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飙:如何重建生命力?
作者:大渔
来源:微信公众号:大渔大师课(ID:dayuclassx)
最近看了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飙的两篇访谈——“具体而直接的爱”和“教育系统在批量生产炮灰”,文章很长但其中的观点让我们深受触动,忍不住想整理出来和大家分享。
项飙老师备受喜爱的地方在于他不卖弄学术概念,不高居象牙塔,而是关注中国社会和年轻人最迫切的关切。他提出的“附近”“生命力”等词语,既来自我们日常生活的直观感受,也能够打开更多的思考空间。接下来,我们就从几个核心话题来看看项老师的讨论。
项飙: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学士和硕士学位
01
生命力
行动和间隔的平衡
“生命力”是一个贯穿我论述的重要概念。我将生命力视为一种体力、精力、注意力、心力和意义感的综合体。
为什么要谈生命力呢?在内卷的时代,大家经常讲行动力、执行能力这些词,但生命力和行动力的差别很大。很多行动力非常高的年轻人,看上去非常忙,一天到晚要做很多事情,但他们往往会觉得这种忙是在消耗他的生命力,因为他没有办法对自己生命燃烧的过程产生一种意识上的间隔,他觉得他的意识完全被任务执行的过程所碾压,没办法从行动当中稍微抽身出来,去思考自己正在干什么、为什么干。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行为形成一个前因后果的叙述。
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最典型的健身或者马拉松的例子来理解生命力。人往往是通过疲劳感来感受到生命力的,健身、跑马拉松之后你会非常疲劳,但同时身体告诉你,你很有生命力。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意识跟行动形成了一种有“间隔”的关系。
你的意识能够对此有一个清晰的叙述:我为什么干这个、我要怎么干、我会不会失控……这个过程可以自己调配,有一定的自主性,这种意识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
但在今天生命力捕获的情况下,人很难产生间隔。我们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学生、一个白领、一个受尊重的律师,继而整个时空的安排不让我们拥有一个间隔。我们没办法跳出来,站在这个事情的外面,思考自己如何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生命力的重建需要意识上的间隔,这种间隔即使在系统没有大的改变时也是可以落实的,而且有时候只要稍微意识到这一点,就能在个体层面上看见比较大的效果。所以改变系统不是唯一的方式,在不能改变系统的情况下,我们仍有发挥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办法,去创造一些小的横向反思空间。
02
附近
重新定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附近”是我另一个核心概念,它代表了一种关于人际关系的新理解。在我看来,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悬浮,人们无法在当下的具体关系中找到意义,往往通过否定当下、追求未来的方式来构建生活的意义。这种悬浮状态体现在人们对自己的定位中,他们习惯于把自己定义为一个需要不断向前超越的存在,忽略了当下与身边的关系的重要性。
“附近”不仅仅是地理概念,更是社会和心理上的一种状态。它意味着人们如何与身边的人和环境发生积极互动,如何在日常的关系中找到滋养自己的动力。比如,亲子关系、邻里关系等看似平凡无奇的“附近”关系,实际上能够给人带来情感上的支持和生命力的滋养。
与此相对的,是一种被悬浮的生活状态——所有当下的努力和付出都是为了一个无法确知的未来,个体与现实时刻保持距离。这种“悬浮”状态使得人们丧失了对现实的把握,变得难以获得内心的安宁与满足。而“附近”则是一种应对这种悬浮的生活方式,它鼓励我们正视身边的关系,珍视那些不可选择的、必须处理的具体关系。
03
爱与信任
在不确定中寻找力量
我感受到的世界,是一个不稳定甚至不太好的世界。但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依然要坚定、勇敢地建立自己的“附近”,不要牺牲日常生活。勇敢是一种具体的信任,是你对周围人的信任、对日常事物的信任。这种信任不是抽象的,而是可以通过观察和实践不断调整的。没有“附近”,你对世界是无法产生真正的信任的。你对世界的信任,必须从你对身边的信任开始。
爱,是一种最强的信任。如果没有足够深的信任,就不会有真正的爱。爱本身也是一种调动,是人与人之间的深度连接。柏拉图认为,爱与自我是紧密相关的:当你爱一个人,是因为你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或者看到了自己缺乏但渴望拥有的东西。爱让人感到完整,让人变得更丰富。爱不是放弃自我,而是通过他人更好地认识和扩展自我。
对我来说,“感到了爱”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体验之一。这种感受很具体、很直接,无法被分析,但却可以被描述。爱是一种滋养,不是简单的给予,而是通过爱获得力量。“当你爱一个人,你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放大了自己,或者发现了自己所缺失的部分。”这是一种双向的滋养:你从对方获得成长的动力,而对方也因为你而得到了支持和启发。
汉娜·阿伦特对我的最大启发,就是无论这个世界多么糟糕,都要去爱它。她的哲学思考的出发点,是对世界的深切热爱。在1955年,她写给导师的一封信中提到,她“很惊讶,自己直到这个年纪才意识到要去爱这个世界”。读到这段时,我也非常惊讶。那时阿伦特49岁,而我差不多也是在这个年纪,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对世界的爱。这种爱,是一种面对不完美世界时的深刻选择,是我们继续生活的力量来源。
04
教育
批量生产的生命力的炮灰
在谈到当代教育系统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教育系统是在培育生命力还是在捕获生命力?
衡水中学的模式是我分析的一个典型例子,以牺牲100%学生的生命力为代价,制造出1%的成功者,或者10%达到基本目标的学生。这种逻辑自洽的叙述,通过个别成功案例合理化整体的消耗:既然有1%的学生能成功,那么大规模的消耗和压榨似乎就显得“值得”。但如果换一种模式,难道就没有清华北大吗?为什么必须通过消耗生命力的方式达到同样的结果?
有人认为,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教育是分配资源的一种高效、公平的方式。我不同意。这不是资源的匮乏问题,而是评价体系的单一和意义系统的匮乏。在这种系统下,那1%的“成功”是建立在100%的消耗上的。底层学生的陪跑、韭菜、炮灰,都是这个体系内嵌的逻辑。
这套逻辑建立在几个隐含假设上:人是可以像资源一样被分配,分配过程必然要追求高效化。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社会意识(“小镇做题家”)。它听起来高度理性,但忽视了人的真实生活与实践中的矛盾。
生活中真正的复杂性在哪里?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效率,而是对意义的追问,以及对个人价值的重新定义。“小地方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顶尖学校真的适合你吗?”也许有人想留在家乡建设自己的社区,有人对名校兴趣不大。但社会的叙述裹挟了个人,让他们稀里糊涂地以为“进名校”是唯一的好出路,结果到达后发现不知所措。
我反对将教育的成功简单归因于这种“自戕式”的竞争方式,并认为这忽视了个体的多样性和内在的需求。如果不通过这种消耗生命力的方式,仍然可能会有学生达到顶尖学府的水平。换句话说,教育系统应该是滋养生命力的,而不是将其作为牺牲品去生产标准化的“成功”。
05
普通人
如何在系统中找到滋养
“普通人”是一种自我宣称,是我对自身的定位和表达,也是在这个世界上选择立足的方式。这种宣称有点像心理分析中的fantasy(想象),它不一定直接对应现实,但却会反过来塑造我们的行为和生活。
我所说的普通人,最核心的特点在于与系统性权力的关系。普通人是被系统性权力控制却无法运用它的人。他无法跳脱系统性权力,只能在其间寻找缝隙。有时候需要狡猾,有时候甚至要妥协或自我出卖,但始终被控制在权力体系之中。用马克·吐温的话来说,普通人是那些可以被邻居和同事评价的人——他们的存在是具体的,他们的感受来源于与具体人的具体关系。换句话说,“附近”基本上就能定义普通人的存在。
许多人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建立在“超越普通人”的想象之上。对他们而言,“普通人”是一种束缚和羁绊,无法带来滋养。因此,他们通过否定“普通人”的身份,寻求意义和前进的动力。而我恰恰相反,我的力量来源于普通人,来源于与他们的连接和互动。
我的关注点在于,如何让“普通人”成为一个有滋养的定位。我们无需一味追求超越自己,也不必通过否定当下的自己来寻找意义。“附近”的价值就在于此——通过与周围的积极互动,发现其中的动力和资源。真正的力量,往往就藏在我们脚下的土地和身边的关系中。
06
具体而复杂
从生命力到社会意义的探讨
我提倡的是一种“具体而复杂”的思考方式。我认为,真正带给我们方向感的,是对生命力涌动的观察,而不是陷入抽象的“好”与“坏”的判断。年轻人一方面感受到生命力的被压抑,另一方面却表现出张扬、清醒的自我意识。这种矛盾现象背后,反映出的是一种对生命力的复杂体验——既有反击的冲动,也有对现实困境的无力感。
通过分析这种生命力的状态,我强调了“间隔”在个人反思和行动中的重要性。年轻人要学会从具体的日常关系中寻找意义,而不是通过极端化的判断和行为来应对内心的压抑感。
我今年51岁,但我没有年龄焦虑。年龄焦虑往往是对生活和工作编排方式的反应,比如“多大年纪该评上职称”“多大年纪该结婚”。这种焦虑本质上来自社会编排的紧迫感。如果生活的编排足够宽松,这种意识就会被削弱,年龄也就不再成为问题。
与人交流时,仅仅谈感受是不够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有效的交流必须加入分析,引入历史、哲学、人类学的视角,帮助对方看到他们未曾注意的东西。这种深度观察才能真正激发和调动思考。
在此刻,我的愿望是:我们能够走向这样一个社会,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力在被滋养和放大,同时也能让他人感受到来自自己的滋养。这样的生命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相互成全。
最后
希望每一位感到“生命力”被消耗、生活没有“间隔”的朋友,从项飙的讨论中收获一种新的视角——我们不必通过追求遥不可及的未来来证明自我,而是可以在当下,在“附近”的关系中找到滋养和力量,重建生命力,找到生活的意义。
参考资料:
1.《具体而直接的爱》人物
2.《教育系统正在批量生产炮灰》青年志
作者简介:大渔。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大渔大师课(ID:dayuclassx),大渔集合100名中国各行业大师之力”授人以渔",共创电影级品质课程,覆盖文学、音乐、美食、艺术、科技、体育等9大领域,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向大师学习,旨在启发有创造力的生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终身学习品牌。
原作者名: 大渔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大渔大师课(ID:dayuclassx)
转载原标题: 项飙:如何重建生命力?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