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师的一般学习路径、知识框架和入门书籍推荐
作者:
来源:微信公众号: 罗妈的课Lomantic(ID:gh_3a40ebeb709c)
原文标题:心理治疗师的一般学习路径、知识框架和入门书籍推荐(第三版)
以下内容主要参照心理治疗师的工作要求展开,心理咨询师也可以参考。
01
心理学专业毕业后,我阴差阳错到了医院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至今仍然是班上同学中留在医疗体系的独苗。一开始是为了谋生,但很快发现是在活命。
前后13年半,我大半时间是在体验夹缝中求生存的艰辛,劝退过很多以为当心理医生很酷而想要“误入歧途”的人。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95后进入行业,执业大环境好了很多,但是行业也浮躁了很多,尤其是对于这么一个晚熟的行业而言。大家都想知道怎么可以快速“得道”,相关问题问得我也很为难。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概括国内心理咨询师的成长历程,那就是由“三驾马车”拖行走完“西天取经”的“漫漫长路”。
▶ 这里的“三驾马车”是指(1)搭建系统的专业知识框架。(2)有效督导下的临床实践。(3)正式或非正式的个人成长,包括个人心智发展和日常自我照顾。正式的个人成长就是自己找个资深心理咨询师或者治疗师“治病”。非正式的个人成长就是在慢慢变老的过程中体验你的人生,过好你的生活。“三架马车”齐发力,帮我们跑出执业的自信心和胜任力(完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美国精神科住院医师培训理事会AADPRT心理治疗工作组对支持性心理治疗能力考核的指标)。
▶ 这里的“西天取经”是指我们这个专业至今为止最重要、最专业的书籍、文献和师资都来自于西方世界,我们仍然在学习他们怎么做咨询和治疗。在踏踏实实读好、用好这些西方的理论和技术于解决中国老百姓的问题的过程,我们有机会发展出自己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就像日本“森田疗法”的发展)。
▶ 这里的“漫漫长路”是指入门一般需要三至五年,成熟一般需要八至十年。考虑到国内培养体系不成熟,尤其是目前绝大部分高校仍然难以培养出“即插即用”的科班生,大多数老老实实成长的入行者从稚嫩到成熟的时间投入、经济投入都是和产出不成比例的,所以那些真正坚持下来的人都自带几分情怀气息(不,也可以叫“仙气”)。
当然,这样的回答显得太认真,而且一旦认真起来总是会很累,于是也就有很多人不走寻常路,怎么赚钱就怎么干。这不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我重点关注一下“认真”的成长之路,谈谈“三驾马车”中的第一个问题:搭建系统的专业知识框架,并且推荐一些入门书籍。特别强调一下,推荐书籍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最想给大家分享的是我对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的整理框架。
02
▶ 国内心理治疗师的“三基”和“三项”知识状况
在梳理专业知识架构或者归类整理书籍时,我习惯于将心理学基础、精神病理学相关知识、心理咨询和治疗基础统称为心理治疗师的“三基”知识技能,将特定流派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理论与技术、特定问题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理论与技术、特定群体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理论与技术统称为心理治疗师的“三项”知识和技能。
目前,国内同行非常典型的问题是不能在夯实“三基”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深入钻研一门(学派)、一类(问题)或者一群(对象),以至于学得很零零碎碎、不成体系,游离于表浅。
1、心理学基础知识的积累,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等。这是心理学本科生或者心理咨询师考试理论部分学习的内容。
2、精神病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包括描述性精神病理学,以动力性精神病理学为代表的心理社会病理学理论,比如精神分析学派对精神疾病病理机制的理解。在此主要强调“描述性精神病理学”,具体包括了解精神疾病的常见症状,常见疾病分类,常见药物使用等。
3、心理咨询和治疗基础知识学习和技巧训练,包括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基本技巧、心理咨询和治疗伦理、以精神卫生法为代表的法律法规等。
4、特定心理咨询和治疗流派的理论与技术的系统学习,包括在“1”、“2”、“3”(三基)的基础上系统学习精神分析学派、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人本存在主义治疗,或者从这些流派中延伸发展出来的治疗理论和技术。
5、针对“特定问题”和“特定人群”的治疗理论学习和技术训练。这部分学习需要基于前面4项内容,结合督导下的实践进行,以发展起完整成熟的临床能力。
总体来看,目前国内的心理治疗师的知识体系大多比较支离破碎,不成体系,具体表现为:“1”部分不足;“2”、“3”两部分尤其薄弱,很多咨询师甚至因为缺乏心理咨询基本技巧的训练而不知道怎么把咨询谈话进行下去,共情能力薄弱;“4”这部分,大多数人的问题是学得不系统,而且没有以扎实的“2”和“3”为基础,以至于应用“4”的时候显得很乏力;“5”这部分,国内开办了很多相关的工作坊或培训,但是往往因为学员没有前面四部分知识的扎实基础,很多学得比较皮毛,不得要领而只能依葫芦画瓢。
▶ 推荐的一些心理治疗入门书籍
现在我就以上述的几个方面为框架,罗列我要推荐的心理治疗入门书籍。
一)心理咨询和治疗基础
1、基本技巧:《心理咨询面谈技术》、《成为有影响力的心理治疗师》、《助人技术》(台版:《助人技巧》)这三本书是目前我见过的、大陆出版的所有心理咨询和治疗入门教材中比较好的。
▶ 《心理咨询面谈技术》和《成为有影响力的心理治疗师》相对宏观地介绍了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总体框架,尤其是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一般流程。
▶ 《助人技术》对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基本技巧讲得很好,相对于前者比较微观,我个人非常推崇这本书。
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使用。《心理治疗师的问答艺术》可作为补充。不过,我们虽然是在模仿中开启执业,但是没有一本书可以依葫芦画瓢地指导我们去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我们需要在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督导经历中修正打磨自己的治疗“态度”、“思路”和“话术”。
记得入行的前面两年,我把所有国内能够收集到的十几本心理咨询入门书全部淘来研究,结合临床实践,梳理自己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流程、常用基本技巧。仅仅是开场白介绍,我都花了两年打磨。那时候,先把自己的开场白写出来,然后对着镜子练习,根据来访者的反馈修改,不只是内容要严谨专业,还要语气用词符合重庆人、外地人的语言习惯,保证自然而不呆板。
▶ 此外,《卡尔·罗杰斯心理治疗[经典个案]》有心理咨询对话可供直观感受。有条件的可以看看侧重于介绍心理咨询和治疗发展、各流派概论这类书,比如《心理咨询导论》(约翰·麦克里奥德)、《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等。
2、从业动机:大到我们的从业动机,小到我们在执业活动中每一个言行的动机,都是我们作为心理咨询/治疗师需要去留意的。很多心理咨询/治疗师没有真正去思考过自己成为或者作为心理咨询师/治疗的动机。事实上这是我们一生都要去审视的主题,也是我们需要在案例督导和个人体验分析中不断去理清的主题。因为做不到以来访者为中心,我们的咨询和治疗效果是会大打折扣的。
为此,我推荐《心理治疗师的动机》这本书,希望它能够在此方面给大家一些启发。如果有精神分析基础的同行,可以再看看《常见的心理治疗错误》、《危险的心理咨询》等。这些书籍涉及到具体的临床情景中的困境。
我们明确自己的从业动机,部分原因也是为了让心理治疗师更好地把自己的自我或者人格用作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工具。对于心理治疗师的自我使用,我推荐《心理治疗师的自我应用》。
3、危机处置:危险性评估是我们心理咨询师首先要做的工作之一,因此心理咨询师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危机处置能力。危机处置非常考验即兴应变能力,可学也不那么容易学。我建议新手咨询师把保障来访者当下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其他感觉无能无力的事情不苛求自己,及时求助于(包括合作、转介和督导等)其他专业人员或者专业以外的人员(包括警察)。对此,我就仅推荐两本书参考《危机干预策略》、《自杀风险的评估与管理》。
4、行业规范:《精神卫生法》、《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心理咨询的伦理与实践》、《心理咨询与治疗伦理》、《助人专业伦理》等。此外,还要了解一些关于未成人保护和强制报告制度的相关规定、与家暴有关的法规等。
二)精神病理学相关(描述性精神病理学部分)
1.重点推荐:《精神病学教科书》(张明园主译,以DSM-4为基础,非常系统地介绍了各类精神疾病的诊断、病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非药物性躯体治疗);《精神障碍治疗学》(赵靖平主译);《精神科药物临床手册》(王化宁,蔡敏 主译)。
2.其他书籍:《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案头参考书 DSM-5)》、《ICD-11》、《牛津临床精神病学手册》(便于携带的口袋书)、《牛津精神病学教科书》(以ICD-10为基础)等。
三)特定流派的理论和技术:以精神分析学派为例。
(一)一个描述框架
在描述一个心理治疗学派的理论和技术知识体系时,我很喜欢《牛津临床精神病学手册》的一个框架。它认为不同心理治疗体系拥有以下共同点:
1、有一种关于疾病或者症状发展的理论;
2、有以实证或个案为基础的证据支持该理论(而非想当然的、自创的办法);
3、治疗原理;
4、对治疗双方角色的描述;
5、结构化的治疗形式,有时以手册的形式呈现;
6、发生于被称之为“治疗性场所”的背景中。
结合这个框架,我根据个人的习惯将整个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理论和技术的知识部分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心智模型和发展理论【是什么、为什么】
我们通过心智模型和发展理论来完整地描述一个人心理是什么样子和心理如何发展。假若现在一个人站在你面前,那么你如何去描画这个人当下的心理行为世界是什么样子?(心智模型)以及这个人当下的心理行为世界是如何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到现在这个样子的?(发展理论)
▶心智模型主要描述了“心理结构”和“心理动力”。精神分析学派中的心智模型很多,比如弗洛伊德的地形学模型、结构模型,自我心理学的冲突理论,克莱因学派关于位态的概念和比昂的网格图,自体心理学的三极自体模型,新近发展的依恋理论和心智化理论等。
▶发展理论主要是描述了心理发生和发展的历程。“精神分析治疗是一个典型的基于发展理论的治疗流派”。精神分析的发展理论是心理学关于人的心理发展的众多理论中的一种。与精神分析的心智模型一样,精神分析学派内部也存在着很多关于心理发展的具体观点或模型,比如驱力发展、自我发展、分离-个体化历程、客体关系发展、自体发展等。
2、病理学理论【是什么、为什么】
用上述的心智模型和发展理论来解释心理问题如何产生、发展和维持而形成的知识,尤其是解释“心理”、“精神”如何生病。
3、干预治疗学【怎么办】
我们如何去改变来访者心理行为的知识和技术。这是与特定心智模型、发展理论和病理理论一致的处理各类问题、人群的干预治疗体系,具体包括治疗原理、目标;对治疗双方角色的描述;规定的治疗形式(比如流程、技术、技巧),有时以结构化的、手册的形式呈现;对治疗设置和框架的规定等。
(二) 个人感觉不错的精神分析入门书籍
为此,我们想按照以上思路对推荐给大家的精神分析入门书籍进行分类。
1、侧重于精神分析基础理论的入门书籍,主要涉及精神分析的心智模型、发展理论和病理学模型等。
比如,关于精神分析各种心智模型的书籍《精神分析入门》(查尔斯.布伦纳,可作为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导读书,结合佛洛依德原著看),《佛洛伊德及其后继者》(重要的精神分析理论家及其理论贡献)、《精神分析心理模型》,《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等。
又如,关于精神分析发展理论的书籍《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郭本禹 著),《内在生命:精神分析与人格发展》,《谈话治疗》等都有涉及,具体一点的论述可以看看一些理论家关于发展的观点,比如弗洛伊德、马勒、斯特恩、斯皮茨、埃里克森等。
再如,关于精神分析诊断或病理方面的书籍《动力取向精神医学》,《操作化心理动力性诊断(OPD-2)》,《Psychodynamic Diagnostic Manual (PDM)》,《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基于PDM的精神分析诊断类书籍)。这是对精神分析心智模型的临床应用。
关于具体人群、问题、疾病的病理、治疗理论与技术的专著,这里推荐的书籍中多多少少有涉及到,比如抑郁、创伤、人格障碍的治疗,暂不单独推荐。
2、侧重于临床操作的精神分析入门书籍,主要涉及到精神分析的干预治疗学。
比如,关于精神分析重要临床概念的书籍《病人与精神分析师》、心理治疗核心概念系列(比如《心理治疗师的自我应用》、《治疗环境》、《移情与投射》等等)。
又如,精神分析基本操作技术的书籍《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简明指南》,《心理动力学疗法:临床实用手册》和《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精神分析技术与实践》(拉尔夫.格林森),《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精神分析治疗》(南希.麦克威廉姆斯),《动力取向心理治疗——支持取向与洞见取向的心理治疗》,《长程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导论》,《深入治疗——考验与信任》等。
再如,关于精神分析具体临床操作议题的书籍《心理治疗师该说和不该说的话:如何回答来访者的提问》,《101个心理治疗难题》,《心理障碍的诊断与治疗选择》,《向病人学习》等。
3、集精神分析基础理论和技术于一体的导论性书籍。
比如,《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中德班教材)、《当代精神分析导论》,以及侧重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的导论性书籍《人我之间》、《客体关系心理治疗》、《客体关系入门》、《自体心理学导论》、《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务》等。
4、新理论范式和新治疗模式。
随着循证医疗的发展、各类心理问题处置的深入研究和社会需求的推动,心理动力学治疗界不断涌现出一些的新理论范式和改良的、变式的、整合的治疗模型,比如:基于依恋的、心智化的动力学治疗(比如《心智化临床实践》、《短程动力性人际治疗——临床从业者手册》、《心理治疗中的依恋》),《主体间性心理治疗》,移情焦点治疗(比如《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移情焦点治疗》、《人格病症的心理动力学疗法》、《人格病理的精神动力性治疗——治疗自体及人际功能》),《短程动力取向心理治疗实践指南——核心冲突关系主题疗法》,《人际心理治疗》,《神经精神分析入门》,对儿童的动力学治疗(比如《动力取向儿童心理治疗》、《儿童虐待的精神分析理解与治疗》)等等。
▶ 特别提醒:学习这些新东西,最好有一定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和技术基础,知道理论和技术发展的脉络。比如,目前国内很多新手治疗师入行就开始学一些“短程治疗”或者其他心理动力学治疗形式,缺乏根基,不得精要,很容易变成“东施效颦”。事实上,短程治疗反而不那么容易做好,搞不好就成了“一锤子买卖”或者“快餐式治疗”。
5、远程网络咨询。新冠疫情以来,网络咨询越来越普及,关于网络咨询的相关研究也大量涌现。中国心理学会出台了《远程心理服务管理规范和伦理指导原则》,也有一些网络心理咨询的专著出版。《网络上的咨访关系——对远程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的探索》是心理动力学治疗领域网络咨询的代表之一。
6、有余力可以扩展阅读的其他书籍。其他国内出版的精神分析书籍很多,在此仅仅简单罗列一些,比如《弗洛伊德传》、《创伤与复原》(这本不是纯精神分析著作,但是推荐给大家看看)、《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内在之声》、《医生、他的患者及所患疾病》、《心理治疗中的改变——一个整合的范式》、《母婴互动及成人心理治疗中的主体间形式》、《婴儿研究和神经科学在心理治疗中的运用》、《婴幼儿的人际世界》、《心灵的母体——客体关系与精神分析对话》、《母婴关系——人生第一步》、《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理论》、《 精神分析的关系概念——一种整合》、《思想等待思想者》、《临床克莱因》、《阅读克莱茵》、《僵局与诠释》、《走出创伤:心理动力学关系创伤治疗技术》等等。
四)心理治疗的整合
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整合在学界仍然只是进行中的探索,而非可以轻易达成的现实。临床实践中,心理治疗师脱离一定理论、技术和经验根基的整合基本上是囫囵吞枣的大杂烩。
在心理治疗实践中最常发生的“整合”是因为心理治疗师学的东西太杂而不能消化,或者心理治疗师面对来访者已经“黔驴技穷”,于是带着各种技术轮番上阵。
为此,我推荐《心理治疗整合》、《整合疗法:100个关键点与技巧》,但是推荐的目的主要是让大家在懂了什么是整合后,不要随便去做整合性心理治疗。
—写在最后—
以上我主要推荐的是入门书籍(国内出版的),也没有推荐文献。因书籍内容总体滞后,翻译的书籍更滞后,故建议大家学好外语,多读经典的、前沿的文献。我的训练主要是心理动力学和家庭治疗,这里也侧重为新手的、动力取向的心新手咨询师提建议。不过,其他领域的心理治疗师也可以采取与此类似的知识和书籍整理框架。
最后告诫:很多人对精神分析感兴趣,但是精神分析的水很深,请谨慎上路O(∩_∩)O哈哈~。
欢迎大家增补更好的资料!反馈信箱:438541762@qq.com,罗医生
作者简介:急啥子,80后心理医生,从事临床工作和管理工作十余年,为您分享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医生的故事!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罗妈的课Lomantic(ID:gh_3a40ebeb709c)。
原作者名: 急啥子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 罗妈的课Lomantic(ID:gh_3a40ebeb709c)
原文标题 心理治疗师的一般学习路径、知识框架和入门书籍推荐(第三版)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