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是什么?来看看哲学家们怎么说
快乐是什么?我的快乐是:
“能吃上渴望已久、心心念念的美食;与亲友聚会、交谈甚欢的时刻;是灵光乍现、超越自我时体验到的痛快感;在平淡时光里突然发现的惊喜…”
不知你的又快乐又是什么呢?
但总体来说,快乐总是突如其来的出现在我们生活中。
而快乐又具有积极的性质。因为当人感到快乐时,首先身体和大脑一定是放松的,所以这时的我们,不论活动力和思绪灵活都是极佳的状态,因此能够接受挑战、有创造力、心胸开放及更容易与他人拉近彼此距离。
若少了快乐,幸福也随之黯淡失色。
所以每个人都想要快乐,追寻快乐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天然需求。但它不可预知、转瞬即逝的特点让人难以捉摸。且快乐一旦走向极端,又容易带给人易情绪化、不够稳重的观感。
但不论是西方的哲学家们及中国的道家思想对快乐皆有不同理解,所以今天就以一部英国电影《寻找快乐的15种方法》作为诠释,通过哲学的视角及道家对于快乐的观点,让我们跟着电影主角海克一起踏上求知的旅程。
01
快乐是与生俱来,
那么为何还要寻找快乐?
心理医生的海克,每天吃着同样的食物、穿着固定款式的西装、领着从未调整过的价码的薪资、过着日复一日可预测的、刻板无趣且贫乏的生活,他并以此为乐。
但一次咨询中,一位来访者的话激起了他内心的涟漪,因此他开始思考:
“这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吗?”
“为何我没有朋友?”
“那个从前翱翔于天空、拥有好奇心且无所畏惧的小孩去了哪儿?”
在一次情绪崩溃后,为了他的来访者及自己的幸福,他决定来趟说走就走的旅行。
带着一张大学时期的照片,在未知的世界里寻找快乐的栖息地。
就海克内心的小孩而言,那个快乐是天真无忧的。
在孩童时期,人们能忠于直觉、不受干扰,能自由地探索世界,并从与人相处中收获纯粹的快乐。
但随着年龄增长,人们开始变得循规蹈矩,孩子们逐渐在要求下习得了“有条件的快乐”---是一种待在“对的”框架中才能感觉到的安全感。
可能会因此变得患得患失,担心落于人后而陷入攀比、竞争的旋涡;怕失去既得的成就,苦心竭力地维持和控制,麻木成为个人不可分割的部分,在光环的笼罩下失去了自我。
一个不小心,快乐就在成长的路途上丢失了。想要找回,却不知道哪个才是曾经拥有的快乐。
斯宾诺莎曾以他的《伦理学》作为说明,研究人的行为方式、伦理道德及一切影响我们为人处事的因素,并透过这些研究阐述“何谓真实的快乐”。
他将快乐定义为“一个由小及大获得圆满的过程。”
因每当我们有所成长、进步、胜出,并在本性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及提升时,我们就会感到快乐,这就是人生所要面临修炼的过程。
并且他又将快乐分为“消极快乐”与“积极快乐”。前者归于情绪上的冲动,普遍来自幻想,为满足暂时性需求,因此无法持久;而后者则自己本身就是积极快乐的主导因素,如同前面所说的对生活的修炼,正因是真实的持有,快乐才能更加深厚及持久。
要学会做出判断,知道什么是对自己有害的及什么为有利的,如此才能拾回真正快乐。这就是斯宾诺莎对于快乐的理性思考。
02
快乐总是有益于我们的吗?
海克与女友克拉拉道别后随即开启他的环球之旅。
他的第一站来到了上海。
在飞机上他遇到了一位企业家。这富豪看不惯海克的窮傻样,于是热心地带着他去见见世面。
这企业家认为:
“快乐都是用钱换得的”。“快乐就是努力工作,然后不让自己有机会退休。
于是海克记录下:
“很多人认为快乐就是变得更有钱、更重要。”
接下来,他在酒店里遇到一位中国的年轻女子。
离开克拉拉后,他没想到只身在异国竟突然有了怦然心动的感觉。
在一夜温存后,海克在本子里写下:
“快乐就是拥有左拥右抱的自由。”
没有情感基础的爱情,虽满足了快感,但在短暂欢快的包装下,其实质却仅仅是个幻想,于是它便很快地化为泡影消逝无踪。
伊壁斯鸠曾说过:
“没有一种快感是罪恶的,但一些产生快感的缘由却会给人带来困扰,其困扰程度甚至远远超过快感本身。”
所以他认为,快乐不是要去严格制止欲望及享乐,而是要有所节制。
例如在能力范围内我们可享用美酒佳肴,不暴饮暴食,适度即可体验到美的乐趣;外出旅行时,不是醉心于安排去了多少地方,而是能否细细欣赏当地景致、感受特色人文风情,闲适的感受就在舒适的节奏中。
此外伊壁鸠鲁还表示:
“当我们将快乐视为生活的目标,我们所说的就不再是一味追求感官刺激或是穷奢极欲的快乐。”
唯有“谨慎”,才能做出正确的取捨,摒弃那些会对心灵造成损害的影响,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长远获得有益快乐的方式。
03
为什么有人很容易快乐?
有人很努力但也不一定快乐?
告别了极尽繁华之处,为了寻找快乐,海克长途跋涉来到了不丹。
他借宿于一个寺庙中。
当他得知这位寺主的遭遇后,海克很好奇这位因信仰被监禁、失去了家人及挚爱、后来成为逃犯的喇嘛,为何还能如此快乐?
喇嘛回答道:
“正因为我经历太多。”
“比寻找更重要的事,是我们正在逃避的。”
一天,起风了!
海克被人喚出门,看见屋外的喇嘛们既跳舞又欢笑。他抬头望去,在天空的画布上以海蓝打底,在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曲线上排列着随风飘扬的彩布。
他迷着眼慢慢观看四周,置身于欢乐氛围中的海克,却无法感受到当下的快乐。
在这个物质贫乏、心灵却富足的国度中,他显得格外狐独。
为何喇嘛们能如此容易快乐呢?
在庄子的《齐物论》中提到: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说的是万事万物虽看起来千差万别,就像马身上的毛一样,细看是许多毫毛,但同样皆出自于马的身上,这是一种万事万物皆平等的概念。
故见他人好,也能同感欢喜;见他人悲苦,也能燃起怜悯之情,如此又怎能彼此伤害?人与万物视为一体,见天地如此浩瀚,山河如此壮丽,又怎能心生狭隘、无法舒畅开怀呢?
对于个人而言,不把自己看得过份重要,就不易愤怒、不惧脆弱、活得自在。
生活追根到底求的不过是一种从容欢乐的平静。
当能够体会到庄子所说的境界时,就能用一个更高更宽广的视野去看待问题。
这是生活的哲学,也是拥有快乐的智慧。
04
快乐究竟在何处?
接下来诲克到了非洲。他找到照片中的大学同学,他们在此地一起进行义诊服务。
在一次与当地朋友的聚会后,酒醉的他搭乘出租车回家,但因当地治安混乱,他的坐车不幸被黑道份子劫持,于是在误打误撞下海克不小心入了贼窟,黑道老大因认为他是其它镇营者的入侵者而将之囚禁。
在没有任何食物提供下,数日与外界隔绝的生活中,既无助又悲伤的他,终于明白了自己内心的对话,他觉得自己未真正活过…。
幸运的是,一只借用未还的钢笔,竟然在命在旦夕时救了他。
被释放后,他欣喜若狂。
历劫归来的后,痛苦的顿悟帮助他冲破了内心的束缚,他强烈地感受到从绝望到重获自由之“生的喜悦”。
弗雷德里克.勒努瓦在他的《与哲学家谈快乐》中说道:
“快乐的智慧,即坦然接受生命赋予我们所有的苦难,以拥抱的姿态换取命运的逆转。”
“当我们找到或是重捨完美的快乐,就会发现它其实如此简单,那就是生之快乐。”
海克离开非州后,继续前往下一站寻找他大学时未竟的女友。
在飞机上,他悉心帮助了一位不久前才动完脑部手术的妇人。他体贴地让出了自己的坐位,并耐心陪伴着,用冰敷、爱和倾听缓解她的不适。
下机后,妇人对他表达了深深的谢意。同时海克也感受到非比寻常的快乐与感动。
在生活的某些时刻,当我们能暂时放下自己、为他人奉献时,就能从中体会到加倍的快乐。
后来他终于到了照片中的海边,景物依旧,但人事已非。
前女友爱格妮斯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她知道海克此次来访的目的,于是带他去见一位研究如何快乐的博士。
在博士的研究室中,海克戴上了脑影像侦测器,在研究的途中接到了女友克拉拉的电话。
她在电话里哭诉着自己未曾说过的真心话,海克也不断地向她忏悔着,一直以来对幸福的恐惧,使他变得即麻木又自私,他意识到这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样子,并担心就此毁掉彼此共同建立的幸福。
如果不曾知道,就无法自我反思。
真正的爱,是在看见自己、清除内心障碍后,仍愿意为了“继续”而努力的关系。
在彼此敞开心扉、开诚布公的对话后,他们看见了彼此多年来不愿面对的问题及真正的在意。
此时的快乐,是动容的、令人振奋的、是高峰体验的时刻。
关于情感的议题,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用了Philia指代将朋友和伴侣紧密相连的深厚情谊。这种情谊,是敞开心扉、彼此鼓励、共同承担的、是与所爱之人共享的喜乐。
但Philia还包含一个关键的要素,就是我们必须勇敢地直面内心,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同时帮助他人成就自我,如此便能体会到快乐。
故事的最后,海克办到了。他勇敢经历了心灵巨大的冒险,成功地为未来开启快乐的篇章。
但他对于如何得到快乐的结论究竟为何?快乐的15种方法又是什么呢? 欢迎各位由电影中一一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