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说:文章整理自壹心理读书会的《了不起的我》,部分内容有删改)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渴望改变,却发现自己总是停留在原地?
比如想要减肥、换工作、早起读书或运动、控制脾气、结束一段关系……
我们有很多想法,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好,但总有各种状况阻止我们付诸行动。
不是开始不了,就是半途而废,或者在行动过程中被干扰,明明道理都懂,可就是做不到!
改变,为什么会这么难?
大家好,我是心理咨询师宋研,今天,我要与你分享一本深刻探讨个人成长与改变的书籍——《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心理学》。
这本书的作者陈海贤老师,是一名从业十多年的资深心理咨询师,他帮助过无数来访者实现转变,成为了让自己满意的人。
书里有一句话真实且扎心——
一年365天,我们可能有364天都在想着怎么改变自己,但真实的改变却很难发生,即使发生了,也往往不过是三分钟热度、半途而废。
如果你也感觉人生好像“卡”住了,不知道该如何突破瓶颈,实现阶段性的成长,那么请你往下阅读,也许你会找到答案——
01
做出改变,为什么那么难?
书中,陈海贤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之所以很难迈出改变的第一步,是因为在认知上存在两大误区。
误区一:认为自己没有选择权
我们每做出一个决定,其实都是一种选择。
改变是一种选择,不改变也是一种选择。
而选择“不改变”的人,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是环境的受害者,没有选择权,但其实并非如此。
书中提到一个例子。
A女士在一段不幸的婚姻中挣扎,先生以工作为借口,很少回家,收入微薄,回到家还打骂孩子,对她百般挑剔。而她却要边带娃边打零工,维持生活,积劳成疾……
尽管对婚姻满腹牢骚,但一被问到为什么不离婚,她总会列举许多离婚可能带来的不幸:
“我有得选吗?离婚后,带着孩子我能过得更好吗?孩子现在至少还有个爸爸,离婚了,他就失去了父亲。亲戚朋友又会怎么看我?”
其实,她并非没有选择,而是选择了不改变,继续忍受着这段糟心的婚姻。
当然并不是说离婚就是更好的选择,努力改善夫妻关系也是选择之一,但在她自己看来,自己就是“没有选择”。
认定自己“别无他选”,这个误区阻碍了她去寻求改变。
误区二:改变意味着过去是错误的
很多人害怕改变,是因为不想承认过去的自己错了。
这种心态让我们躲在“我是受害者”的想法里,把自己过得不好的责任推给想象中的“加害者”。
在A女士诸多不选择离婚的理由里,有一条是“当初看上他的高大帅气,才不顾父母劝阻和他结婚,现在离婚的话,父母怎么看?”
换言之,她不愿承认自己当初选错了人,为了在父母面前证明自己没错而苦苦维持现状。
这种心态在咨询室里尤其普遍,很多人在遇到婚姻问题时,总是“将错就错”,认为自己遇人不淑,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别人的错。
只是,不愿意承认自己过去的错误,承担应负的责任,又如何有心力做出改变?
02
“改变”的本质是塑造新经验
除了这两个认知误区外 ,想改变却做不到,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对改变的本质还不了解。
改变的本质是塑造新经验,而不是改变旧行为。
比如,我们想要早起读书或运动,但早上闹钟响起时,温暖的被窝却让我们难以起身。
这是因为,我们期待的“早起”是想象中的好状态,而现实中的被窝却给了我们最真切的舒适体验。
当我们连续多天没能早起时,对自己会充满自责内疚,这些负面感受就会让我们想放弃。
要打破这个循环,我们需要的并不是和旧行为较劲,而是增加新体验,创造新经验。
陈海贤老师曾接待过一位来访者,她刚从大学毕业,独自在一座陌生的城市工作。
每晚下班,她都会穿梭在各种小吃街,明明吃得很撑,想停下来,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他没有给女孩任何控制饮食的建议,而是和她讨论,做这件事的时候,她的感受如何。
这才知道,原来吃东西的时候,胃被填满的感觉,会让她觉得不那么孤单。
他于是问女孩子,“那除了吃东西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呢?”
女孩想了一会说,其实我也可以通过下班后健身,或者去图书馆来让生活充实一些。
后来,她下班后开始尝试去这2个地方,从1周1次,慢慢地频率越来越高......
直到有一天,她发现吃东西这件事,对自己来说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
自始至终,她都没有和“吃到撑也停不下来”这件事较劲,想吃的时候还是去吃,但是改变发生在她第一次下班后选择去图书馆之后。
这次新体验,让她找到了满足需求的新方式,于是,旧行为自然而然地就减少了。
03
旧经验,为什么如此难松动?
从上文的案例,我们不难看出:改变的本质很简单,就是“创造新经验”。
但是真实行动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你会发现旧经验根深蒂固,新的经验很难植入进来。
旧经验之所以难以松动,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舒适区,所谓心理舒适区就是,用熟悉的方式应对环境所带来的控制感。
陈海贤老师在书里举了一个很典型的案例:
Lin一直有件特别困扰的事,住在外地的妈妈总是会突然要求她做些很零碎的事。
比如她正上着班呢,妈妈微信说让她帮忙查个资料,她就会立马放下手头的工作去回应。
她想过改变,但就是拒绝不了,每次妈妈一提要求,她都会鬼使神差地照做。
日积月累,她的工作和生活节奏经常被打断。
在这种场景下,她最熟悉的应对方式就是:不管自己愿不愿意,方不方便,立马执行。
当被问到:已经打扰到自己的生活了,为什么不拒绝呢?
Lin提到妈妈脾气很差,家里人都不愿意和她亲近:
“如果我在她需要的时候,不及时回应,她一定会很伤心,她会受不了,我需要保护她。”
对Lin来说,顺从妈妈是她熟悉的应对方式,因为这样做可以满足妈妈的需求,同时维系母女之间的关系,这令她感到有掌控感。
而拒绝妈妈是可怕的,这意味着妈妈会伤心,她们的关系可能会失控。
一边是熟悉的、旧的回应方式,但让自己的现实生活越来越不舒服;一边是陌生的,新的回应方式,却可以让生活回归常态。
Lin几乎每次都选择前者,因为那就是她的心理舒适区。
04
如何突破旧经验限制,走出心理舒适区?
究竟如何突破“旧经验”的限制,走出心理舒适区呢?
书中陈海贤老师给出了方法——检验“人生假设”。
“人生假设”就是每个人的固有观念。
比如:认为人与人之间就只有利益关系,对方喜欢我是因为我有钱;发生冲突就是不好的......
检验“人生假设”就是通过一个人的行为,推断出ta的固有观念是什么,再检验观念的正确性,从而达到改变的目的。
对于Lin来说,她的固有观念是:我不应该拒绝妈妈。
如果她想做出改变,那就需要去反思这个观念的正确性:
“为什么我不应该拒绝妈妈呢?如果拒绝了会怎样呢?会被妈妈否认,我担心被妈妈否定。小时候的确是,但现在我是成年人了,不需要通过妈妈的肯定来证明自己了。
那其实,作为成年人的我,是可以理性地、不带伤害地拒绝妈妈的。”
也许你会疑问,怎么可能一下子看到“人生假设”呢?
别着急,我们还有一个方法:“心理免疫X光”。
通过对自己提问,探索行为背后隐藏的深层意义,挖掘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和需求。
举个例子,假如你想改变的,是不敢在会议上表达观点的习惯,那你可以尝试回答以下这4个问题——
到这里,我们就能很清晰地看到,我们是因为不想有冲突,所以不敢在会议上表达工作意见。
想要推翻这个“人生假设”,就要问自己:如果真的提出不同意见,甚至发生了冲突,会怎样?
这需要在行动中去检验,比如你可以先找不那么重要的会议,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观察结果和感受,再对照和原先的设想有什么不同。
在这些不同中,逐渐扩大新体验,实现行为上的改变。
写在最后
上文中,我们从两个角度分析了改变为何如此难,也为大家分享了如何走出心理舒适区,重塑新经验的方法论。
必须承认的是,改变真的很难一蹴而就。
突破心理舒适区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为它会带来不可控和未知,引发恐惧和焦虑的情绪。
于是很多人选择待在“熟悉的痛苦”里,没有勇气停止不让自己受益的行为。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鼓励你多尝试行为和新选择的原因,毕竟再多的理论知识都比不上「创造新体验」来得痛快。
从5%的微小改变开始,你会发现,原本阻碍你的人生逻辑,正在土崩瓦解。
而你迎来的,将是最了不起的自己。
点击下图
领取壹心理读书会vip7天体验卡
即可在首页进入读书会
免费收听本书
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
作者:心理咨询师宋研
编辑:Moon
图源:Pexels
End.
©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文章转载/侵权,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