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无条件的爱,或许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每个人都渴望爱与被爱,特别是无条件的爱。
成人的我们,在迷茫、困惑,以及悲观和失望时,更多是在表达一种期待,即希望有人接纳我们的缺点或不足。
比如,工作受挫时,希望领导和同事可以包容自己;和伴侣争吵时,希望对方理解和宽容自己;和父母抱怨时,希望他们可以像小时候那样爱自己;和自己的生气时,其实也是希望自己不要嫌弃自己等等。
我们终其一生,或许都在寻找无条件的爱。
01
寻找无条件的爱,
源于婴儿时的全能自恋
全能自恋,就是一个人觉得自己是神,神一动念头,外部世界就会按照自己的意愿给予回应;如果外部世界不按照自己的意愿运转,神就会变成魔,恨不得毁了外部世界,这就是自恋性暴怒。
作为成人的我们,在寻找那种无条件的爱时,其实就是在满足婴儿时期全能自恋遗留下来的自恋感。
因为全能自恋,是所有婴儿一开始的心理。
全能自恋和自恋性暴怒是心理发展水平最低是一种表现,这样的成人彻底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只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是非常糟糕的。
虽然成人的我们,多数人已经摆脱全能自恋和自恋性暴怒,但自恋感依然存在,那是我们自信的来源。
同时,这样的自恋感也会让我们很难接受自己的不足,于是渴望他人给予自己无条件的爱。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一生的追求,或许都在满足自己的自恋。
这是一件好事。
只是我们要区分好健康自恋和全能自恋,两者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前者承认自己“基本”是好的,而后者认为必须“全部”是好的。
02
寻找无条件的爱,
和童年的创伤经历有关
从小我们和父母相处的模式,会影响我们以后与他人的相处模式,这是强调原生家庭重要的主要原因。
同时,没有完美的抚育者(主要指父母),他们或多或少都会给孩子留下一些“阴影”。
比如,父母答应孩子过生日时,买一辆自行车送给他,但到了那个时候父母不仅忘了买自行车,还把孩子的生日也给忘了,这样的“忘记”增多后,孩子就会降低对父母的期待。
或许懂事的孩子,能够理解父母,知道因为忙于工作,但这会造成他很难相信别人的模式。
其实,这样的结果是必然的,想想看,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可信赖,怎么还能信任他人呢?他由不能信任父母移情到不能信任任何人,这造成了现实生活中的巨大问题。
除了信任缺失外,还有很多创伤,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而已。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不可能在童年得到足够的、无条件的爱,所以会一直去寻找。
03
寻找无条件的爱,
与“外部评价系统”有关
前面说了,人的自恋和童年的影响,会促使我们不断寻找无条件的爱。
除此之外,从关系的角度来说,我们也在渴望无条件的爱。
因为我们很多人在关系中获得的关注或爱,大多是有条件的积极关注,它的逻辑是,你必须达到条件A,我才能给你奖赏B。
在这样的逻辑下,我们会获得这样的经验:只能表露别人或集体认为“好”的东西,否则就会被拒绝、排斥,甚至是被伤害。于是,我们在成长的历程中,就形成了“外部评价系统”为主,长此以往,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生活不是自己掌控的,自己的感觉没有被尊重,自己像不存在似的。
可见,如果我们一直生活在有条件的爱的环境中,就会失去自我,而想要活出自己的人,就会一直寻找无条件的爱。
04
拥有无条件的爱,
从接纳自己开始
寻找无条件的爱,是在向外求,而真正的爱,是源于自身。
成人的我们,只有先学会爱自己,才能得到他人的爱。而接纳自己,是学会爱自己的开始。
其一,接纳自己,即接纳自己的过去。
童年的经历已无法改变,其负面影响的程度取决于我们自己。
《被忽视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视》一书中告诉我们爱自己,应该“像对待别人那样对待自己”。
就像前面说到因父母失信,而不会轻易相信他人的孩子,他们会“懂事”地为父母找理由—他们忙。
如果我们爱自己,就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多关注自己的感受。特别是那些以“外部评价系统”为主的人,更应该以自我为中心,多围绕自己的感觉做事。比如,学会说不,了解自己的喜好,以及寻求帮助等等。
其二,接纳自己,即接纳不完美的父母。
了解原生家庭,不是要我们给父母“定罪”,而是通过了解自己的过去,过好以后的生活。
更何况,绝大多数父母不会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且好父母也不是天生的,需要学习。
就像《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一书中强调的,了解原生家庭,“并不在于控诉父母,而在于传授具体的对策,使那些受过或仍在承受父母伤害的人们获得勇气和力量,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模式中解脱,恢复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比如,正确归责,而不是违心地原谅伤害自己的人;重新找到自己的感受和感觉,尊重它,重视它;允许自己情感上的独立等等。
其实,这样做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让自己做自己的父母。
其三,接纳自己,为的是让自己变得更好。
我们一定要明白,不光父母是不完美的,自己也是不完美的。
对于自己的缺点或不足,需要正视,这个正视过程就是自我成长的过程。
正如《终身成长》一书中阐释的,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都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还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相比于固定型思维,成长型思维才是我们能够变得更好该有的思维方式。
因为固定型思维,会认为缺点无法改变,且他人的评价也是固定不变的,而成长型思维,会让我们相信自己有机会变好,内心独白与怎么评价自己无关。
也就是说,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不会因为有人否定就怀疑自己,而是会根据他人的评价,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写在最后
生活中我们总要感谢很多事情,但我们可能从来没有想过感谢自己。
那么,感谢自己什么呢?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我们可能没有美好的童年、没有完美的父母和自己,但这才是真实的生活。
真实胜过完美。
只有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我们才能看清生活的真相,并继续热爱生活。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不完美中,变得更好,更真实。
接纳自己,悦纳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