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人物分析 | 活在阴影中的小秦氏
看过《知否》的人会对宁远侯府的秦小娘子(小秦氏)有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位最大的Boss最后的结局也令人唏嘘。
当她在火海中道出自己的悲凉一生,终究是没有明白人生的真正意义。电视剧够不够好,能不能吸引观众,人物的塑造非常重要。
《知否》的成功就在于塑造的角色还比较丰满,符合我们对于人的预期。即使是最坏的人,也能看到人性的完整度。再坏的人不能全部被恨占据,还有部分的怜悯和悲情,这才是作品的吸引力。
小秦氏的一生算是悲剧的一生,可以说是命运弄人,但也可以说是她将自己禁锢在牢笼中,没有挣脱命运的摆布。她的耐性如此之久,可以从顾廷烨小时候开始谋划,让孩子以为她是站在他边上的人。
利用人心的弱点,不停的摆布他人,让他人为其作嫁衣。
侯府里的四房五房都白耍的团团转,总是在前面冲锋陷阵被当枪使,而小秦氏却获得了好口碑。她很聪明,但是却被自己眼前的那一抹看似光明的前景给困住了。以为拥有了爵位才是儿子的最终归宿,却未考虑儿子自己的需要。
这其实也是她的一生写照,因为姐姐的婚姻,让她没有选择了自己婚姻的机会,作为补偿嫁进侯爵府,也是活在逝去姐姐的阴影之下。
当她告诉姐姐的孩子,是后来的白氏害死了他的妈妈时,就已经看到她那阴暗的斗争性。可以想象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她或许只有如此的虚与委蛇才能生活下来。在一个娇弱、智慧又美丽的姐姐面前,她只有走向反面才能被看见。她姐姐是白月光,而她是家庭中的阴影。
我们中国有个阴阳鱼的图,大家应该都很熟悉。这幅图可以道尽世间千万形态,在家庭或者个人中也拥有真实的象征。
每个人都会有明亮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如果我们只想要明亮的,那么阴暗的那一面会在你不知情的时候来搞破坏。
有很多二胎家庭中会出现很有意思的现象,一个孩子集各种优点于一身,而另外一个孩子就觉得是向父母讨债的。这也是家庭的分裂投射,让彼此形成了不同的特征以符合家庭的需要。
通过剧中的行为表现,我们可以大致上理解小秦氏还处于偏执分裂位,也就是在她的世界里,只有你死我活,非黑即白。她姐姐死了,白氏死了,才有她的一席之地。在她眼里只有自己是好的,其他人都是坏的,这也属于自恋人格特质,狂妄自大,自以为是。
处于偏执分裂位置的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就是分裂的,自恋人格的表现是对自己的无限关注,对他人的忽视。在这类人眼里,其他人都像是工具人。
这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养育者也将他们当做工具人,而忽视了他们自己内在的情感需求。他们会遭遇忽视、无处不在的评价,有用或者无用。
小秦氏对待他人毫无同理心,她只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折手段。在身边的人,无不是可以利用的对象,府里的、包括来做客的康王氏。
她也很聪明,有计谋,将他人的情感分析得清晰,既而变成可以利用的有效工具。
在婚姻生活中,她或许从未真正感受过夫妻之爱,也未被好好对待,毕竟宁远侯最爱得是她得姐姐,她更像是有一个替代品。
所以当他儿子说自己想要的是家庭和睦,而不是爵位时,她难以理解。家庭和睦可望不可及,那就等于没有。我们很多孩子在家庭中受挫太多,也会自暴自弃,放弃对情感的满足需要。
很多人看到她烧死自己的过程是有怜悯的,毕竟她的一生如此匮乏。
很多人会说不要把责任推到原生家庭身上,但它确实对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我们逃不开这个影响,探讨自己的发展经历,也并不是去申讨原生家庭的罪恶,而是理解自己性格、人际关系模式的形成是怎样的经过。这样在未来生活中,才能有更好的觉察和反思,不会被过去带着走。
在明眼人看来,爵位本身只是一个工具,但是在小秦氏这里变成了最重要的东西。就比如现在的人,对权钱名利无无限的热衷,用价值来评断人,而没有将人本身作为目的,就是失去了对人的尊重。
所以她对人没有情感,而将需要投注到物质上的转向。在她的生命中,或者也是缺失了温暖的客体,只能将欲望和需要投注在无生命的物质上。
对于目标物——爵位的看重,在她眼里其他人都是迫害者,都是来和她的儿子抢爵位的坏人。失去了代表着生存需要的“爵位”,也是她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她完全没有办法允许共存的关系,在最后的时刻她选择自己烧死,是一个例证。
她生命最后的坍塌,是因为失去了奋斗一生想要获得的果实——爵位。导致了她的自恋崩解,自我消亡。
在她看来,失败者不允许存在,只能死亡。觉得自己既然这么容不下别人,别人也会容不下自己。这就是她一贯以来的行事风格,只能存活一方。偏执着、分裂着,只能在分裂的一端选择偏执。
这个剧的核心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小秦氏只是在为自己的偏执计,不是真正为了孩子。终其一生,她都没有真正的成为一个人,她内心的苦痛淹没了自己,这是可悲可叹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