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教育上,家长如何巧做“四两拨千金”|心理词条
我表哥家的男孩特别顽皮,每次来家里做客,就发现他特别喜欢翻找我家的小猪储蓄罐,因为是瓷质的又怕容易伤到孩子们,所以就收到柜子里。然而每次他都会把它从柜子里拿出来,特别熟练的将里面硬币拿出来。
我就问他,“为什么每次来都找这只猪呀?你是喜欢猪呢?还是喜欢里面的钱呢?”
结果他朝着我会心一笑说:“喜欢钱。”
此刻我顿悟了,因为有钱就可以去买他喜欢的卡片。但是在别人家翻找拿钱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于是我表哥对他狠狠的教育了一番,他告诉孩子,钱是不可以随便自己拿的,要先询问主人。私自拿钱是偷的行为,偷钱就会被警察叔叔带走的,因为这触犯到法律了。
我表哥与孩子的沟通,就是找准孩子的沟通“命脉”,所以很快就让孩子明白了这一错误行为。此后当孩子想要钱的时候,就会询问爸爸妈妈,此时的爸爸妈妈会给他一个大大表扬,这就让孩子心里感受被表扬的开心。
如何让孩子更加听话,是不少家长教育孩子的难题。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与其采用口头上的要挟还是采用暴力的方式,都很难让孩子改变原有的习惯和想法,甚至适得其反的会让孩子变得更加变本加厉。
教育孩子应该要找准“脉搏”,不同性格的孩子有不同的教育方式,不要一味地硬碰硬,善用“音叉效应”,才能让孩子更加听话。
阐述定义
音叉效应指的是,对于有的事物,不在于你对它的作用力的大小,而关键在于找准了它的脉搏。由于音叉效应的存在,也有可能产生微小的扰动就带来巨大影响的情况,比如雪崩。
在警匪片中我们有时候会看到这样的情况,珠宝店里的贵重珠宝都是放在可以防弹的特殊玻璃里面,就是说这种玻璃特别坚硬,子弹都打不透,锤击也无法敲碎,但是却可以用音叉机械波,当选择的音叉波长和玻璃的谐振波长一致的时候,玻璃却会冰冰凉地四分五裂。这种通过感应对象用巧力而不用强力的方式我们把它称作音叉效应。
来源/背景
音叉效应来源于物理中的音叉共振,所带来的心理学效应。
音叉呈“Y”形的钢质或铝合金发声器,可以产生单一波长的机械波。机械波的响度跟音叉机械波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音叉所以发出振幅,也就是物理上的共鸣。
音叉效应就是对于某些事物来说,不在于对它的作用力的大小,而关键在于找准了它的脉搏。一个更通俗的表达音叉效应的词是共鸣,当互相作用的双方产生共鸣的时候,就可以激发出巨大的力量,或者使得问题迎刃而解。
案例分享
我朋友家有两个女儿,虽然在同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但两个孩子的性格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大女儿十分乖巧懂事,经常帮忙妈妈做些家务事,她也刚上二年级,有时候见妈妈在忙做饭,她就帮忙带着妹妹玩一会。
生小女儿后,孩子妈妈特别忙碌,一边要忙工作,一边要照顾家庭,工作忙起来就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小女儿,也会因此对小女儿总有些许亏欠,所以常常会对小女儿比较纵容,小女儿正是比较淘气捣蛋的年纪,有时还比较霸道,经常会争抢姐姐的东西。
因为两个孩子的性格不同,年纪不同,之后我朋友在面对孩子的教育时,就采用了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待小女儿不听话时,虽然讲道理收效甚微,但还是会先给孩子说明道理,如果一直没有效果,她就会采用某种奖励作为诱导。利用小女儿正处于比较爱玩,好奇心又重的年纪,所以孩子妈妈会对小女儿说,姐姐现在要写作业一个小时,妈妈现在要给全家做饭,你自己看一会儿画本可以么?如果你做到了,妈妈周末陪你去看蚂蚁是如何搬家的好么?充满好奇的她,就会努力好好表现,然后等待妈妈陪着一起去探索新世界。
大女儿虽然乖巧,但因为总是谦让妹妹,偶尔自己内心也会产生不平等的小脾气,小委屈。在大女儿生气时,孩子妈妈会先体谅大女儿的情绪,不会要求大女儿要多让着妹妹,反而是如果事情的确是妹妹做的不对,妈妈则会当着大女儿的面批评小女儿,并且告诉不能因为自己年纪小就要让姐姐做退步。姐妹两个人不管是谁,只要做错事,必须要给对方道歉。当孩子妈妈平等对待两个孩子的时候,大女儿就感受到了妈妈的公平,也就不会再觉得委屈,反而会更加爱护妹妹。
在教师的行业里总会说因材施教,其实对于家庭教育来说也是一样的。家长们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听话,那是因为家长没有找到孩子的“脉搏”,当找准“脉搏”之后,你会发现,于孩子沟通上非常顺畅,并且很快达成共识。
相关科普
音叉效应是主要针对问题找对脉搏之后,只要使用小小作用力,就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么在我们找准的这个脉搏,一直沿用下去这种方式,还会引起另一种效应的产生——心锚效应。
心锚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这个锚就是停船的时候往水里扔船锚的这个“锚”字),属于条件反射里面的一种形式,说的是:人的某种情绪与行为和外界的某个事物产生连接,产生条件反射。
心锚效应是条件反射一种形式。条件反射里有一种形式,被称为心锚(Anchor)人内心的某一种心情和行为中的某个动作或是表情链接,而产生的条件反射,当条件和反射的连接模式衔接好之后,人的心锚就建立起来了。在之后的时间里,如果这样的衔接过程重复多次的使用,那么心锚所产生的效果就会更加明显。
心锚效应的特点:
心锚,就是在心中所放的书签一样,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取用心锚设置时的心理状态,举个例来说,如果一个人在小时候有气球爆在他脸上的经验,以后再碰到气球的时候可能就会跑的远远的,这就是一种自然设置的心锚。由于心锚可以取出之前有过的心理状态,所以可以用在让一个人在困境时产生更多的选择。
知名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在《激发心灵潜力》一书中,提出了建立心锚的四个步骤。
1. 确认对方身心处在一种特别状态
当此种状态越强烈,建立心锚就越容易,而失效的可能就越小。
2. 要在特别状态最强烈的时候,提供诱因
如果你的诱因施用太早或太晚,心锚的效果就不大。要知道对方是否已达强烈状态,你得仔细观察或请对方告诉你,在自己估计最适当的时刻提供诱因。
3. 诱因必须独特
提供的诱因必须使脑子得到清楚而无误的信号是非常重要的。
4. 诱因的提供要准确
如果你提供的诱因是拍对方的肩膀,那么想使心锚有效,你就一定得拍肩膀那个部位,同时每次拍的力量也得相同才行,充分利用对方的视觉听觉触觉,是此时的有效插件。
心锚无处不在,可以说“万事万物,皆是心锚”,一个词语,链接着人类的情感,文字成了心锚;一个物品,当人类给它赋予名称、属性以及定义时,也链接了情感,这也是心锚,比如结婚钻戒,如果没有人赋予钻石情感和故事,也就是个透明的石头,所以我们所看所感知的一切都是心锚。
那么如果将心锚与音叉效应中的脉搏相结合起来,在孩子的亲子教育上既可以解决问题同时帮助孩子形成良好习惯。
个人见解
作为家长善用“音叉效应”有哪些好处?
1. 家长可以省心省力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常常凭借着自己当下的感觉和作为家长的权威,每次着急的时候,就会对孩子非打即骂,可是过后看到孩子难过委屈时,又觉得心疼和无奈。
所以“音叉效应”有助于家长及时发现孩子叛逆的问题所在,更快速地解决问题,能更高效地让孩子停止吵闹,从而在亲子教育的过程中,则会加省心省力,游刃有余。
2. 有助于更好的引导孩子成长
关键问题一旦找到,就能轻而易举的找到孩子的根本原因,让家长更加理解到,如何让孩子听话而应该采用什么方式是最恰当。同时让家长明白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孩子克服问题,尤其是在孩子性格上的不足和缺陷。
“音叉效应”让父母对于孩子有更深入地了解,从而有助于引导孩子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那么如何利用“音叉效应”,找准孩子痛点?
1. 要多尝试、多总结
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很难一蹴而就。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之下,在不同的时间段,出现叛逆的原因往往不尽相同。在教育孩子时,采用一种教育方式就能应对所有的情况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针对出现的不同问题采用不同方式,多尝试多总结,才能对孩子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才能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更加高效地找准“脉搏”。
2. 注意循序渐进
教育孩子具有过程性,即便是采用“音叉效应”,找到问题的关键,改善和提高也具有一定的进程,家长切不可操之过急。在解决问题时,注意循序渐进,滴水石穿的道理。操之过急易于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
总之,音叉效应告诉我们,在亲子教育上,还是在处理事情上,要善于用巧劲解决问题。找准脉搏击打出共鸣产生作用力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