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何会得心理疾病
在我的日常咨询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听起来非常不可思议的情况:
例如有一位女士,一次陪自己女儿去拔牙,可能拔牙时候太疼,她女儿哭得很厉害,她看到女儿哭,自己就跟着哭了起来,而且哭得停不下来,从此心情就一直低落,最后竟然得了抑郁症;
还有一位男士,去参加同学聚会,去的时候还很开心,但是去了发现很多同学混得都很好,自己就觉得相形见绌,回家就得了重感冒,从那以后心情就一直低落,发展成了抑郁症;
有一位小男孩,一次骑自行车带着自己的同学,感觉背后被同学不知道用什么扎了一下,然后就想起自己曾经看过一个“艾滋病用针管扎人”的视频(谣言),然后心里就很恐惧,从那以后就开始恐惧自己得艾滋病,成了所谓的“恐艾症”。
类似于这样的案例是很常见的,很多人听到这样的情况往往会觉得很奇怪,匪夷所思,为什么会这样呢?而得上“心理疾病”的人往往又是陷入对“症状”的恐惧、对抗之中,非常煎熬。
我经常讲任何心理疾病,本质上都是个体“心理需要”未能得到满足,而使得个体心理活动处于一种“异常状态”,所谓的心理疾病都是对“异常心理活动”的命名。所以,解决心理疾病必须要从根源上满足个体心理需要,那么个体心理活动自然会恢复正常,心理疾病也就不药而愈了。
比如上面提到的例子,男士去参加同学聚会,当看到别的同学混得都比自己好的时候,内心就觉得非常失落,为何会这样?
个体所有的心理活动都是围绕着自身的“需要”产生的,当他看到同学们混得都不错,产生了比较心理,觉得自己不如同学们了,就不能认可自己了,所以接纳认可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了,因此产生悲伤、失落的情绪。
根源在于这位男士从小就没有得到父母的接纳认可,进而没有学会自我接纳认可,从小就是在母亲的否定、比较和指责中长大,学会的也是自我否定,习惯性与别人作比较,所以内心是自卑的。
这种自卑心理就导致个体很容易就与别人作比较,很容易因为一些挫折、失败而触动自卑心理,陷入到悲观、沮丧、失落中,严重就会成为所谓的“心理疾病”。
所以,只要我们的内心某个需要是匮乏的,在生活中遇到某些事情,哪怕这个事情看起来多么的微不足道、荒诞不经都有可能触发这总“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痛苦感受,就如同上面提到的那位男学生,在感觉到被同学扎了一下,马上就联想到看过的“艾滋病视频”,马上就开始恐惧,从此开始恐惧艾滋病。
原因是他“安全感”不好,从小经常被欺负,安全感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所以在遇到某些事情,哪怕这些事情在旁人看来根本不叫事,但是对于他来讲都是巨大的危险。
这就如同一个饿了三天的人,看什么都好吃,经历过极度贫穷的人,对待金钱可能就会不择手段地占有,会囤积,会做个守财奴。
所以,解决心理问题,千万别盯着那些症状表现,那些只是异常的心理活动,就如同你开的车,仪表盘上故障灯亮了,你不可能去把故障灯灭了,而是会去修理故障,故障修理好了,故障灯自然就灭了。
而内观心理的“心理转化疗法”就是这个原理,我们是通过观察症状表现,找到个体背后未得到满足的心理需要,然后协助个体学会满足自身的心理需要,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心理活动自然就正常了,心理疾病自然也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