 “关键对话”的两大法宝
在书里,作者一再强调要灵活应用两大法宝,即注意观察和营造安全感的重要性。
他认为这两大法宝是识别、展开、维持对话的基础。
那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怎样灵活运用这两大法宝呢?
比如说,你太太买了些昂贵的东西,你有些不满,需要与她沟通,那么,你沟通时就要记得注意观察和营造安全感了。
当你注意到,太太因为你的话开始不耐烦,言辞开始变得激烈时,你就要及时刹车,并运用所说的技巧营造安全感。
这时候你可以表示“这么说可能让你委屈了,是我不对。但我是为了能省下钱,快点还清房子的贷款,这样以后你就可以随便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了。”
这样说的话,你的妻子就会觉得你是在乎她的、你和她是有共同目的,她就会有安全感,愿意跟你继续沟通了。

再例如,遗产分配一直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需要面临的关键对话,对话的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和谐程度。
因此,在遗产分配时,活用关键对话原则和技巧进行关键对话尤其重要。
书中也提到一对成年姐弟关于遗产分配的例子,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案例里是如何活用关键对话原则和技巧,将理论转化为行动。
假设现在你是弟弟,你和姐姐在母亲去世后对遗产的分配有了分歧,你认为一直是你在照顾母亲,而姐姐认为她是因为经常出差才不得已让你来照顾,并且有给生活费。
你们都希望可以多分一些获得补偿,为此产生了争执,那么,我们就试用七个原则来面对这场对话:
首先,从“心”开始,明确自己的目标。你的目的是既要获得补偿,但又不想伤害感情。
然后,注意观察氛围,面对姐姐的怒气你也要保持冷静。
这时候你需要做些什么来保证对话氛围的安全,比如用对比法来消除误解:“我不是想说你做得不好,你确实一直也为母亲付出,但因为我觉得我牺牲得多,所以才想在财产上获得补偿。”
可能姐姐并不买账,她认为自己付出得不比你少。
记住要避免主观臆断。
对话的过程中,你要控制住自己主观的想法,你认为自己付出的多,但是要找出事实依据,从客观事实出发,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接着,到了陈述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尽量让姐姐觉得对话的氛围是安全的,利用“综合式陈述法”引导她说出自己的观点。
分享事实经过:“我知道你也为母亲花了很多钱,但我必须一刻不离地照顾。”
说出自己的看法:“这几年我时间和精力上付出得更多,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都很大,所以我才提出要多获得一些补偿。”
征询对方观点、承认这些只是你的想法,鼓励对方说出他的观点:“当然,这是我的想法,你觉得呢?”可能姐姐仍然无法认同,并不配合对话。
这时候就需要通过询问和倾听了解姐姐的动机。
询问的技巧我们之前已经学习了,先确认感受:“可能你无法完全认同。”再询问观点:“你对哪里有不同看法?”
你可以主动引导:“你是不是觉得不公平,否定了你的付出?”
姐姐这时候又强调了一遍自己也出钱了,可以请护工,是你自己决定不请护工,自己照顾的。
对她观点里认同的部分表示肯定,不认同的继续沟通,并补充自己的意见:
“没错,你确实也尽力了。我确实可以请护工,可是母亲更依赖我,我也更愿意照顾她,这种感情上的依赖不是钱可以解决的。而且,后期治疗花费比想象得多,比如最近两年她吃的新药,还有很多类似的花销,你给的钱远远不够,都是我在给。”
听到这些,姐姐已经愿意做出让步。
最后,双方可以约定下一步的解决方案,比如明确各自付出的明细,然后再商议具体财产划分的问题。
这样,善用这些原则,就将一次争吵引导到了正常的交流沟通的框架中。
写在最后
总结关键对话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系统的高效能沟通方法。
帮助我们在高风险、强烈情绪和不同观点的对话中,从容应对冲突与分歧。
约瑟夫·格雷尼说:“掌握关键对话的技巧,是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关键。”
那么,你准备好在下一次关键对话中应用这些技巧了吗?
点击下图
领取壹心理读书会7天会员卡
↓↓↓

即可在首页进入读书会
免费收听本书
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

撰稿人:素若
编辑:Moon
图源:Pexels
End.
©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文章转载/侵权,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