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依恋人格真心话:我也很痛苦
五月在文学家的笔下一定是变化多端的,从春鸣夏长到酷热的交接,是大自然催化的力量,是爱与成长肆意变幻的季节。
亲密关系在每代人眼中都有不同的肖像,90后、00后的你们,是否跟父母那一辈有很多不一样的感悟?
今天我们围绕亲密关系中的四种依恋类型,讲一讲〖回避型依恋〗的心里话。
图|Pexel
01
依恋类型的来源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在关系中都有自己独特且稳定的相处风格,而这样的风格可能会导致相似的结局,比如: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却总是对爱人掌控欲太强;上头快下头也快,经历十几段感情依旧不知道自己喜欢哪种关系;又或者常常“看走眼”,恋爱相处时总觉得对方变了,不爱自己了。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依恋类型」,可以用来更清晰地解释这类情况。
它源于我们童年时期和父母的相处模式,且这种相处模式在之后的人际关系中依旧发挥影响,并随着我们的成长,逐渐发展成每个人带有鲜明特征的依恋类型。
最早提出依恋理论的人叫John Bowlby,他是一个英国的精神分析师。那时的依恋理论是用来理解孩子和父母的关系的。他发现,哺乳动物的幼崽自身没有存活能力,而那些成功获得父母关注的幼崽则比较有机会获得照顾,最终存活下来,所以,幼崽会通过哭泣、尖叫、纠缠等方式,来拒绝和父母的分离——我们人类也是如此。“害怕与父母分离、害怕被父母抛弃”,是进化造成的人类的天性。
在人的依恋模式中,和亲密关系相关的“焦虑感”和“回避感”是两个关键的因素。焦虑感高的人,会倾向于担心自己的伴侣“是不是还在那里、是不是及时地回应自己、是不是给予自己足够的注意力”等问题。而回避感高的人,则不太愿意和别人过分亲近。所以我们看到,这两个变量把依恋类型分成了四个区间。
从上图可以看到:
焦虑感和回避感都低的人,是安全型(Secure);
焦虑感高、回避感低的人,是痴迷型(Preoccupied);
焦虑感低、回避感高的人,是疏离型(Dismissing-Avoidant);
焦虑感和回避感都高的人,是恐惧型(Fearful-Avoidant)。
这张图同时也说明了,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感和回避感,每个人依恋类型的程度和表现都各不相同。这四种依恋类型并不是一个绝对、统一的分类。这次我们聊一聊咨询频次很高的“回避型依恋人格”。
02
回避型依恋:我也很痛苦
“感情是靠不住的”
“我不需要被爱”
“你好粘人啊,能不能给我一点私人空间”
“我的事情我自己解决,不用麻烦你”
“咱俩都这么熟了,没必要天天发微信”
看起来像不像渣男渣女经典语录?先别轻易下结论,ta可能是潜在的回避型依恋类型,沉默寡言,喜欢独处,你会去了解回避型依恋的ta们吗?
回避型依恋的本质特征就是当事人回避情感交流与亲密关系,使得人生流于表面,没能收获可持续的互信关系,面临动辄陷入孤独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回避型依恋。
感觉自己不被在乎:无论自己表现得多好,我都好像捂不热ta的心,总是对我不冷不热的,一副“有你也许,没你也行”的样子,令人伤心,想要放弃了。
像一个“闷葫芦” :很少和我分享,遇到伤心事也不愿和我说,习惯性地自我封闭,感觉永远也走不进ta的心。
太过独立:什么事都是ta自己做决定,感觉自己总是被搁在外面帮不上忙,毫无存在感。我是ta对象啊,依赖我一下就这么难吗?
不主动、不热情、没有恋爱感:几乎都是我在主动,每次我主动靠近,ta都好像在回避我,在逃离,心好累啊!
在大家眼中,回避型依恋者永远都是冷漠、疏离的,很难与ta们建立亲密关系,大家纷纷表示,与回避型谈恋爱,好难!!
在回避型依恋人格自己看来呢,也不是一件开心的事——
我从小就被教育要独立:“咱家没人脉,你未来必须靠自己”。从小家人就灌输我要“独立、成熟”,我已经习惯了独立解决所有事情,根本不习惯依赖其他人。
没有人会在乎我的需求:“你都这么大了,要什么洋娃娃”、“你是哥哥,要让着弟弟妹妹”。小时候爸妈很少满足我的需求,我已经习惯了“无助感”,世界大抵都是这样,没人会在乎我的感受,我不值得别人的爱。
我不确定ta对我的感受:我不知道对方对我是不是真的认同,明明我都是根据ta的行为作出反应。ta生气了我就主动消失,让ta冷静冷静;ta说分手我就放ta走,不再纠缠。为什么说我冷漠无情,我分明充分尊重ta的决定。
我不懂得如何爱人:我觉得我的内心对爱是很敏感的,但是,我没有爱的能力,我就是后天没有习得这种功能。我真的觉得自己不会爱一个人。只有在自己脆弱的时候、想要拥抱的时候,才会想着讨爱,其余时候,我甚至希望世界上只有我自己,谁也别来打扰我才好。
我的人际关系浅薄:我不喜欢经常和别人长谈或见面,不论和谁,我们之间的关系都是淡淡的,我似乎没有什么知心朋友。
回避型依恋者容易对亲密关系采取消极态度,对亲密关系有着较低的期待。“你追他逃”,回避型的ta们就像是害怕受伤又渴望被爱的小孩,不是不想依赖,只是害怕遭到拒绝。回避型依恋人格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保护ta们免受伤害。
03
进阶指南
如果你有改变这一切的愿望,可以尝试下面这五个方式:
1)自我察觉
身为回避型而不自知,何谈改变?作出改变的第一步是认识到自己需要改变。每一次的亲密关系都是自我认知的镜子,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正视自己的情感需求,在实践中重构情感和行为模式,才能真正获得成长。
2)脱离高压环境
察觉自身环境,远离那个激活你回避本能的人。通常这个人(原生家庭,过于热情的朋友,紧张的职场环境)会对你有很高的要求和期待,对你苛刻,让你觉得被控制。高压的环境就是会塑造回避型,识别并脱离这个环境。
3)建立有效沟通
回避型依恋不是“冷暴力、不沟通”的同义词,只要双方都希望这段关系健康地发展下去,那么通过了解依恋理论,也可以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你可以坦白承认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告诉对方你正在努力改变,试图让对方明白你“推开”的行为并不是真的不需要亲密,你们可以一起克服困难。
4)学习安全型关系的相处模式
安全型人大体有以下一些特征:言行一致,值得信赖;充分尊重,不会一意孤行;会对感情问题充分交流,感情的态度相对随和;争吵时,很积极地进行和解;不惧怕承诺和依恋;会很自然地和你分享感受;深入动情的交流后,会让你确信会陪着你,不会突然冷落你;不会觉得恋爱是负担······像身边相处和谐的安全型人格学习,观察他们如何处理亲密关系,如何表达爱意,如何解决分歧。
5)摆脱回避型依恋标签
回避型依恋只是种依恋模式,不等同于病态人格,不能简单随意地为他人贴上这个标签,粗暴定义他人需要改变。个体在不同的关系中会呈现出不同的依恋模式,并非所有的行为都符合回避型的描述。重要的不是纠结自己属于何种依恋类型,而是借助这些概念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需求,学会更好地与人相处。
图|Pexel
曾经有一句很流行的毒鸡汤:如果爱请深爱,如果不爱请走开。如果对方无法满足你对亲密关系的需求,完全可以早点走开,大家都是成年人,没必要因为“责任心”作祟,不合适也一直纠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