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提升秘诀:阿德勒的4个黄金法则
几乎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完美的亲密关系。很多人终此一生都在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寻觅自己理想中的伴侣,永无止境地寻找、失去或选择离开、步入下一段恋爱,如此反复循环。
在最初的兴奋退去后,随之而来的是失望和挣扎,复杂到就算天才也无从解决。
01
我遇到了crush!
——我下头了
年轻人寻找亲密关系的方式变得丰富多样,露营酒会、茶话会、猫捉老鼠、K歌交友等社交活动横空出世,靠着低成本、有趣、氛围感赢得了大部分年轻人的喜爱。
在期待来一场完美而浪漫的邂逅后,我们遇到了想要相伴一生的crush。
Crush这个词最初指19世纪拥挤的社交聚会或舞会,都市词典给crush的定义是:“和一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感到极具吸引力和独一无二的强烈渴望”。由此可见,Crush比真正的喜欢要迅速很多,并且crush来自于幻想(fantasy)。
-《怦然心动》-
爱意火花之下,我们被热情的火焰吸引着,不过人一旦坠入情网,难免会有过高的期待:
以前还要帮我开车门的他,现在一点也不体贴;
为什么出来都不好好打扮了?
他总是说爱我,但是我一点都感受不到!她现在好唠叨暴躁,一点也不像刚认识那样……
最终掉入幻灭的深渊的我们,开始怀疑亲密关系的真正价值,为什么会这样?
恐惧和无知是造成所谓“亲密关系失败”的两大原因。看起来我们是在单纯地想要和“那个人”有后续的背后,其实伴随着不为人知的目的。
02
“炫耀”是主要目的
——我只想展现最好的一面
如果以社交活动作为“寻找亲密关系”的方式的人们来说(酒会、茶话会等),这类活动的大概率行为就是“炫耀”,也就是说,参与的男生女生们,大多数会尽力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
男生们会坐在一块儿装酷,讨论哲学和国家大事;女生们会整理发型、注意仪态,看上去旁边的人都不重要。
为什么大家会有这样的举动呢?
因为有需求,但需求会带来一种软弱感。
我们寻觅的,是一个能让我们觉得自己很特别,同时又能弥补我们不足的人。可荒谬的是,为了吸引这样的男生/女生,我们会假装自己拥有那些需要他们来弥补的素质。
因此我们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假装自己也是个自信满满的人,而对方为了吸引我们,说不定在做同样的事情。
-《泰坦尼克号》-
03
如何get一场美好的亲密关系?
用阿德勒的4种魔法
要获得一段亲密关系,社交是必要的。社交活动是高效率、快速、垂直的交友方式之一(任何年龄段去参与社交活动都是值得鼓励的),但是如何看见自己的真正目的,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避免受伤?
1. 目的论
"你真正的需求,搞清楚了吗?"
“目的论”由阿德勒提出: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而且,我们需要知道:我们的目标大都不为我们所知。
例如:你告诉朋友自己喜欢帅的男生是因为看到心情会很好,其实是害怕没有面子;你一直不敢告白是觉得他肯定不会接受,其实是不想被拒绝。“心情好”“他不会接受”只是你为了逃避想出来的合理理由。
当你出现某些感受、想法和行为的时候,你可以在心里多问问自己“为什么”。
-《爱在黎明破晓前》-
想要明晰自己的需求,这儿分享3个价值:
性价值——欲望(包括颜值、身材、打扮、气质、性和谐等)
经济价值——能力(家境、收入、财产、发展空间等)
情绪价值——陪伴(脾气、性格、三观、体贴、照顾等)
与心理学中的完美亲密关系要素:激情、亲密、承诺不谋而合。所有舒服的亲密关系,3种价值缺一不可,并且一定都提供了足够的情绪价值。
你可以尝试给每个价值进行细化,并针对重要程度排序,看看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自己能提供什么?
世上所有长久关系的内核都是价值交换,很多人在不能提供价值或一般价值的情况下,却幻想着拥有一个优质伴侣,可世界上没有这么简单的事,灰姑娘能够吸引王子,也是因为她华丽的外衣与美丽的外貌,而王子和公主最后真的过上的幸福的一生了吗?答案未知。
搞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再核对ta的短期和长期目标是否与自己相同,最后再去考虑这段关系是否要继续。当我们能够从不同于以往的角度看待问题,那我们就能用全新的目标置换过去的目标。这就是自由。
2. 整体论
“把ta当作吃喝拉撒的人”
把人看作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为“整体的我”来考虑的方式叫做“整体论”。
幼时的需求会构筑一个“梦中情人”的形象,随着年龄的增加,需求也会愈发复杂。你在社交场合上寻觅理想伴侣的标准,就是幼时构建的梦中情人的形象。
当面对“完美”的人选,有一种情况是你会产生自卑的情结,ta学历好高、好漂亮、自信有魅力、幽默大气,ta可能会产生自己配不上对方的想法,殊不知你对ta产生的感觉已经杂糅了无数层的滤镜。
另一种情况是你相信伴侣和梦中情人一样,会满足所有期待,你不断提出要求,心想如果ta爱我,就一定会为了改变。最后你发现,需求并不能完全满足,所以你开始失望、甚至愤恨。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现在网络上有一个词语热度很高,就是“祛魅”。我们在面对crush的状态下,你看到的只是镜映,就如上文所言,ta展现的最好的那面可能是ta最想要最缺乏的样子。
爱情不是造神运动,所以,再见到crush的时候,不如试试祛魅——先把ta身上一切虚假的磁场全部消除掉,把ta变回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吃喝拉撒的人再说其他。
3. 用现象学理解人性
“你看到的就是事实吗?”
阿德勒认为,人们的行为源自其主观的想法,因为我们的感官是无法接收到实际事实,仅仅是通过主观的画面进行想象。换句话说,我们并不是在看(see)这个世界,而是在理解(apprehend)它。
认识一个人不能只看他现在的状态。人是最奇妙的生物,都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看他在往哪里走,他的心在什么地方,他怎么样去努力奋斗,他达到什么样的情况才能够安顿自己……这才是认识一个人根本的方法。
提及现象,它基本上是一套方法,这个方法的目的是让对象自己呈现出来。一个人想成为什么决定着他认为自己曾是什么,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决定着过去。
你可以通过对话、观察去判断你们的目标和三观是否一致,是否还要继续往后探索。
-《梦见梦露》-
4. 课题分离
“50%+50%”
阿德勒认为个人所有痛苦都来源于人际关系,每个人生命中都有自己的事情需要独自面对,我们不能左右别人事情,同样也不必被别人左右,即使是父母也不行,这样便是做到课题分离最简单的方式。
如果你们从朋友关系转变为恋爱关系,这里不得不分享一下“课题分离”。
对于自己的一生,你势必是百分百为自己负责。但在一段亲密关系里,你只需要承担50%的责任,剩下的50%由对方的动力构成,你并非可以掌控,既没有你的权利,也没有你的义务。
a. 你没办法帮ta承担50%的责任
阿德勒认为,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你的“付出”有多少出于真心,又有多少出于纯粹的义务感。你到底有没有真正地做过你自己?
如果伴侣对你宣泄愤怒,你不需要把维持和谐当作你的责任,你有权利生气;
如果你的伴侣嗜赌成性,你也不必将努力工作补贴家用当作你的职责;
如果对方酗酒家暴也不是你的负担、你的错,所以你根本不需要放弃对生活的热情,只为了提供一个稳定、可预期的环境来弥补不稳定和不可预测的伴侣。
如果在亲密关系里感觉到权利不对等,那一定是你也让渡了权利。反之亦然,你也没有权利去干涉别人的选择和权利。如果感受到痛苦,每个人都可以选择离开。
-《十二夜》-
b. 做好自己的100%
记住,一个人所需要的快乐、安全感、自尊等都需要经由别人来帮助实现的话,这就成为了一个大问题了。
除了好好工作、热爱生活、培养丰富的兴趣爱好、时常能让对方在你身上发现新鲜感之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
很多人致力于把精力花在对方身边可能存在的绿茶、小三身上,这些事是完全无法掌控的,除了会让自己变成一个多疑猜忌、神经兮兮的人,别无他用。
选择先做好自己,才能获得一件件你想要的东西,包括尊重和爱。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遇见你之前》-
每一段刚开始的亲密关系,都蕴含着无限可能性。一切一切的背后,是纯粹真挚的灵魂关系,这才是每个人心之所向。希望这4条阿德勒“魔法”能帮助你找到真正合适你的另一半,在稳定的关系中找到无尽的新鲜感和奇妙之处~
推荐10部甜咸交织的爱情电影:
《遇见你之前》
《爱在黎明破晓前》
《爱在日落黄昏时》
《爱在午夜降临前》三部曲
《时空恋旅人》
《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你》
《真爱至上》
《恋恋笔记本》
《傲慢与偏见》《和莎莫的500天》
作者:呀梨
责任编辑:微青
互动时间
你看什么哪些感人的爱情电影?哪些方面最打动你?
↓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