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听不懂他人的言外之意?晋升快,情商很重要。
作者:职业规划师Vin
来源:微信公众号:职业规划师Vin
— 01 —
刘伦是我的全年咨询客户,每个月我们会针对她工作或生活上问题进行深度沟通和对话。
这个月,刘伦带来的问题是关于她近期因为处理工作中的两个大项目,觉察自己特质中潜藏的困惑。
“Vin,我感觉我有一个很致命的问题,就是不能正确理解对方说的话的意思,这件事深深刺激到了我,主要是我不止一次地发现,好像真的从来听不懂话外之意......这导致我最近在工作上频频受挫!”
“这段时间反思这个问题,发现原来从我上学的时候就有,尤其是语文课的阅读理解,每个字我都认识,可它们连在一起我就看不懂了,我的理解总是南辕北辙,似乎我对那种隐喻或概括的表达不是很敏感。“
如果说刘伦从事的是类似技术性岗位,现在的问题也不是什么天大的事情;可她偏偏从事的是市场部的工作,需要经常跨部门和对外沟通,如果听不懂对方的言外之意,这的确很容易影响她的工作绩效。
无法听懂对方的言外之意,无疑是职业发展上的硬伤,给刘伦的工作带来了重重阻力,她都始终不得要领,如果再这样下去,很难获得领导和客户的认可,非常影响她未来的职业发展。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问:“听懂言外之意”,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 02 —
我先放下这个话题,问了刘伦另一个问题:“你自己觉得平时的表达能力如何,尤其是临场发挥时的表达能力?”
不出所料,刘伦先是叹了一口气,然后说道:“那也是我的短板,上台讲话时不知道说什么,我领导每次听我汇报工作,都提醒我言简意赅,说话要有逻辑。”
话说到这里,我就明白刘伦的短板在哪里了。
先说刘伦提到的阅读理解。我们阅读时一定不是每一个词分解开来的割裂式阅读,要尝试解读出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或者是要表达的情感。每一个词语句子的含义,需要放在整体中理解。
听不懂别人在表达什么,而只能理解字面意思,这是因为你没有领会到别人在说话时,想表达和传递的是一种什么感觉:比如是开心、郁闷、愤怒、悲哀等等。只有领会到了对方的感觉,才能知道这个人怎么了,他想说的是什么。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字面的意思只是表层,内在感觉的互动才是主要部分。
我告诉刘伦,你不能领会到别人的感觉,很可能是因为你对自己的内在感觉也不熟悉不了解,而这又有可能是因为你从小不被鼓励有自己的感受,或你的感受没有得到过恰当的回应和命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与自己的感觉相隔离的状态。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Vin老师,我从来都没意识到是这个问题,我以往都是就事论事,也希望别人把话往明面了说,我真的从来没有觉察过别人和自己的感觉,看来我以后真的要去感知一下,要不这不是把自己活成机器人了吗?“
“是的呢,如果想要改善这种情况,就需要先去觉察了解自己的感觉。对自己的感觉了解得越多,对别人的理解也就越多,生活也会越真实越丰富。拥有丰富细腻的感觉,就是一个真正的人与无感的机器人之间的主要区别所在。”我告诉刘伦。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要大脑参与,并不是只有耳朵和嘴参与就行了。交流涉及三大能力,即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逻辑能力。理解能力不行,你就很难听懂或者看懂别人在讲什么,能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但抓不住内容的中心思想;表达能力不行,你心里有想法但却表达不出来,只能憋着或让别人误解你真正的意思;逻辑能力不行,你就会经常抓不住主题或者重点,与别人沟通不在一个频道。
那么,如何提高情商呢?其实也不是太难,按照一定的标准经常练习就行了,并将这种练习变成习惯。Vin的线上高情商智慧课也会系统的帮助你提升这部分的能力,欢迎咨询。
— 03 —
回到刘伦的案例。从Vin的咨询经验来看,在 “听懂言外之意”这个层面上,其实也涉及到人的另一面特质。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是“联觉感”较强的人。
这些人在获取到一些信息的时候,并不会信以为真,而是会结合当时的情境、场景等等其他信息,揣摩这些信息背后的东西。
例如,当事人的诉求、担忧或者对自身的期待等等,然后再做出“对方想要”的回应,使得任务或事情得以顺利推进。
还有一种人呢,是“细节感”较强的人。
这些人在获取到一些信息的时候,往往会信以为真且对细节特别敏感,容易抓住其中的某个点深究不放,运用自己之前的经验对该信息做出判断,做出“自认为正确的回应”,结果反而会无形中阻碍任务或事情的顺利推进。
顺带提及下,这两种人之所以会形成如此差异悬殊的偏好与反应,和主客观因素都有关:主观来说包含特质倾向等个人因素,客观来说有原生家庭及成长环境等外在环境的影响等等,由于形成过程极为漫长和复杂,本文不在此做深入分析与探讨。
显然,在 “言外能力”这件事情上——
第一种人(联觉感强)在处人方面具有一种天赋,即,他们能很快意会到所谓的“言外之意”,能够察觉对方的真实意图,会透过表面看到本质。
这类人往往反应灵活,对不同的人会采用不同的谈话策略。
而第二种人(细节感强)更擅长事务的维度,即,他们更擅长处理些具体的、有章可循的事务,做事认真仔细,但在人际交往及关系方面显得“死板有余,灵活不足”。
这两种人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关键问题在于,我们需要有清晰的自我认知,然后寻求适合的位置,才能产生较好的职业回馈与体验。
最后的话:
通过系统的咨询分析,我发现,刘伦恰恰属于后者,即:比起联觉感,刘伦的细节感更敏锐,不太擅长做出联想及推理,很难察觉到对方的真实意图或疑点,更擅长“就事论事”。
换句话说,刘伦这些年来得以在这个岗位上做下去,主要得益于她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以及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她做事细致认真,但对人的部分则缺乏相应的悟性和灵气——这也就注定了,如果继续在这个行业做下去,刘伦多半还是会在基础工作中打转。如果她想要往更高的位置攀登,在阅人无数的老板眼里,往往很难给到她这样的机会。
除了提高情商以外,我给到刘伦的另一个建议是“扬长避短”:如果她还想继续在这个领域做下去,建议转向偏事务型的研究及调研板块,也不一定非得死磕自己不擅长的,这也是一种选择。
我知道,现实中还有千千万万和文中的刘伦一样迷茫而困惑的人群,他们此刻或许正在经历着煎熬,希望他们能早一天认识自己,并做出适合的抉择,早日摆脱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