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想过,我们害怕时到底在怕什么?
一位来访者说:以前,我很害怕犯错,也不能接受自己犯错。
从小,我们就被灌输着对完美和正确的追求,目前的教育机制就在采取寻找“正确答案”的观点来培养我们的思考能力,并利用“奖惩机制”来加深我们对对错的不同印象……
那么,是不是只有做对才是正常的,而犯错是不好的?我们究竟在害怕什么?
1
什么是恐惧/害怕?
恐惧或者说害怕,是一种复杂情绪,是面对潜在/正在发生的危险进行自我保护的一种应激反应。
适当的恐惧可以帮助人们趋利避害,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但如果对常人不怕的事物感到恐惧,或者恐惧体验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远远超出正常范围,则会给人们带来困扰。
在生活的各种困境中,我们常感受到痛苦、疲惫,因此忍不住抱怨。可是,经过深入探索,我们会发现,真正令人害怕的并不是那些困难本身,而是没有希望。
人学一切东西都学得很慢,唯独害怕,学得最快。害怕不仅学得快,学了还不容易忘记。甚至有时候,一辈子就活在这些记忆中。这些害怕的事,可能会成为人生的最大限制。
2
轻松一点,没有人会永远做对
害怕的时候,做什么才减轻压力呢?
《哈利·波特》里有一个克服恐惧的咒语。在小说里恐惧是一种名叫“博格特”的神奇生物,它有生命,但没有人见过它真正的样子,它会变成一个人最害怕的东西来让人产生畏惧,而作者罗琳想到的这个咒语是一个词语,叫“滑稽滑稽”。
你害怕蛇,你就想象一个滑稽的场面,比如蛇脚被踩扁了,走路一瘸一拐,当你嘴里念着咒语“滑稽滑稽”,这样博格特就吓不到你了。
◎图源网络
害怕还会导致抱怨,抱怨总会源于一种没有回报的感觉,而我们追求的,更多的是及时满足。
这种及时满足的需求,往往让我们变得急躁,也让我们忽略了那些隐藏在苦累背后的情绪。这些情绪其实在无声地影响着我们的每一天,却很少被我们真正注意和理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云:“恐伤肾,思胜恐。”没错,你可以通过调整你的想法让你平静下来,但你最好要做点什么来消除恐惧的源头。
3
这篇文章能收获什么?
如果读完这篇文章,你能做到“知己”就够了。了解自己在害怕什么、接纳这个有所畏惧的自己。了解自己究竟在害怕什么,就不必再害怕犯错。
1. 害怕的是没有希望
很多时候,生活中的困境会让我们感到无助。这种无助感带来的根源恐惧,其实是对未来失去了希望。哲学家萨特曾说过:“人是被诅咒的自由的。” 当我们感到未来无望时,我们便失去了控制自己命运的自由。这种失控感是痛苦的根源。
2. 抱怨的是没有回报
我们经常会发现,付出与回报之间的不平衡会让我们抱怨。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我们感觉自己的努力没有被认可时,会引发强烈的挫败感和不满情绪。这种情绪不是源自努力本身,而是源于“不被看到”的感受。于是,抱怨成了情绪的出口。
3. 追求及时满足
当今社会讲求效率和快速反馈,我们追求的越来越多是即时满足:快速成功、快速快乐。但我们忽略了,真正有意义的成长往往伴随着长时间的累积和深刻的自我探索。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的需求是自我实现,而这往往不是通过短期的满足能达到的。
4. 探索隐藏的情绪
在这些苦累和抱怨背后,隐藏着许多我们没有察觉的情绪——可能是焦虑、无力感,甚至是被忽视的创伤。只有通过深度的自我反思和探索,才能发现这些情绪的来源。
正如荣格所说:“不被意识到的情绪将以命运的形式呈现。”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不去探索并面对这些情绪,它们将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潜在影响。
5. 用全新的方式体验痛苦
面对这些隐藏的情绪,我们并不需要躲避或忽视。相反,我们需要学会以全新的方式体验这些情绪。这种体验并不是单纯的压抑或回避,而是通过正视痛苦、接纳自己的情绪,学会与这些情绪共处,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
痛苦和幸福并不是对立的,往往只有在直面痛苦后,我们才能更加珍视幸福。正如电影《心灵捕手》中,心理医生对主人公威尔说的那样:“生活中的痛苦无法回避,但你不必一个人承受它。”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你开始一段深度的自我探索之旅。让我们一起面对隐藏在苦累中的情绪,重新发现生活的希望与回报,追求更深层次的满足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