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区分他人对自己是否怀有敌意
作者:meiya
来源:微信公众号:meiya(ID:OneStepUp)
01
在现实的人际关系中,我们往往要面临着需要区分他人对自己是否怀有敌意的场景。
误解别人,把他人的无意或者中性行为解读为敌意,不仅会破坏我们的人际关系,也会导致自己深陷负面情绪之中。
在家庭中,青少年的父母,常常会把自己家孩子喜欢关门的行为,情绪不佳,闷闷不乐的表情或者问孩子问题,他们沉默以对,解读为孩子对自己的敌意和攻击。因为这样的解读,父母就会感到生气、愤怒,进而对孩子报以攻击行为,比如说教、指责他们,严重的甚至会打骂他们,导致亲子间的冲突进一步升级。
在亲密关系中,很多人会把伴侣不满足自己的某一些需求,解读为对方对自己的攻击或者报复。
比如女孩喜欢浪漫,希望情人节自己的男友可以为自己创造浪漫的仪式感和约会氛围,但是男友并未做到,或者做的不符合女孩的期待,有的女孩就会觉得男友就是不愿意满足自己,故意让自己伤心、难过。
在职场中,有的人也会把领导或者同事对自己的一些批评解读为对自己的敌意和攻击。比如领导说自己写的邮件内容不对,做的项目哪里没有做好,有的人就会认为领导在给自己穿小鞋,故意为难自己,对自己怀有敌意。
02
怎么区分别人对我们的行为是否怀有敌意呢?
首先,我们需要对人、人性以及人的一些心理有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比如前面提到的家有青少年的父母,如果他们了解到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开始走向独立,他们变得注重隐私,喜欢和朋友相处而不喜欢和父母呆一起,他们情绪不佳多半和体内的激素水平分泌有关,他们的沉默也许是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问题。
有了这样的认识,父母就不容易把孩子的关门或者沉默行为解读为叛逆和对自己的攻击,也不会认为孩子在针对自己。
其次,我们要区分别人对我们的言语和行为是针对我们这个人本身,还是针对具体的行为和事件。
比如领导的批评,如果领导骂你这个人“白痴”“猪脑子”那就是充满恶意和攻击性的。
但是如果他说你做的某件事,尤其谈到具体的细节没有做好,那这样的批评其实并不是对你有敌意,相反,而是具有一定建设性的批评,如果你听取了,多半有利于自身的进步。
越针对事情,越展现具体细节,越贴近客观现实的批评,多半不是对人有害而是对人有益的批评。
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只是我们很多人喝不下那苦药。
再次,我们还要看到别人对我们负面反应(言语和行为)的频次和广度。
比如恋爱中的这个男友只是无法满足你仪式感的需求,但他愿意开车接送你上下班,愿意为你做饭,愿意把自己的部分收入给你,那他某些时刻无法满足你的需求,只是他的局限和某一方面能力不足所致,并不是他故意要让你难受。
在职场给你穿小鞋或者说你坏话的人,通常不会只干一次,而是一次又一次释放他的攻击性,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学会保护自己,适时拒绝,懂得反击,用各种力量和方法捍卫自己的边界。
最后,我们还要去看看自己的内核是否稳定,自己内在是否有安全感。
有的人觉得别人对自己有敌意,其实是一种投射,即一个人的内在对别人有敌意,自己感到不安全,但是他会把这种心理现实投射出去认为是客观现实,觉得是别人对自己有敌意,要故意伤害自己。
这种投射就是很多人所说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的体现。
这个问题的根源和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和生长环境,以及在成长的过程中遭遇的创伤有关。
所以觉察和撤回自己的内在投射很重要,疗愈自己过去的创伤也很重要。
还有的时候,我们内在太过脆弱,承受不了来自外界的一丁点攻击性。比如你在地铁上不小心踩了别人一脚,尽管道了歉,但是对方还是给你一个白眼,如果你能够承受这样正常范围内的攻击性,你会觉得无所谓,这个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
但是,如果你内在太过敏感脆弱,感觉就会很受伤,会感觉这个世界恶意满满,会深受这样的负面情绪影响。
改变的核心在于提升自己的内在安全感,提升自己的价值感,锻炼自己承受一定攻击性的能力。
这个世界不是那么美好,但也不是那么恶意满满,唯有强大我们的内心,提升自己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能力,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走下去。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meiya(ID:OneStepUp),爱生活,爱成长,改变就趁现在,成长从心开始。
作者简介:meiya,人大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10年心理咨询经验,个案和团体咨询时间累积超过4000小时。畅销书作家,26岁出版第一本图书《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畅销五十万册,后续出版《慢慢来,让灵魂跟上来》《改变,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开始》《认识你真好》等众多图书。
原作者名: meiya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meiya(ID:OneStepUp)
转载原标题: 学会区分他人对自己是否怀有敌意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