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得了抑郁症后,父母才体悟到真正的教育是一场修行
本文字数约:8144 字
阅读时间约:10 分钟
本文章节:
01、幼儿园:从小争强好胜、爱闹情绪
02、小学到初一:竞争中的痛与回报
03、初二至高一:学习压力,心身创伤的明显呈现
04、国外留学阶段:心理问题的爆发
05、深度心理干预后的现状和思考
这个月初,我们详细分享了抑郁症高中生俊辰的康复经历。
俊辰小学时非常优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光成绩好,还是班干部、大队委,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他父母、姥姥姥爷、爷爷奶奶都是知识分子,6个大人教育一个孩子,整个大家庭对他寄予厚望,也因他的优秀无比自豪。
可到了初中,俊辰逐渐出现精神心理问题,一开始表现为腹泻、呕吐。高中时问题加重,无法上学。他出国留学,想换个环境有新的开始,可状态还是越来越差,还遭遇了很多创伤事件。他休学回国,被诊断抑郁症。
俊辰吃药后,情绪稍有稳定,但在家沉迷游戏、作息混乱,无法看书,更没法复学,跟家人的关系也不好。
后来,他随父母前来找我就诊,并决定接受系统化深度心理干预,逐渐走向康复。
而今天我们分享的,是俊辰妈妈的自述文章。
像俊辰这么优秀的孩子,到底为什么会得抑郁症?我们的案例文章主要是从病理性记忆的角度去分析的。而俊辰妈妈则从一名母亲的角度出发,非常详细地回顾了俊辰的成长经历和患病过程,并深刻地反省了她、俊辰爸爸和家中老人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她终于明白儿子为什么患病!
俊辰妈妈写下这篇文章时,可能还是心有余悸的,因为孩子患病严重时,相信每一位家长都会感到痛苦,甚至绝望。
幸好现在她看到了希望,她能感受到儿子有了很多积极变化,作息规律,坚持健身,主动看书,会关心家人,有责任感,情绪越来越稳定,看事情也越来越理性。
希望广大患者父母看了俊辰妈妈的分享后能有所启发,反思自己有没有犯过类似的家庭教育错误,及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也更希望俊辰妈妈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希望,越来越多的孩子和家庭能渡过磨难,晴日归来!
——何日辉
(下文作者:俊辰妈妈)
01
幼儿园:
从小争强好胜、爱闹情绪
我孩子是零零后,家庭环境相对较好。我和孩子爸爸、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是有文化的人,都很注重孩子的教育。孩子一出生,就承载着我们这个大家庭的全部的爱。
我们两家人约定,发挥各自之长,全方位培养孩子的成长。但在教育理念上,我们两边家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一边知性些,更关注孩子的心智发展;一边严谨些,更注重孩子社会层面的能力和人际关系,也格外注重体面。
当时我们认为,若两者优势相结合发展,孩子可能会更全面地成长。
孩子出生3个月后,我因为要全力以赴参加职业考试,儿子由我妈妈和保姆照顾,我们每周末回去看孩子一回。
那时我母亲刚退休,她把全部精力和爱心都用在了外孙身上,可以说对这个大外孙是无微不至的关爱。孩子伶俐可爱,人见人夸,让我母亲特别有成就感。
那时我一门心思就想着在事业上有所作为,错过了儿子幼儿期最需要的认亲和“安全感”。两岁时,孩子因顽皮乱爬,磕破了头,当时出了很多血,急送去医院缝针。当时大晚上,我母亲怕影响我们休息,没有第一时间通知我们。
我们做父母的,错过了第一时间安抚孩子的机会,孩子心理上因此有了较大的创伤阴影,这也是后来催眠治疗师Lucy给孩子做深度催眠时发现的。现在每每想起,我仍特别自责。要是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亲自带孩子,可是错过了的,再也无法弥补。
这次创伤也导致孩子之后在幼儿园里活动时格外小心,他爸爸当时陪同观察还觉得奇怪:为什么同班的孩子在户外活动攀爬时天不怕地不怕的,而自家的孩子却畏手畏脚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孩子不到3岁时,经历了又一次变故。我父母有要事回老家了,我们只能自己带孩子了。这让孩子经历了与姥姥分离的不适感。他爸爸说小孩子不容易,他要克服离开姥姥家熟悉的环境和与老人分开的痛苦,适应与父母一同生活的新环境。
转眼间,孩子该上幼儿园了。孩子爸爸是费了心思的,在比对和讨论后,我们选择了更加尊重孩子、引导孩子自我成长的幼儿园。实践证明,这一选择是对的。
孩子刚开始离开姥姥家上幼儿园,特别不适应,每天都哭。度过了大致一两个月的艰难适应期后,孩子的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很快,他和小朋友打成了一片,成为了园里受老师和小朋友欢迎的孩子。因为乖巧、懂事,对新知识接受快,他总是受到表扬。
那时候我们就发现孩子争强好胜,一不如意就闹情绪。跟小朋友比赛跑步,没跑第一,就闷闷不乐,跑到一边生闷气,大家都来安慰才哄好。
有位家长还跟我说,“以前总认为你儿子性格特别好,可是有一次我们几个家长陪着小朋友玩时,不知什么事他爸爸让他不顺心了,他歇斯底里哭了好长时间......”
那时候我们只知道哄好孩子,不知道应该怎么更好地关注和疏导孩子的情绪,做好孩子的心理建设。虽然我们也配合幼教老师的工作,并阅读了大量的育儿文章,但都没有真正解决孩子心理上存在的隐患。
02
小学到初一:
竞争中的痛与回报
上小学后,环境再次发生了改变,孩子的同学都是陌生的面孔,需要重新适应。
而因幼儿园良性教育的影响,孩子做事特别认真负责,很快就成了学校老师天天挂在嘴上的好学生、小帮手,家长、小朋友心里的好榜样。
可是,孩子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处理,还是遇到了困难。这表现在幼升小的过渡方面,孩子的准备做得不够,面对新环境、新同学人际关系时信心不足,承受了他那个年龄不应承担的心理压力。
我因为忙于工作,家长会次次都是爸爸去开。爸爸回来后,把老师对孩子的称赞跟我叙述一遍,我也是觉得特别光彩。我觉得他从小就像老师说的那样,是个凡事追求完美的孩子,什么都要强,看到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我们都很放心。
我母亲那时候也从老家回来了,她对孩子的感情深,上小学阶段,她基本没放手,经常下午过来帮我们接孩子、陪孩子玩,吃了晚饭,等我们下班后她才回家。小学阶段也是姥姥陪伴孩子多。
我儿子有时候跟我聊天,说他希望姥姥姥爷是他的父母。我只是觉得童言无忌,小孩子,谁陪得多他自然就喜欢跟谁一起,大了就分清父母和老人了。我没有意识到做母亲的应该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成长,我们失去了最宝贵的亲子信任机会。
那时候在家庭教育中,因为生活背景不同,已经体现出“多头教育”的问题了。
我们每次一说孩子的问题时,老人就挺身而出,替孩子找理由,总是批评我们父母的不是,有意无意说一些我们令长辈不满意的事情。他们经常拿我们的学历、职务、房子、收入等和亲友对比,孩子爸爸心里一直不痛快,觉得我们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大受影响。
我的性格很像我的父亲,比较强势。而我先生的性格属于比较温和的,但又有些偏执、不灵活,这导致我们在很多事情上各持己见,不愿向对方妥协。而我有更多的掌控欲,总希望别人按我的想法去办。
那些年,我们会因为一些不同意见闹些小矛盾。我工作压力大,时而还会把不良情绪带回家,家里的一点事情不如意,我就容易发脾气。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的性格,也是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如我父亲,他在家里一见到我们做得让他不满意,就经常对我母亲或我发火。我记得我上小学那会儿,我做了错事,他会当着我同学的面直接批评教育我,让我很没面子。
后来我成家了,只要遇到不合我意的事情,我也经常用发脾气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跟我父亲太像了!这也是我原生家庭存在的问题之一。
我和先生有了孩子以后,虽然遇到难题时不会打架,但总会意见不统一,发生争执。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是,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不一致,让孩子无所适从,还让孩子感觉家庭不温馨。
而这里面,主要是我的责任比较大。后来我学了一些家庭教育知识才明白: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母亲,是造成家庭问题,尤其是孩子问题的主要责任者。
不过,从表面看,当时我们这个家庭还是让人羡慕的。
小学毕业时,儿子因各方面优秀上了最好的中学。虽然这里面有我做的一些工作,但是以孩子的优秀表现,也赢得了学校的认可。直到上了初一,孩子学习的热情都比较高涨,也很快地适应了中学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03
初二至高一:
学习压力,心身创伤的明显呈现
在整个初中阶段,我也没发现孩子有什么大的问题。从孩子爸爸每次家长会的反馈来看,孩子表现一直不错的,成绩稳定在班里前十,还是班干部,数学成绩在班里也是数一数二。
他放学后爱跟同学打篮球,即便有时期中、期末考试前,他常会因为身体不舒服请假在家,可也没有对他的成绩产生太大影响。
他明显的变化是上初二以后。他放学回家后喜欢躲在自己房间里,关上门,以前小学都在客厅写作业的。我跟他沟通过多次,他都没有改观。我想可能是青春期的孩子都要有一些隐私吧。
还有,他从初二开始,放学后打完球回家,作业不当天写完,等第二天一早早起写作业。我担心孩子的身体,早上起那么早,睡眠不足,可怎么有精神上课呀!
但孩子说他早上思路清晰,效率也高,不用我担心。我还请教他们老师,老师也说每个孩子的生物钟不一样,有的晚上学习效果好,有的早上好。我也只好尊重孩子了。
后来通过催眠治疗师Lucy深度催眠“探查”才知道,孩子在初二的时候学习效率已经很低了。他那时候迷上了看手机小说,晚上看手机,早上再补作业,长此以往,身体出了状况,还因为学习上下工夫少,只靠小聪明,又想保持学习成绩的优势,出现了焦虑的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只是那时问题还没有那么明显,而我们父母那时跟他的亲子关系表面上看还算和谐,但很少了解到孩子内心的真实状况。
孩子总跟我们报喜不报忧,极少谈心里话,只说一些班里其他同学的情况或者生活上的事。如他班里的好友谈女朋友了、中午在食堂又被同学把饭卡借去刷卡了之类的,等等。
我觉得这些都是小事情,不是什么原则问题。我觉得孩子学习和生活没有大的问题就是一切顺利,孩子总体还是让我们家长省心的。
如果说,让我回忆这个阶段孩子心身受到冲击的事件,应该是他满心期待的篮球赛。在一次重要的比赛前,一场意外让他的右手骨折了。
当时在医院确诊后,在地下停车场他就哭了,说自己因为球赛备战了很久,现在却不能上场了。儿子大了以后很少流泪,我当时也特别心疼,知道这件事对他打击挺大,就安慰说你虽然这次参加不了比赛,明年还有机会。
中考来临,看得出儿子已经有些焦虑了,这个时候他的身体又出现症状,每临重要考试都会发烧、拉肚子等,但是还是坚持参加了中考。最后成绩不算理想,但是也能进一般的重点校学习。
我们做父母的很能理解他的失落,没有埋怨他,但是也没有及时做到对孩子共情,和他仔细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只是简单进行安慰。假期打篮球他脚受了伤,主要就是躺在床上看手机。
我父母也觉得孩子突然变化很大,状态很懒散。但是我们都没有往更深的层面去想,认为孩子因为中考的失利情绪低落,说不定上了高中就好了。
高一下学期,临考试时,孩子又出现了腹泄、恶心等症状,检查后被确诊为胃炎。我们以为就是一般的症状,但是孩子只要一去学校就说有头晕、呕吐,学习基本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上不了整天的课。
我那时候特别焦虑孩子的身体问题,基本上晚上睡不了整觉了,2、3个小时就醒,然后琢磨去哪所医院看什么大夫。在奔波了一圈以后,医院有个大夫建议去看看心理科,孩子一听就不高兴了,说反正也看不好,干脆也不去了。
后来孩子勉强参加了考试,有一门挂科了。他彻底不去学校,也不跟我们父母讲话了。尤其是对我,像仇人一样,他一见我下班回家,本来在书房打游戏,立马回屋关门,也不与我们在一起吃饭。
那个时期我感觉天要塌下来了,没有任何办法,整天以泪洗面,在外面尤其不能看到穿校服的孩子,感觉特别受刺激。
04
国外留学阶段:
心理问题的爆发
考虑到孩子的心理困境,孩子舅舅建议让孩子去澳洲读书,换个环境可能会改善。
就此问题,孩子爸爸一开始不同意,说孩子有状况不建议出国。后来经过我们多次沟通,也征求了孩子意见,孩子经过几个月的自闭状态,最后同意出国换个环境去学习。
我陪他出国时,他状态并不好,头发很长,好久没理了,身材也变胖、变臃肿了。这个形象他一定也是不愿出门见人的,但是他能跟我走出去,我想他还是不想让父母太为他担心吧。
在国外留学的一年中,他的状态也是起起伏伏,我们父母也是时时揪着心。但终于在一年后,因为一门功课成绩没有达到他的心理预期,又再次出现了像出国前的症状。
而且,他在国外看病的孤独无助经历,让他痛苦不堪。那几天,他经常打电话向我倾诉,当时我心里已经多多少少有一些不好的预感了,感觉孩子有可能焦虑抑郁了。当孩子再次打电话向我倾诉他的痛苦的时候,我听从了国内心理医生的建议,让孩子马上回国,调理治疗。
因为我们及时的接纳,孩子一回来对我们很依赖,比出国前关系和缓了很多。我们也尽可能地对他好,并按孩子的要求去医院做了身体检查,看了心理医生。
经过问诊,医生给孩子出具了中度抑郁状态的诊疗结论。那一刻,我自己感觉像个马拉松运动员,一直在跑,很累很累,终于到终点了可以喘口气了!我听到这个结果,心里虽然痛苦,但不用总猜测了。
我也观察孩子当时的表情,他表面比较淡定,但他后来对我说,他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得这个病的会是他!
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不知道怎么安慰孩子,此刻我觉得我说什么话都是苍白的、无力的。他还这么年轻,又是那么单纯、善良有爱心,却要受这么多的苦!作为母亲,我责无旁贷地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孩子,让他从痛苦中早一天走出来!
确诊后,为了缓解焦虑,我先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和疏导,也拉着爸爸一起去,尝试着先改善自己的状态才能去帮助孩子。
那时候,我天天一有空就搜关于抑郁症的相关信息,看了不少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写的相关文章,这其中包括何主任写的一些文章。从何主任的文字中,我能感受到他的医德、责任和能力。
但当时碍于路途遥远,我们所在的城市就有优质的资源,能够就近解决问题是最方便的。于是,孩子在当地的医院看了医生,并遵嘱开始每天服用一片抗抑郁药,刚开始孩子还愿意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后来他可能觉得没什么效果,就不太愿意去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期间孩子在家没有事情可做,天天与游戏为伴,作息也混乱,几乎每天晚睡晚起。为了他的健康着想,我和他爸爸想方设法带动孩子外出散步。
他没有动力,我们就以奖励零花钱先带动他。这样能保证他经常外出散步,偶尔周末一起去爬山,或外出就餐。但是这个都是在物质刺激下,并不是孩子自动自发的。
时间一久,我又开始焦虑了。我把何主任写的文章打印出来让孩子爸爸看,在得到孩子爸爸和孩子认可的情况下,2020年夏天,我们到广州接受了何主任的面诊。
何主任与我们父母谈,也和孩子单独谈,2个小时后,何主任给出了面诊结果。他一针见血地把脉到了我儿子的问题,对于何主任的分析,我们都很认可。
回家后,我们全家一起认真讨论协商。虽然在传统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医生那里,何主任他们的临床心理干预技术受到一些质疑,但是通过阅读他写的文章,我们能感受到他的专业追求和社会责任感。还有公众号里分享的康复案例,让我们看到了高效康复的希望。
我们决定排队预约接受治疗。虽然治疗费用对我们来说有相当的压力,但只要为了孩子好,我们父母都愿意尽最大努力。
我们回家等了大半年以后,才盼到可以接受心理干预的通知。孩子接受心理干预的过程,何主任已经非常详细地撰写了4篇文章,把孩子的创伤点逐一进行了呈现。
我们惊叹催眠治疗师Lucy的技术精湛和神奇,她竟然能靠深度催眠到达孩子的内隐记忆层面,一层一层发现孩子那些尘封已久的、甚至是不记得了的创伤事件,然后引导孩子消除创伤事件中的不良感受和错误认知。
之后,何主任还会根据创伤事件对孩子进行认知引导和强化,同时对我和先生进行家庭治疗。这种治疗模式,在传统医院里是根本无法完整地、系统地做到的,我们很幸运能够遇见何主任和Lucy。
05
深度心理干预后的现状和思考
当孩子的问题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做父母真的是愧疚啊!原先时时打着“疼爱孩子”的旗帜,却不知道怎么爱孩子才是正确的!
我们以为孩子在学校学习好、表现好就是真的好,我们只负责满足孩子的吃穿住行就好了。我们没有跟孩子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没有成为孩子最信任、最可依靠的人,不知道孩子内心真正想要什么。
我们拿着工作忙的借口,没有学习科学教育模式理念,还常用上一辈教育我们的传统教育观念试图引导孩子。虽没有打骂,但唠叨、说教是我们这个家庭主要的问题。因为我们这代人都是这么过来的,我们也就想当然如此。
我们父母不知道应该向孩子示范正确的、高效的化解负性情绪的方法,尤其是我,有时把家里当成传递焦虑烦躁的出口,带着负性情绪去教育孩子。我和他爸爸碰上单位或社会不公平的事,还会经常在家里说一些抱怨的话,没有及时自我反省,没有给孩子示范积极、健康、向上的榜样。
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大人之间意见时常不统一,相互唱反调,伤害了孩子在家庭中的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
我们现在意识到,“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或者一个面部表情,都是一种信息,会影响孩子对自我价值的判断”,父母的消极思维与狭隘视角,是促使孩子发展出消极思维模式的罪魁祸首。
还有,我们在生活中包办代替的太多,尊重孩子意愿的太少。尤其是我父母对孩子,一直没有完全放手,生活上的事多不让孩子参与,更谈不上让孩子帮忙做家务了。
我们认为只要他学习好,生活中的事情都不让他做。从他开始上哪些培训班,到外出穿什么衣服,父母都给安排好了,没有区分哪些是孩子分内的事,哪些是我们父母该做的。这导致孩子缺少自我独立性和家庭责任感,生活自理能力较弱。
因为不懂孩子心理,当孩子在学校受老师批评心里不愉快的时候,我这个做母亲的不会与孩子共情,只会站在老师的角度去指责孩子,让孩子受更多的委屈,造成了心理伤害,也破坏了亲子关系。
孩子当时高中出了状况,不能上学了,我们做父母的没有无条件接纳、同理、包容孩子,给孩子一个成长空间,却带有帮孩子逃避的心理,寄希望于“让孩子换个环境,说不定就改观了”的一种侥幸心理,而非认真面对困局。
在异国他乡的留学期间,我们做父母的对孩子思想、心理方面的建设是缺失的、是失位的,这更加深了孩子所面临的困境!孩子极低落的情绪,和身处异国他乡的心理孤独感,更加重了心理负担,躯体症状也随之加重!
孩子高一出了问题时,我和先生已经开始反思了,但当时更多的是互相指责、埋怨。经过何主任的治疗和梳理后,我们父母进一步地认真反思,深入学习一些真正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
我意识到,只有父母率先的积极改变,才能换来孩子的重生!孩子的改变不是要求出来的,而是父母以身作则示范出来的,只有活成了孩子的榜样,孩子才能还父母一个奇迹!
孩子目前还没有完全康复,还在康复的路上,很多方面都有待提升。我们父母除了要努力提升自身,也在为孩子努力营造一个温暖有爱和谐的家庭氛围。
我们在生活上相互关心,有问题多为对方着想,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和能力,要有综合性归因的意识和能力。在孩子的问题上,我们也是尽量统一思想,合理分工。
最关键的是,我们首先要放下焦虑,放慢生活节奏,把着眼点放回到自己身上,关注自己的心理成长,并不断地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扩宽自己的认知边界,修正自己的行为。
其次是帮助孩子提升自信心,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并不断强化,给孩子更多的积极、正向的体验。不管孩子表现如何,都以接纳、包容、平等的方式,赢得孩子的信任,让孩子感受到家人永远是他的依靠。
最后一点,要不断提高孩子的抗压能力,培养出高逆商。要善于利用孩子遇到不顺利甚至挫折或失败的机会,引导孩子深刻自我反省,形成综合性归因模式,迅速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改变和提升。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我们父母本身必须要有强烈的自我反省意识和能力,要有综合性归因意识。
现在,我们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已经比之前融洽多了,他有什么想法也愿意与我们沟通。儿子与他之前对比,也有了较大的改变。虽然每天会打游戏,但是很少影响睡眠,作息更趋于规律,坚持健身,注重自身的健康。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能主动的关爱家人,时而能参与家务劳动,有了更多的责任感。最关键的是他的情绪越来越稳定,看问题也能一分为二,不那么偏颇和绝对化了。
在学习问题上,孩子目前还比较“保守”,在一点点改变。他自己买了关于健康方面的书和名人传记在看,他自己说还是有惰性,希望我每天督促一下。我告诉他,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但是我可以应他的请求,开始每天给他发一首关于读书的好诗好句。
当然,孩子还有一些待提升的地方:如面对挑战,还有些畏难情绪,内心的动力不足;面对别人的肯定,他仍有些自卑心理,等等。
我想,儿子一定会对他的人生之路如何走,进行认真的思考。儿子,即使前路坎坷,也不用怕!你的父母、何主任、家庭亲友,都会为你保驾护航。我也相信,儿子经历过磨难后,会有持续向前和迎难而上的勇气和韧劲,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作为父母,我们心怀感恩,所遇皆温柔——感恩所有帮助过我们的朋友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