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丨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基本特征与阶层差异
作者:李文岐
插图:李文岐,杜焕焕
编辑:杜焕焕
排版:欧阳露雪
来源:微信公众号:亲社会实验室(ID:Prosocial_Lab)
Coco有话说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样的谚语反映了人们对个性稳定性的朴素预期。人格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表明,成年人的人格确实有较高的稳定性。然而,在被称为“疾风骤雨期”的青少年阶段,人格特质究竟在多大程度是稳定或可变的,研究者对此尚未形成定论。亲社会实验室近期发表于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SSCI Q1, IF = 7.0)的成果通过为期三年的追踪研究,揭示了我国青少年在15到18岁期间人格发展的基本特征,并分析了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青少年在人格发展上有何差异。
人格描述了个体在心理和行为上区别于他人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有人活泼好动,有人安静腼腆;有人粗鲁傲慢,有人礼让谦逊。自奥尔波特以来,当前的人格心理学家大多采用特质理论对个体差异进行系统描述。例如,HEXACO人格模型指出,人类的人格差异可以通过六个主要的维度进行描述(见图1):
诚实谦逊性:个体真诚、公正、谦虚和不贪婪的特征;
情绪性:个体易焦虑、伤感、依赖和感到恐惧的特征;
外向性:个体活泼、大胆、爱交际和高社会自尊的特征;
宜人性:个体耐心、温柔、灵活和仁慈的特征;
尽责性:个体勤奋、负责、谨慎、追求完美的特征;
开放性:个体好奇、求知、热爱审美和不拘泥于常规的特征。
人格特质理论认为,所有人都具有这些特质,但每个人在各个特质上表现出的水平和多个特质形成的组合各不相同。
图1HEXACO人格剖面示意图
基于这一理论模型,亲社会实验室对来自山东、陕西和福建等地的1600余名高中生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追踪,对我国青少年在15到18岁期间人格的稳定性与变化性进行了深入的描述。
人格的稳定性
人格的稳定性一般指等级稳定性(rank-order stability),即个体某一人格特质在群体中相对地位的稳定程度。可以想象,你小学班上最内向腼腆的那个同学,在多年后同学聚会时仍是人群中最安静害羞的那一个,这便是等级稳定性。
我们的研究发现,人格特质在青少年阶段便具有较高的等级稳定性。即使间隔两年,六大人格特质的平均稳定系数仍接近0.7(见图2)。
图2等级稳定性结果
人格的可变性
虽然人格特质的等级秩序相对稳定,但并不意味着其平均水平一成不变。平均水平变化(mean-level changes)描述了在特定群体中某一特质的平均值随时间所表现出的变化性。例如,随着进入老年,绝大多数人的开放性通常逐渐降低。
从毕生发展的角度来看,人格发展符合“成熟律”:随着年龄增长,人们通常变得越来越符合社会的期望,即变“成熟”,如情绪更加稳定、更为宜人易处。然而,青少年阶段具有独特性。由于青少年在这一阶段经历着生理和心理上的诸多变化、甚至是不平衡的发展,人格特质在这一阶段的发展可能并不会变得更为成熟,反而可能出现暂时性的“倒退”。
通过追踪研究我们确实发现,平均而言,青少年(尤其是男生)随年龄增长表现出诚实谦逊性和宜人性的下降,并出现情绪性的上升。虽然外向性这一具有适应性特征的人格特质有所上升,但总体而言,青少年阶段人格的发展更多体现了非适应性特征(见图3)。
图3均值变化性结果
人格发展的阶层差异
基于家庭投资模型和行为遗传学等理论,本研究继续探讨了另一个重要问题:不同的家庭背景是否会导致青少年在人格发展上有所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不管是童年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更高,还是当前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更高(如更高的家庭收入和父母受教育水平),青少年都会表现出相对更高的外向性、开放性、尽责性和更低的情绪性(见表1)。这说明来自较高社会阶层的青少年在人格的适应性上具有一定优势。此外,感知到较高的经济不平等水平与更低的诚实谦逊性有关。这些关系的效应量并不大,但结果非常稳健。此外,社会经济因素仅与青少年人格特质的初始水平(截距)有关,对人格特质的发展轨迹(斜率)并无影响。
表1 社会经济因素与人格发展的关系
启示
结合本研究的结果与以往研究的结论,以下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1. 青少年阶段人格发展的非适应性表现具有跨文化普遍性。不过,大多数基于西方样本的研究发现,这种非适应性发展主要出现在15岁之前。而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青少年在15岁之后仍表现出非适应性发展。这或许说明,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如面临逐渐增长的高考压力),我国青少年表现出人格“成熟”趋势的时间似乎略晚一些。虽然这一发现仍较为初步,但我们认为值得引起大家的关注。
2. 来自高社会阶层家庭的青少年在人格适应性上具有一定优势。一方面,值得欣慰的是,这种优势并未随时间积累进一步扩大。但另一方面,这种差异也并未随年龄增长而缩小。这意味着青少年将带着因家庭背景而导致的人格差异进入大学。如何在高等教育阶段缩小因家庭背景而导致的人格和适应性差异,是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需要进一步解决的议题。
本研究第一作者李文岐现为南京大学心理学系助理研究员,第二作者伍俊辉现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第三作者郭震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Li, W., Wu, J., Guo, Z., & Kou, Y*. (2023). Development of HEXACO personality traits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socioeconomic factors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A three-wave longitudinal study.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177/08902070231174266
作者简介:李文岐,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亲社会实验室(ID:Prosocial_Lab),本公众号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寇彧教授实验室主办。在这里,我们将分享实验室最新研究成果,推介相关心理学前沿文献,普及相关心理学知识。
原作者名: 李文岐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亲社会实验室(ID:Prosocial_Lab)
原文标题 科研成果丨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基本特征与阶层差异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