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一个抱持的环境
心理咨询行业里,经常要说的一个词叫“抱持“。
那什么是“抱持”呢?是咨询师对待来访者的一种态度。咨询师要把来访者的行为和语言解析成一种需求,对来访者无条件的接纳,没有任何的批判和评价;而只是为他提供那个无人打断的成长的空间,让TA在那里慢慢地体验、慢慢地感受、慢慢地发现、慢慢地整合、慢慢地成长,并让自我逐渐变得结实而有力量。
这个过程是温柔而稳定的陪伴,就像妈妈对待孩子一样。
就像妈妈对待孩子一样,那么妈妈对待孩子也应该是有抱持的心态。抱持一词最早是出现在而精神分析大师温尼科特的研究中,英文是holding。这说的不仅仅是对孩子身体的支撑,同样也是对心理的支撑。
温尼科特的抱持是个形象的概念,母亲臂弯的婴儿躺椅,咨询室的空间,咨询师的臂膀,强调的是时间的连续性,空间的稳定性。如果孩子在妈妈的怀里能够感到安详,有安全感,他就不会处于紧张和防御的反应状态,也就因此能允许自己接受内部和外部的信息,让自己充实起来。
这是一个抱持的本义,延伸一些,如果孩子在妈妈的怀里,在妈妈的空间里能够任意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能够做想做的事情,他就会慢慢拥有一个空间永远能够支持自己,让自己觉得安全,慢慢地当孩子能够有了自我和他人的意识,可以分辨出物体的恒常性(就是看得见与看不见物体,我都知道它仍然存在),那这份安全感就会内化。
当然,尽管这份安全感内化了,我们仍然需要以一种抱持的心态对待孩子。因为这样会一直支持和保护孩子的内心,让他觉得这个抱持的空间是一直存在的。不会因为自己的长大而消失,不会因为自己的不开心而消失,不会因为自己变好或变坏而消失,孩子永远会回到那个温暖的轻柔的舒适的地方,就如在妈妈子宫里一样。
其实我个人觉得这个是我们人性最温柔的部分,我们经常说铁汉柔情,每个人无论他的外在表现是什么样子,他都会有那个藏在贝壳柔软的肉中间的珍珠,这是一个我们需要发现并呵护的宝贝。
曾经看过的一本书叫《人类简史》,这是一本牛津大学的历史博士写的一本人类发展的历史的书,内容简单易懂,讲述了从直立行走到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以及现在的信息革命整个过程。
在直立行走这段中提到:
直立行走后人类可以扫视草原,手解放出来可以传递信号,人就此越来越着重神经发展,且不断对手掌和手指的肌肉做修正,逐渐人类可以使用复杂的工具,对于女性来说,直立行走使产道宽度受限制,而且婴儿头部逐渐变大,于是进化出了更短的生产周期以降低生育风险,相对于生下来就会跑的小马,人类都是早产儿。
当时看完这段话,特别受启发,想到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从婴儿呱呱落地到我们成人迈入社会。其实孩子从出生下来到他18岁完全成人这个过程,大多数动物是在妈妈温暖安全的子宫里完成,而我们人类却要在一个既不能张嘴就吃,闭上眼睛也能喝,同时也没有包裹的、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下逐步完成。
在动物的世界里,小马生下来,开始腿很软,妈妈舔舔或者踢两下,就可以站起来慢慢跑出去,但是人类不能。人类需要将近二十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这个完全独立的过程。
我们人类宝宝做不到,生下来后被妈妈舔两下,或者被爸爸踢两下就能独立跑出去寻找食物,过自己的生活,我们需要一个在外界环境中成长并逐步变得成熟的过程。当然也因为这样,我们人类有很多的可塑性,因为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也由此想到为什么我们从宝宝时起,就需要一个抱持的成长环境,为什么要用抱持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因为抱持的态度就像是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在子宫里面自由安全有爱的成长环境,而大多数动物在子宫内完成的成长发育,而我们人类要在子宫外,在现实的赤裸裸的暴露的环境下完成。
其实抱持的养育环境就是一个外挂的子宫养育。而那些在小时候没有体验过抱持养育的人,或者对环境产生不信任,或者用各种方式来保护自己(防御机制),或者经常会由于不安全而感受到焦虑,而这些内在的体验又都会形成现实的一些问题,如自卑、没办法建立亲密关系、人际退缩和冲突、自我的不确定等等。而这些情况当我们能够再一次持续地体验到抱持的环境时,也许就会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