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赢”!幼儿与老师间的权力之争
每一位幼儿老师好像总能遇到那么几个“犟”小孩,让他们往东,他们偏要往西。
这些孩子好像有魔法,总会有办法让老师们生气,说了也不听,犟得不行,而且很多时候都拿他们没有办法,老师只能无奈强制性让他们做当下该做的事情。
不良行为会出现在孩子们所在的任何地方。幼儿教师、保育孩子的大人也可以试着破译孩子们的错误目的,并以能教孩子和鼓励的方式给予回应。
01
“你不可以强迫我!”
案例:
在勇气幼儿园里,小朋友们都在幼儿园的滑滑梯处玩耍,瑶瑶和她的老师正注视着对方,老师强调现在该回教室吃点心了,可瑶瑶却紧抓滑梯不放,老师脸都气得微微发红了,于是她开始威胁瑶瑶:“如果你现在不马上回教室,今天一天你都不能出来玩儿了!”
瑶瑶做鬼脸跑开,说道:“你不可以强迫我!”老师试图把她抱起来带到教室去,但是她首先得抓住瑶瑶。
老师生气了(并且有一些尴尬,毕竟这是一个3岁的小孩),她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于是老师将这个扭动着身体,不停挣扎、尖叫的孩子抱进了教室,并咬紧牙关说:“我说过该回教室就要乖乖回教室!”
02
Ding!问题时间
看了这个情景后,你怎么想?
瑶瑶下一次会乖乖听从老师的话吗?
瑶瑶行为背后的信息是什么?
为什么老师会感到生气?
瑶瑶可能在说:“有些事情我想说了算,我也想要一点权力。”
她的头上或许有一顶隐形的安全帽,上面写着:“让我帮忙,给我选择。”
瑶瑶获得权力的方式,是通过证明“你不可以强迫我。”
老师生气在于感觉自己合法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这是大人们陷入权力之争时会有的典型感受。
03
如何识别孩子在“寻求权力”?
权力之争需要两个人。
孩子需要大人的反应才能斗争。大人则运用自己的力量优势制服孩子,当老师强迫瑶瑶做自己让她做的事时,瑶瑶放弃抗争了吗?回想瑶瑶抓住滑梯来强化自己立场的情形,说明其目的是在寻求权力,这就是行为的强化。
按照寻求权力的错误目的行事的孩子,会花大量的精力抗拒合作(比如不走,拒绝,不吃,紧抱身边的东西等),在争执最激烈的时候,这种行为可能会被描述为“犟”。然而当同一个孩子在学习解答数学题时,比赛跑步的时候,同样的特点可能会被积极地看作是“坚韧”。
寻求权力的错误目的背后隐藏的信念是:“只有由我来控制时,我才有归属。没有人能强迫我做事情。”
04
面对孩子“寻求权力”
我们应该如何回应?
1. 让孩子帮忙
例:
老师:“瑶瑶,我需要你帮老师一个忙,请你到角落告诉穿黄色衣服的男生,现在到时间该进教室了。”
很少有人(包括小孩子)喜欢无能为力或受害者的感觉。我们所有人都需要机会体验自己在控制,以及知道自己的个人力量能以有益的方式运用。错的不是对权力的需要,造成问题的是对权力的误用。
大人可以通过寻求孩子的帮助——请孩子以有用的方式运用自己的力量。
提供帮助的机会对于一个寻求权力的孩子来说,常常带着吸引力,提供帮助给予了孩子一个以有用的方式运用力量的机会。
2. 提供有限制的选择
例1:
老师:“你现在准备好进教室了吗?”
——这个问题意味着如果孩子没有准备好,就不必进教室。如果这不是一个可接受的选择,就不要将其包含在你提供的选择、话语或暗示中。
例2:
老师:“你是愿意在游戏时间结束时把全班同学领进教室,还是牵着老师的手跟着其他同学一起回教室?”
——这些就是有限制的选择,两种选择都是可接受的。待在教室外面不是选择之一。如果一个孩子说出的选择不是老师提供的,比如待在外面,你只需简单地回答:“这不是我们的选择。”
当权力之争成为与一个孩子之间的一种模式时,这就是一种明智的做法。
给孩子选择,表明的是对孩子的尊重,而不是用来哄骗孩子服从的一种花招(要记住,你的态度对于一个孩子如何看待你的行为有极大的影响)。
选择会赋予一个孩子力量,是以可接受的方式来满足孩子对权力和归属感的需要。满足孩子的潜在需要将会解决不良行为的真正原因,而不只是表面的症状。
3. 采取出乎孩子意料的做法
例:
当瑶瑶拒绝进教室时,老师可以说:“我敢打赌你抓不到我。”然后,从瑶瑶身边跑开。
这对于一个牢牢地抓着滑梯的孩子来说,是超级吃惊的一件事!
瑶瑶可能会放开手去追老师,当她抓住老师时,老师可以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并和她一起心平气和地走进教室。僵持消失了,两个人都是赢家。
大人和3~6岁的孩子们有时会发现,双方的行为已经变得相当容易预料到。孩子和老师在以前或许已经多次上演过这一情形(或与之稍有不同)。
对已经发生过不止一次的情景(比如老师把不听话的孩子强行抱走),这时可以采取一种出乎意料的做法,而不是以往常的方式回应孩子的挑战。
4. 寻找双赢的解决方案
解决权力之争的另一个秘密,就像你从上面的例子中了解到的那样,是寻求双赢的解决方案。正是由于涉及到的双方都决心要成为唯一的赢家,权力之争才会升级。
当结果不可避免地意味着一个孩子必定是输家时,你为什么要坚持维护自己的权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