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人格三角:性格的黑暗面有哪些?|心理词条
阐述定义和背景来源
黑暗人格三角是在2002首次被Delroy Paulhus和Kevin Williams提出。
黑暗人格三角由三种负面性格要素组成,包括自恋(自视甚高)、马基雅维利主义(战略性利用和欺骗)以及心理病态(冷酷无情和玩世不恭)。
在这些性格要素上表现突出的人往往会有喜欢操纵他人、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喜欢夸大自我、容易冲动且从事危险行为等表现。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会有不考虑行为后果导致犯罪的可能性。
黑暗人格三角的三个组成要素有可能不是单独的性格特质,而是由多个更基本特质组合而成的复合体(Vize, Miller, & Lynam, 2019)。
因此,当我们仔细观察黑暗人格三角所包含的表征时有可能会看到其中的一些特点体现自己或身边其他人身上,但这不代表拥有这些特点就一定是黑暗人格三角的「成员」。
案例分享
相关科普
1、黑暗人格三角的组成
自恋
自恋程度高的人倾向于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有权有势。
自恋又可以进一步被分为两种不同的倾向(Vize, Miller, & Lynam, 2019)。
一种是「浮夸的自恋」,通常表现为较高的外向性、较高的情绪稳定性、喜欢公开表达优越感和权利感。这类人出于自大,通常会认为自己在某种程度上优于身边的其他人,并因此应该获得特殊待遇。
另一种则是「脆弱的自恋」,通常表现为较低的外向性、较低的情绪稳定性、同时对批评过度敏感。和其他自恋者一样,「脆弱的自恋者」也坚信自己优于他人,但会因为害怕别人的批评而感到恐慌。
从以上描述来看,「浮夸的自恋」似乎更有可能在受到排斥后展现攻击性,但当交流的场景发生变化时,自恋者的攻击倾向性也会受到影响。
例如,在面对面的情境下,受到排斥的「脆弱自恋者」会展现出比「浮夸自恋者」更小的攻击性;但当场景转移到可匿名的网络上时,「脆弱自恋者」的攻击性会上升到与「浮夸自恋者」相当的程度(Chen, Huo, & Liu, 2022)。
马基雅维利主义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倾向于操纵、欺骗他人以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冷酷无情、缺乏道德感,对世界有一种愤世嫉俗的看法。
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命名源于Niccolò Machiavelli的政治哲学。Niccolò Machiavelli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外交家、作家、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因政治论文《君主论》而著称,因此有时也被称为现代政治哲学和政治学之父。
在《君主论》中,Niccolò Machiavelli提到了一种「政治无道德」的权术思想,即「君主如果希望巩固自己的实力,就不要受任何道德准则的束缚,政治无道德,应不择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概念也成为了黑暗人格三角中马基雅维利主义定义的原型。
心理病态
心理病态程度高的人会表现为缺乏同情心、情感冷漠,同时也会容易冲动、倾向于冒大风险。
心理病态和其他两个组成要素相比,通常被认为与犯罪和反社会行为有着更密切的联系,因此关于心理病态的很多研究主要集中在法医心理学或临床心理学领域(Vize, Miller, & Lynam, 2019)。
除了在犯罪行为方面带来的潜在风险,对心理病态的测量一直以来也是个难题。考虑到现在很多性格测量工具都是采用自我报告的形式,要求心理病态者在反馈自我时提供准确或无偏见的数据可能并不容易。但即便如此,人们依然在相关领域做出不懈的努力。
2、黑暗人格三角的异同
我们可以从大五人格的角度来衡量黑暗人格三角中三个维度的异同点(Paulhus, & Williams, 2002)。
其中,三个维度只有一个统一的共同点,那就是较低的亲和性(较低的亲和性则表现在容易敌视他人、愤世嫉俗、不考虑他人感受等等)。
这一共同点是人们担忧黑暗人格三角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这意味着他们的社会破坏性对他们自己而言并没有任何不正常或不妥当的地方。
自恋和心理病态与外向性和开放性有关(外向性高的人喜欢与他人接触、健谈、喜欢引起他人注意,但不同类型的自恋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外向性倾向;开放性高的人兴趣广泛、喜欢探索未知领域、喜欢接触新鲜事物)。
马基雅维利主义和心理病态与尽责性呈负相关(较低的尽责性表现为不可靠、不负责任、懒散糊弄事儿)。
最后只有心理病态表现出较低的神经质特征,也就是更高的情绪稳定性,不容易变得焦虑。这一特质结合低亲和性,使得心理病态有可能成为黑暗人格三角中最具有反社会行为倾向的特征。
在对越轨行为的预测中,心理病态会和不正当财务行为、网络暴力、欺诈、种族主义等行为有明显关联(Muris, Merckelbach, Otgaar, & Meijer, 2017)
3、黑暗人格三角与智商的关联
出于一些奇怪的原因,大家都喜欢看高智商犯罪相关的影视剧。而在黑暗人格三角这边,自恋和认知能力表现出微弱的正相关,我们或许可以理解为一定程度上的认知优势助长了这部分人群的自恋心理。
马基雅维利主义和心理病态则表现出相对较高的非语言智力(一种使用视觉,或动手推理来分析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理解为在不一定使用语言的情况下对周围环境理解和行动的能力)。
关于这种联系的成因目前还不明确,一种猜测是,由于这些人群无法很好地用语言沟通自己的想法而产生挫败感,最终导致他们采用更加恶劣的人际交往策略(Paulhus, & Williams, 2002)。
个人见解
虽然对于一些基本的性格特质,我们总说没有好坏之分,但考虑到黑暗人格三角的表现特征,我们可能还是需要提高警惕,避免自己受到伤害。
人们需要对黑暗人格三角多加留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哪怕我们已经知道一些黑暗人格三角特有的行为线索,要在平常生活中辨别出他们也并不容易。
具有黑暗人格三角特征的人可能很擅长隐藏他们的本性。在对外社交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会表现得迷人而又有魅力,让别人觉得他们是特别的、有智慧的、有品位的、甚至是有同情心的人——直到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毁掉与他人的关系。
因此,除非经过正式正规的评估,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确认。
目前已经有一些经过验证、可用于评估黑暗人格三角的方法。比如Jonason和Webster在2010年开发的「The Dirty Dozen」,测量问卷包含12个项目,以快速检测、识别黑暗人格三角的三项组成要素。
不过,让我们的怀疑对象来专门做测试也不大现实,很多人的做法可能更倾向于,在了解一个人过去的社交史后做出一个初步的判断。比如一个经常撒谎、明显缺乏同情心或总是欺压他人以达到自己目的的人,多少有可能是黑暗人格三角的一份子。
同时要注意的是,结合黑暗人格三角和大五人格的关系来看,黑暗人格三角也许并不是「有」和「没有」二元对立那么简单。哪怕我们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每个人可能多少都会有些许的自恋、不达目的不罢休、情感冷漠或者冒险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