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之路 II 走出“受害者情结”,这句话很管用
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不一样,都很不寻常。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你是独一无二的自己,他是独一无二的他。
多数原生家庭不好的,成年后如果不成长自己,都无法真正面对原生家庭。而成长经历有较大创伤的,成年后会无法接纳自我。
这二者有个共同特点是,内心滋生出“受害者情结”。
要走出“受害者情结”,有一句话很管用,那就是:
你是自己的第一责任人。
是的,是你,不是别人。
01
你原谅了他人,
但终究救赎不了自己
我们习惯于从外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既然别人给了我伤害,那就要别人来完成对我的补偿。
但是,最终你会发现,纵然原谅的份量很重,你也救赎不了自己。如果你不早点悟到这一点,就会终生陷入“受人所害”这样的痛苦中。
小娜(化名)因为原生家庭成长的问题前来咨询。她说,40多年了,她一直在恶梦和痛苦中度过。
她有一个姐姐,大五岁。父母想要再生个儿子,但是她不是,同时糟糕的是她生下来就有点眼疾,这更让父母嫌弃。
她说,我常常梦见自己从高空中坠落,摔入全是仙人掌的荒凉地块,吓出一身冷汗。
我们知道,高空坠落的梦,在心理上可解读为严重的分离焦虑,在潜意识中经常“泛滥成灾”而通过梦的形式呈现出来。
同时,她的父母总是偏心对待姐妹俩,这让她很伤心很绝望,初中时曾经一度想不开要离开这个世界。
在她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总是说:你是小的,要让着姐姐。
她以为世界原本就是这样的,后来却发现同学家里却是相反的,大的应该让着小的。她得出一个自己都不相信的结论:父母是更喜欢姐姐的!
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985院校并读了研究生,但在父母眼中,她仍旧比不上只有本科学历在银行工作的姐姐。
她多少次想对父母怒吼:你们是怎么对待我的?为什么要那样对待我?!
02
受害者情结,
让你陷在过去的牢笼里
如果你一直处于受害者情结的心理状态,必定是十分有害的。它会让你一直陷入过去的牢笼里出不来,让你无法享受当下的生活,也无法享受自己的家庭生活和亲密关系。
一是,导致自己的自卑与敌意。
自卑是因为对世界的敌意转向对自我的攻击,觉得自己很差劲,所以才产生这样的不良信念。
受害者中的多数人,确实是因为受到亲人或朋友的加害而成为受害者的,必然对世界充满着敌意和不安。所以,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也是自卑的。
小林(化名)在初中时曾经遭遇严重的校园霸凌,几个男同学把他打到角落里,而无法反抗。虽然事情上报到学校老师,对方也被惩罚处理,但这件事留给他的创伤却是久远的。
他说:我不确定这世界是不是友好的,更别说爱我了。
在上大学和工作后,他的人际关系很糟糕,经常独来独往,课业、运动、毕业等都是一个人独自完成的多。
他说,我是自卑的,我很难在他人面前自如地表达自己,更不敢提我想要的需求。在我看来,他们都是有敌意的,都是有目的的。
自卑是因为投射而产生,就是因为自我过于弱小,你觉得别人瞧不起你。但事实上却并不一定。
但是,曾经有过被害经历的人,这样的不良投射就越容易产生。
二是,无法拥有正常的边界。
有过受害经历的人,内心是脆弱而敏感的,他们在处理人际边界的时候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一种是边界太硬。出于内在安全感和防御的需要,他会习惯性地竖起坚硬的防御的盔甲,从而导致边界太硬太厚。
这种情况下,别人进不来,自己也出不去。你想了解他的过去,了解他的个人,很难,可能永远是“只说半句话”的人,听不到他下面的内容。
对他自己而言,他也很难主动地敞开自己,让别人看见。你看不见我,我看不见你,就是最大的安全。
另一种是边界太弱。同样,由于内在安全感的缺乏,他亟需他人的认可与保护,所以相反地可能会出现边界太薄太弱的情况。
与前一种“刀枪不入、油盐不进”的情况相反,他可能是被PUA的绝佳对象。这种情况下,在亲密关系中,就可能出现“一碗粉定情”的现象。
由于边界意识弱,存在对他人的关系的需要,所以容易导致在人际关系中不论是好还是坏的意见都照单全收。
所以,他们也是没有自我的。但不管哪一种,成长之路都是漫长的。
三是,无法为自己的人生作主。
面对过去的不幸,其实你更需要的是为自己作主,为自己的人生“起义”。
但是,受害的经历(画面、回忆等)如此地历历在目,所以每次当他想做自己的时候,总是有一些不友好甚至敌对的声音跳出来阻止他。
比如:“你那么差劲!”“你不被我们喜欢!”“你太糟糕了!你也配?!”
长此以往,他感受到了自己的低自尊,感受到了自己的不配。在自我和尊严被长期践踏的情况下,他的自我力量变得极度萎缩。
那么,他就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我是无法为自己作主的”。
小娜说:我也想做勇敢的自己,为自己的人生作主。但是每当我反抗父母的时候,他们总会把我骂得一无是处、遍体鳞伤。
这种情况总是被动地强迫性地重复,她也知道自己太需要为自己的人生呐喊了。
只是,她内在的自我太弱了。
久而久之,似乎受害者困境又好像成为了她“安全的牢笼”,因为在这种困境下,她为自己呆在自己的世界里找到了完美的借口。
因为,改变是需要冒险的,也是危险的。而不改变,还能糟糕到哪去呢?
潜意识里,长期不想改变,这也是一种“上瘾”。
03
走出受害者情结,
你才是自己的第一责任人
在被“受害者情结/情绪”弥漫的过往里,你也许会时时生出一些假设出来,那就是:我的现状都是你们(养育者或其他重要他人)造成的,你们需要为我负责。如果当初没那些事,该多好啊,有一万个假如。
但是,在你成年后,你有了独立的自我后,你需要意识到,你自己才是自己的第一负责人。
首先,意识到要对自己负责的人是自己。
在未成年的时光里,一个人主要的任务是身体的成长,他并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觉察自我。觉察自我的任务就交给了成年后的你。
做一个有觉察能力的人,提升自我感受性,你才能拥有更好的自我意识。
在受伤多年以后,你也许会发现,谁都无法对你的人生负责,即使父母。父母只是你生命的赐予者,但不幸的是,他们可能还是你的“加害者”。
能对自己负责的人,只有自己,所以,你无须逃避,你需要承担起为自己承担的责任。
因为,很多的父母只会生不会养,他们只是履行了他们生物学意义上的父母的本能与功能。剩下的,就交给你自己了。
提升自己的觉察能力和感受性,比如你可以每天去闻一闻花草的香味而不只是走马看花,去闻一闻你此刻正在享受的美餐而不只是囫囵吞枣。
对自己负责,意味着你需要重新审视你的成长你的家庭,审视你与父母的关系,或与其他重要他人的关系。
有的需要重新定义,有的需要大胆扬弃,有的需要重新接纳。
对自己负责,就是一种成长。
其次,扔掉对他人的幻想勇敢面对现实。
有时,幻想也是一种治愈的良药。因为太痛苦所以需要幻想。
因为创伤和痛苦,所以你总是会找一万个幻想和假设来救赎自我,让受伤的灵魂得到安宁。
但是,太多的幻想,只会让你麻木,让你丧失面对现实的勇气。所以,扔掉这样的幻想,才能让你真正面对真实的自己。
小娜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类。她无数次幻想着如果自己的父母不是这样的该多好,幻想着能在幸福的家庭里成长该多好。
我说,那就不是你了。她默默地低下了头,眼里泛着泪光。
因为这样的幻想,她曾经无数次掉入痛苦的深渊里出不来。她没有真正接纳自己的身世和处境。
所以她也是无力的,她面对现实也是很脆弱的。
在进入亲密关系中,她总是幻想着有个完美的客体(男友)来照顾她、陪伴她。但是,现实中交往的伴侣却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她把自己的痛苦,幻想通过完美的男友来拯救,但结果却是错的。
她需要扔掉这样的幻想,意识到千疮百孔的自己,需要勇敢面对的,是同样不完美的伴侣。
再是,立足当下正念生活不再当受害者。
立足当下,你才能拥有当下的力量。正念生活,你才能成为生活的主宰。
带着自怨自艾的心情、带着受害者情结而生活,你得到的永远是破碎的自己。你是无法整合的,你的自我功能是缺损的。
在亲密关系中,你需要意识到自己的伴侣是个不完美的人,他也许能提供你所需要的滋养,也许不能。
我们是抱着良好的心愿来找另一半的,但是真正真实的他可能最终给你的是意外的“惊喜”,当初你想要的理解、共情、陪伴等可能都不到60分。
而你如果仍然抱着幻想,不能调整自己提升自己,你可能只会越来越受伤。
在原生家庭中,你需要意识到你的父母能给你的确实太有限,甚至他们还是“有毒的父母”,那么,你能做些什么呢?
也许,你能做的,就是立足现实,放下幻想与执念,与父母做适当的分离,拥有自我边界,重新定义去做不一样的自己。
立足当下,正念生活,正念如此。
明天,那片属于你的“阳光”才会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