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你的幸福|《稳固的幸福感》
作者:莫案
编辑:8小时
美编:N
来源: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小时候,一句“你不够好”可能让我们黯然神伤,怀疑自己的价值;
青春期,同伴间的排斥和误解,让我们在人际关系的迷宫中迷失方向;
成年后,职场的竞争和人际的复杂,让我们感叹“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
而在爱情的长跑中,一句“我们不合适”可能让我们对未来的期待瞬间崩塌。
我们都在寻求稳固的幸福感,却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不断受伤。那么,幸福的真谛究竟是什么呢?如何寻求稳固的幸福感呢?
(图源网络,侵删)
01
为什么你不幸福?
在《稳固的幸福感》一书中,作者胡慎之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理论,深刻剖析了人们不幸福的原因。书中提到的一个核心观点是:“痛苦源于目的不明确”。这一观点直指现代人心理困境的根源。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和情感受到个人目标驱动。正如书中所说:“人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相应的行动。”当一个人的人生目标不明确时,他容易感到空虚,陷入迷茫和痛苦,而这往往是他无法体验到幸福的原因。
而通俗意义下的目标,如财富、地位、爱情等外在的东西,其实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心的满足和平静,来自于明确的、内在的人生目标,来自于专注实现目标的过程,从而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才是真正的幸福。
但在寻找和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人往往难以一帆风顺。
自卑感,这种我们在面对挑战和比较时产生的负面情绪,往往影响着人们从生活中获得优越感,从而感受到不幸福。
自卑感对个体的影响深远。它可能导致我们在青春期和成年后的各种人际关系中感到迷失和挫败。
阿德勒提出的“人生三大问题”——职业选择、社会关系和爱情婚姻——是我们在生活中必然会遇到的挑战。而自卑感可能会在这三个方面产生影响,阻碍我们实现稳固的幸福感。
在职业选择上,自卑感可能导致我们困在原地,不敢追求更高更远的梦想;在社会关系上,自卑感可能使我们害怕丧失他人的喜爱,从而难以维持更深层次的联系;在爱情婚姻中,自卑感可能让我们怀疑自己的价值,无法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
然而,自卑感并非不可克服。阿德勒认为,超越自卑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02
超越自卑:迈向幸福的起点
超越是一个内在的过程,它涉及不断挑战和突破个人的限制,而不是简单的与他人的比较。
当面对挫败感时,一些人可能会习惯性地寻找借口或选择放弃,长此以往,这种无力感会留下深刻的印记,以至于在下一次挑战面前,挫败显得更加沉重。为了克服挫败所伴随的自卑感,人们愈发追求优越感,并希望通过成就和能力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然而,追求优越感的方式不同,其结果也大相径庭。
恶性的优越感基于对他人的贬低和比较,而良性的优越感则是对“理想自我”的追求,它更接近于超越的概念,强调个人努力和成长。
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见到一些人通过物质手段来展示自己的优越感,如炫耀豪车、名表和奢侈品。这种外在的展示可能会短暂提升他们的自尊,但其缺乏稳固性和持久性。
真正的优越感,即超越,来自于个人的内在成长和成就。例如,一个人通过不懈努力,从一名普通学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学者,他所体验到的优越感是基于自我提升和成长的,这才是超越的体现,随之带来的优越感,不仅让人感到自信和满足,还能持续激励人们追求更高的成就,实现自我价值。
超越自卑,即追求良性的优越感,意味着我们要专注于自己的内在潜能的实现,而不是与他人进行无谓的比较。通过不断挑战和突破个人的限制,我们能够实现自我超越,从而获得真正的优越感。
阿德勒的理论告诉我们,超越自卑是个体内在成长的过程,它要求我们在正视自己不足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潜能。这看似已经为我们指明了“超越”的道路,但是为什么每个人寻找幸福的道路却显得如此不同呢?
03
你的生活风格造就了你
阿德勒认为,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目标、能力以及成长环境均不同,因此追求优越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个体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所形成和发展出来的包含行为、习惯和性格等独特模式,被阿德勒称为“生活风格”。
当我们理解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也就能理解他的行为缘由。但是,我们并不能依据个体的单一表现断定其生活风格,而需要结合多个表现去完整地了解他。
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的生活风格是具有连贯性的,也会相对稳定,但生活风格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也会因为人的主动选择而进行调整。
阿德勒将生活风格划分为健康和不健康两种大类型,其中不健康的类型则包含支配-统治型、索取型以及回避型,这些都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不利于发展自己。
而健康的生活风格——社会利益型,是最有利的。这类人的社会兴趣往往较高。
社会兴趣是指个体在克服自卑和追求个人卓越的同时,也在成就世界,努力让这个世界和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它是一种积极的社会参与态度,是对他人的关心和合作精神的体现。当我们在追求个人优越的同时,将社会兴趣融入其中,我们的优越感就不再是孤立和自我中心的,而是与他人的成长和幸福相互促进的。
之前提到的“人生三大问题”,人们对待这三种问题的处理能力反映着个体的社会兴趣。就现在最热门的话题——婚姻来说,对很多人而言,建立深层次的亲密关系是个难题,换而言之,大家害怕与人建立长期的亲密关系,因为建立亲密关系会让人产生焦虑;而不用和任何人建立关系的单身状态却让人感到更安全。这类人的生活风格处于回避状态,缺乏社会兴趣,害怕打破自己的现有状态。
而我们常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是缺乏社会兴趣的一类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追求自己的优越,或者为了克服自己的自卑,但对于社会如何发展,他们并不关心。这类人即使是跟他人合作去建设社会,目的也是体现自己的优越感。
为什么会出现社会兴趣高和低这样的差别呢?
首先可能是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过多干预孩子成长的家庭会剥夺个体应有的体验感,从而让他们丧失探索社会的兴趣,而习惯于被安排、被控制;
其次是个体的生理发展不同,当生理存在缺陷或弱势时,人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努力去适应社会,进而对社会兴趣抱有敷衍了事的态度;
最后,也是很神奇的一点,就是家庭中出生顺序的影响。出生次序不同的孩子,生活目标也会不同,社会兴趣的高低也就随之存在差异。例如最大的孩子总是会承受比其他孩子更多的责任与压力,而最小的孩子会努力想博得父母的关注和喜爱等。
既然社会兴趣是有利于形成健康的生活风格的,那应该如何培养社会兴趣呢?关键点在于做好课题分离。
04
做好“课题分离”
阿德勒认为,人生中的所有困扰都源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不当,尤其是未能正确区分和处理自己的课题与他人的课题。
课题分离,简而言之,就是区分开自己的课题和他人的课题。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课题负责,而不去干涉他人的课题,或者让他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课题分离的重要性在于,它帮助我们建立清晰的人际边界,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和压力。当我们能够明确自己的课题,并为之负责时,我们就能够更加专注于自我成长和目标的实现。
同时,课题分离也促进了他者信赖的建立,这是阿德勒心理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他者信赖,指的是在共同体中,人与人之间建立起的相互信任和尊重。有了他者信赖,我们才能在共同体中获得归属感,感受到安全,体验到自己的价值。
所以,当我们能够正确地进行课题分离时,我们实际上是在培养和展现我们的社会兴趣。通过尊重他人的课题,我们表达了对他人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尊重,这是社会兴趣的体现。同时,当我们专注于自己的课题,努力实现自我成长和目标时,我们也在为社会做出贡献。
(图源网络,侵删)
那么,如何做到课题分离呢?
首先,我们需要尊重他人的选择和决定。这意味着我们要学会放手,不去强迫他人按照我们的意愿行事。我们也需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界限,对自己的行为和后果负责。
例如,如果我们的朋友正在面临职业选择,我们可以提供支持和建议,但最终的决定应该由他们自己做出。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寻求同事的帮助,但也要明白最终的解决方案应该由自己来制定,也需要自己为之负责。
此外,我们还需要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感受和观点,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他人。举个例子,人们常常对他人抱有过多的期待,希望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例如,“我已经对你这么付出了,为什么你还是不按我想的那样做?”这就是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纠缠在一起。当我们模糊了自己和他人课题的界限时,我们往往会背负上沉重的枷锁,变得不自由。
学堂君认为,我们一直在追寻自己的人生课题,但难免遭遇他人课题的纠缠,经历难以与自卑的内心和解的痛苦,为了实现超越,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己的真正目标,并独立做好每一个选择,这样才能收获稳固的幸福感。
专栏君
篇幅宜人性:★★★★★
趣味可读性:★★★★
科学严谨性:★★★
著名关系心理学家胡慎之结合自身经历,为大家解读阿德勒的理论思想。本书很好地教会大家理解阿德勒思想中的“目的论”:你要走向哪里,你要实现什么样的人生目标,你所有的行为都会随着这个人生目标而改变。和胡慎之一起拨开迷雾,学会了解自己、了解世界运转的规律和人与人的关系,然后与自己和解,和世界和解,或许能发现这个世界更多的美好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