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是怎么看人的性格的?怎么塑造更好的性格?
“内向的,活泼的,勇敢的……”,人的性格是复杂并且多彩的。性格代表了我们每个人常有的与众不同的思想、感觉以及行为方式。
我们的性格受着或天生、或环境、或我们成长经历的影响,尽管我们的性格一生中都可能发生变化,但一个人关键的性格在成年之后会趋于稳定。
今天心理锦囊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性格的部分大家最感兴趣的话题。
1.什么影响性格?
我们的性格一开始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变化的,这些都是心理学研究中普遍关注的问题。科学家们提供了一些答案,但目前仍然有大量的未知等着人们去讨论和探索。
遗传基因某种程度上帮助了我们理解,为什么大家的性格都各不相同。但除此之外,其他因素也在影响着我们的性格。比如我们生活中承担的角色,也会影响我们的性格,像是成为别人的伴侣,或者是为人父母。
随着岁数的增加,人们的性格也会逐渐变得更成熟,如社会敏感度的提升。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行为有刻意的改变,这也可能改变我们的性格。
2.性格的分类
从古至今,我们喜欢大致将性格分为内向和外向两种。一开始这两个词语的出现,到变成专业名词,再到变成日常用语,这都源于精神病学家荣格。他的影响仅次于弗洛伊德。弗洛依德的看法曾经是外向性格是健康的显示,而内向性格的人会有精神病的倾向。他认为,向内的人向内释放心理能量意味着自恋,而外向的人更多地向外释放心理能量,有可能做到真实的、客观的心理宣泄,并且能慢慢变得更加成熟。但荣格不是这样想的,他认为内向和外向根本没有优劣的区别。
而另一位心理学家艾森克从大脑的生物学性质看内向和外向性格的不同。他认为内向的人大脑皮层很敏感,因此,即使是微弱的外界刺激,也会使让其有强烈的反应。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倾向于躲开,控制自己的期望,或者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可以减少他们与别人的互动,这样也就不太可能发生冲突和受到伤害。
相反地,性格外向的人的大脑皮层相对来说没有那么敏感,所以他们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更多的刺激,用来克服自身大脑皮层的迟钝性。如果艾森克是正确的,那我们可以简单地说,从纯生理角度看,内向者比外向者要“聪敏”一些。
专家们各执一词,也不好判断谁对谁错,但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出内向者与外向者其实是各有短长。统计学上,心理咨询接待的来访者里,两种性格的人是几乎一样多的,治疗效果也与内向性和外向性没有太大关系。
此外,心理学家卡塔尔还会把性格分成16个基本因子,也就是16种特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从16个不同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性格。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搜索16PF,有相关的测试可以做。
性格的分类方式各有不同,不同的心理学家的看法和分类方法也都不一致,但是我们都能够从中窥探到一些自己的性格是怎么样的。
3.如何塑造更好的性格
首先,性格里并没有高低贵贱,不会存在这种性格会比另一种性格更好、更有优势的情况。如果非要有个比较的话,可能是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性格会有不同的优势,比如西方社会可能更青睐性格外向的人。所以这里的建议可能不是让你有“更好”的性格,而是帮你实现你想要的性格上的变化:
(1)养成新的习惯
心理学家们发现不同的性格会有不同的习惯,而习惯是可以习得和养成的。所以当你的行为习惯有所改变时,性格也会相继发生改变。
(2)挑战你的自我信念
如果你不相信,或者不认同自己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那也许改变并不会发生。只有当你相信你能成为你想要的样子,才会有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意愿和动力。
(3)专注于努力
当你专注于投入,而不是只看到结果的时候,改变更可能发生。所以你可以做一个伪装者游戏,也就是想象自己已经是那种性格,会怎么说怎么做。这样一天天的练习,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即使性格没有完全改变,你也知道当你需要另一种性格特质的时候,你可以怎么做。