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走出双相情感障碍》
作者:啊柴
编辑:咕噜咕噜
美编:N
来源: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我不再是情绪的主人
“我把自己反锁在浴室里,威胁大人我要自残……”
“刚上大学时我几乎不用睡觉,有用不完的精力,可以没日没夜地参加聚会……”
“我高涨的情绪突然垮掉,我躲在房间,害怕见人,不得不休学……”
以上,是一个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真实经历。
双相情感障碍这一术语似乎对大多数人来说有些陌生,但它有另一个较为通俗的名字——躁郁症。其标志性表现是极端低落和极端高涨的情绪发作,情绪低落时可能产生有自杀倾向的抑郁症状,情绪高涨时可能产生轻躁狂或躁狂。这两种极端的情绪症状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身上交替出现,支配着患者的大脑。
双相情感障碍包括I型和II型两种类型,
I型的确诊条件包括:
(1)患者出现躁狂症状(至少发作过一次),症状持续一周以上;
(2)患者出现抑郁症状;
II型的确诊条件包括:
(1)患者人生中至少经历过一次严重抑郁;
(2)轻度躁狂症症状持续了一段时间。
极端的情绪波动在你的头脑中此起彼伏,你不再是自己情绪的主人,你的情绪和思维由它接手管理,你的行为举止变得不再像是你,这也是双相情感障碍这种精神疾病与其他疾病的不同。
凯蒂·科尼贝尔,一位与双相情感障碍共处了23年的女作家,在《走出双相情感障碍》一书中分享了她从病情发作到最终病情得到控制过程中的所感所悟,以亲历者的视角向大众展示了这一独特的精神疾病。
躁狂——透支式的燃烧自我
“躁狂”究竟是种什么感受
如果你只是轻度躁狂,那么很明显的表现是你说话的语速会变快,你头脑中的新想法不受控制接二连三地冒出来,甚至你还来不及讲完你正在说的话,新的念头又让你开始表达新的观点,于是会出现讲话语无伦次、没有逻辑的现象。
除此之外,你对睡眠和食物的需求降低,你甚至连续几周每天只需要睡两三个小时,而且不会感到疲惫,你的大脑永远在兴奋。
比轻度躁狂更严重的,是躁狂,那时你的表现会更强烈:你几乎失去了对冲动的判断力和控制力,你容易大发脾气,你变得不怕风险,你相信自己无所不能,甚至,你会出现妄想(无理由地坚信某种想法,不论它是否真的正确,比如妄想自己有必须解决他人问题的义务)和幻觉(听到、看到、闻到或感觉触碰到某种实际不存在的感觉)这种精神病性症状。
躁狂发作时,人的大脑会变得十分活跃,对睡眠的需求减少,且往往这样的症状会持续数周。长时间的睡眠缺乏必然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因而说躁狂会让你变得如同一支透支自己燃烧的蜡烛。
躁狂对我们还会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
其实,躁狂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我们有积极影响的,比如:
(1)活跃的大脑会激发我们的创造力,激活灵感源泉;
(2)躁狂期间,我们的自信心会提高到无与伦比的程度,我们不会畏惧聚会等任何社交场合;
(3)另外,我们的精力会变得用不完,我们感觉不到累,做事的效率会提高。
但是,我们要谨慎,躁狂带来的负面影响远大于其带来的上述益处:
(1)躁狂症使人失去对冲动的控制力,你会因此变得极其容易被激怒,仅仅是陌生人的插队或者他人吃饭发出的声响就足以让你大发雷霆;
(2)在高度的自信以及妄想的支配下,你会做出正常情况下不敢做的行为,你会嗜好风险,你可能会毫无理由地相信行驶的汽车不敢也不会撞到你,于是你敢在马路上驾驶汽车逆行,在和他人的汽车发生摩擦后头也不回兴奋地继续行驶;
(3)你会疯狂地冲动消费,即使欠下不可思议的债务,因为此刻“无所不能”的你相信你一定有能力偿还这些债务。
哪些因素会诱发躁狂
对于已经得了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来说,生活中许多因素都有可能成为打破其平稳的情绪,使其陷入躁狂症的导火索,例如:
(1)生活、学习或者工作上的压力;
(2)睡眠不足;
(3)摄入酒精或滥用药物;
(4)经历重大变故;
(5)过于兴奋。
抑郁——瓶中腐烂的花
抑郁似乎相比躁狂和双相情感障碍更为大众所知。凯蒂形容抑郁如同水瓶中腐烂发臭的花,摆放在客厅里,来访的客人能闻到它的恶臭想伸出援手帮助,却怎么也够不到,而抑郁患者本身也只能看着那花腐烂,无力更换一朵新花。
抑郁发作时人们究竟感受到些什么
轻度抑郁患者的自尊感和价值感会降低,想独自一人呆着,与世隔绝,思考东西会变慢,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以悲观的态度处世。
如果遭遇重度抑郁,那么患者的自尊感和价值感会降得极低,失去对任何事物的兴趣爱好,生活不能自理,陷入绝望,认为自己毫无价值,是他人的累赘,产生自杀倾向。甚至最极端的情况下,除了规划如何寻求死亡,患者已没有精力想别的事情了。
抑郁症状的诱因都有哪些?
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来说,平稳的情绪状态很容易被打破,当遇到某些因素时,患者会迅速受到影响而发作抑郁症。例如:
(1)生活、学习或工作上的压力;
(2)低自尊或自我要求高的性格使然;
(3)摄入酒精或滥用药物;
(4)罹患疾病或受伤;
(5)分娩。
“被贴标签是一种解脱”
——如何走出双相情感障碍?
1、确诊
双相情感障碍的成因尚未有明确的解释,从生理角度讲,目前的一种假设认为双相情感障碍是因为脑中神经递质工作异常,并且该病还会受遗传因素影响。大多数患者的过往经历中往往含有童年创伤、承受巨大生活压力等因素,大概是由此引起了生理上的异常变化而发病。
正是发病成因和症状上的复杂性,使得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变得困难。据凯蒂调查,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平均需要10.5年才能最终确诊,平均被误诊3.5次。凯蒂本人也是经过了长达13年之久才被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在此之前,她身边的人都无法理解她变化不定的情绪和异常的行为,这使得她和亲人朋友都感到十分痛苦和无奈。
但当确诊之后,凯蒂终于能够向自己和他人解释自己的问题。“我不是怪人,我只是生病了。”历经13年,她终于得到解脱。
凯蒂提醒大家,社区的全科医生或者家庭医生是不能做出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的,他们只能提示你表现出了相关症状,但确诊这件事情还是需要寻求正规医院的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确诊是走出双相情感障碍的第一步,也是十分艰难的一步。
2、好好吃药
按照精神科医生的叮嘱按时吃药,不能见到病情好转就主动停药,做出任何改变前一定要与自己的医生沟通,否则容易出现严重的停药反应。可能部分患者整个后半生都不能离开药物的帮助,但不必为此感到羞愧,只要能够帮助维持情绪稳定,那就是好的。
3、接受心理咨询
治疗初期,患者往往需要借助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针对个人的心理咨询可以帮助自己认清发病的诱因和不恰当的行为模式,而伴侣咨询和家庭咨询则能够帮助患者身边的人更好地认识双相情感障碍,并加深彼此之间的关系。
4、预防诱因
无论是躁狂症还是抑郁症,压力事件都是一个十分主要的诱因,因此患者在生活中,在情绪稳定时要提前考量好将要做的事情是否会给自己带来压力并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除此之外,要保证稳定常规的睡眠、饮食,定期锻炼,适当地参与社交,与亲友沟通。总之,简单来讲,就是照顾好自己。
5、寻求有治疗效果的抒发渠道
当你在做感兴趣的事情,或者发展自己的爱好的时候,情绪是很容易安定下来的。所以可以多做与兴趣爱好相关的事情,对于保持情绪稳定会有用。
6、学会辨认预警行为
在躁狂和抑郁发作前,患者往往会有一些异常的行为,这些行为预示着即将到来情绪漩涡。
例如躁狂发作前,患者往往变得突然健谈、睡眠减少、情绪难以控制等等,抑郁发作前,患者往往自尊感下降、不愿意社交、丧失动力、兴趣降低等等。
当然这些行为单个发生时很有可能是正常的一种情绪变化,但多个现象同时出现时,患者要自己学会辨认这些预警行为,提前调整情绪,做好防范措施。但患者自身很难时刻注意着自己的行为,这时如果有伴侣,或者家人,或者要好的朋友在身边,他们便可以更容易地看出你的异样。所以将自己的预警行为提前告诉身边的人,让他们帮忙监督自己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7、寻求线上线下的帮助
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来说,线上或者线下的互助组是他们的避风港,患有同种病症的患者之间能够更理解彼此的处境和心情。
8、学会乐观
双相情感障碍不同于其他疾病,“治愈”一词对它来说太遥远,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保持情绪的稳定。凯蒂经过十年的治疗过程,也并未完全治愈,但她已经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用担心开心的时候会陷入躁狂,不会因为沮丧的时候轻易掉进抑郁漩涡。
“我在努力控制双相情感障碍,接受它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相信自己能战胜双相情感障碍,夺回情绪的主导权,是有助于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乐观态度。
我们能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做些什么?
作为亲人、朋友或是伴侣的我们,能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做些什么呢?
我们能了解他们的预警行为,及时提醒他们;
我们能帮他们处理生活细节;
我们能陪他们去看医生……
其实,你不需要治好TA。
处在绝望中的人不需要你跟TA说“去跑步放松一下吧”、“去泡个澡休息休息吧”。人总是希望解决问题,但有时候问题就是没法彻底消失。如果你不是医疗专业人士,那就待在TA身边,陪TA聊天,倾听TA,这就是你能提供的最好的帮助。
-专栏君-
篇幅宜人性:★★★★
趣味可读性:★★★★
科学严谨性:★★★★
双相情感障碍作为一种心境障碍,因梵高、贝多芬等患有此病的天才为人所知,但往往这种病症总是被大众误解,出现自身刻意忽略问题或医生误诊的情况,患者往往经历数年病情的折磨才得到确诊。
本书作者在青少年时期发病,历经13年确诊,又用10年时间控制病情并逐渐好转。作者通过自己二十多年与双相情感障碍共存的经历,道出了最真实的患者的生活、工作、亲密关系和社会交往状态。
作为亲身经历双相情感障碍的人,作者在本书以充满温暖和希望的口吻在鼓励着正经受折磨的患者,同时也在努力向大众展示病人的躁狂与抑郁的两极世界,在向他人诠释着“他们不是怪人,他们只是生病了”的关怀。
这是给予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无微不至的生活指南,也是给予普通大众的一本很好的科普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